牛年,看博物馆中的最“牛”文物!

《山海经·海内经》曰:“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牛作为农业丰饶的象征,一直是古代农耕文明最大的财富,也享受着国宝级的待遇。
在中国人眼中,牛勤劳、善良、忠诚、健壮,它是生活的盼头,也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尤其经历了庚子鼠年的多灾多难,对牛年的美好期盼更加强烈。
韩滉五牛图卷

image

《五牛图》卷,唐,韩滉作,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本图无作者款印,本幅及尾纸上有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 《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陶牛

image

陶牛,元,高9.7厘米,长1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牛呈卧式,头右侧,眼凹,向上方斜视,鼻上翘,双唇紧闭,双角短小,身体肥壮。此作品刻画细腻,如眼睛周围的多层皱皮、颈下分布的条状毛均清晰可见。腹部浑圆,后臀部呈弧线形,整体形象生动。

陶黄釉牛

image

陶黄釉牛,隋,高9.5厘米,长2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牛表面施黄釉,身体及五官的处理简洁明快,动物的卧姿和憨厚温顺的性格刻划得栩栩如生。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关注世界的目光不仅放在人类自身,还体现在动物身上。牛是中国农耕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古代牺牲中的主要祭品之一,无论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随葬明器中牛的大量出现既体现了当时的葬俗,也表明人们对其关注程度的提高。

黄杨木雕卧牛

image

黄杨木雕卧牛,清,通高8厘米,长12.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圆雕卧牛,四肢着地,顾盼回首,脊背高耸如瘤,肋骨嶙嶙。一小兽嬉戏于卧牛身畔,亦弯身回首,作亲昵状。二兽动势互相呼应,小兽戏卧牛之尾,牛尾则自然搭于小兽身上,愈显联系之密,构图之巧。作者对卧牛颌下之褶皱及压于腹底的后肢只作简化处理,而对尾鬃则刻划精细。雕刻繁简得宜,匠意高超。更可关注的是,二兽貌相高古,似加入了一些想象成分,非一般田间俗物可比。卧牛凸睛阔口,鼻翼贲张,角弯如月;小兽身健骨清,造型奇特,耐人寻味。 卧牛背后有二嵌孔,依二兽神态及组合关系,原件背上似应还有一小兽。 此作虽是小品,却摇曳多姿,布局精当,刀法娴熟,是传世黄杨木作品中较为突出者。

石湾窑牛式花插

image

石湾窑牛式花插,清,长19.5厘米,高1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花插作牛式造型,胎体厚重,造型新颖。花口内饰黄釉,其余处满施深蓝釉,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牛首及腿又呈现出窑变的效果。其窑变以蓝色为基调,虽仿钧窑,却又大不相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石湾窑因位于广东佛山市石湾镇,产品仿钧窑釉色,故又被称为“广均”。石湾窑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此件花插将牛雕塑得憨态可掬,釉色以蓝色为基调,变化万千,虽仿钧釉,却又大不相同。为石湾窑的代表作品之一。

陶酱黄釉牛车

image

陶酱黄釉牛车,隋 ,高41.5厘米,长5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牛四足直立,牛眼突出,嘴前伸,牛角竖立,昂首前行。牛车以酱黄釉为主基调,车顶为卷棚式,前后出檐,轿厢前面用竖线条表示车窗,施以浅黄釉, 车身塑造写实,给人真切之感。底座、车轮、车篷、牛均为单独制成后粘接而成。 魏晋南北朝及隋至初唐,陪葬明器中既有马也有车,前者多是为男性提供的,后者则是为女性准备的。为女性提供的牛车,取其行驶稳健,无颠簸劳顿。此外,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以牛车为清玄高远的标志,乘坐牛车遂为时尚。墓室中牛车的大量出土既是墓主人出行的生活写照,也是社会思潮的具体物化。

寿山石童子牧牛纽“白发向人羞折腰”章

image

石章白寿山石制,长方形,童子牧牛纽,侧款。印文篆体,白文,右上起顺读“白发向人羞折腰”7字。印面有阴线边栏。边款阴刻隶书体“天启四年十月二十有五日。宏度。” 此印印文出自宋代陆游《剑南诗稿·卷九·醉中出西门偶书》诗句。此印相对汪泓早期的篆刻灵动略逊,而以规整风貌示人。文字笔势硬折,中含险峭,略有凿刻之意。整体布局均匀,印文力求对称,密而不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童子牧牛

image

二十世纪初期,上海博物馆藏

青白玉质,局部有糖色,圆雕。主体为一卧牛,牛背有一童子,左手扶牛角,右手执穗,似正攀爬而上。

隋唐以降,玉器转向生活化、玩赏化,艺术陈设品应运而生。至明清,富贵人家无不摆放玉质陈设以彰显文化品位,又以玉质人物、动物、山子等较为常见。童子牧牛题材极富生活气息,兼具乡野之乐,一派天真,至今仍广受青睐。

八牛贮贝器

image

西汉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此件器物是反应滇文化青铜特色的标志性器物。贮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形制,牛和虎是常见的装饰题材。这件贮贝器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圆盖上塑有八头姿态各异的牛,所以得名。器物整体呈束腰圆筒形,器盖上铸有一头大牛和七头小牛。中间的大牛立于鼓型座上,长角弯延前耸,威武雄健。七只小牛低首垂尾环绕在盖沿。腰部是两只虎形耳,虎的造型威猛,虎视眈眈。

犀牛形水滴

image

青铜,清,高4.8厘米,长12厘米,湖南博物馆藏。

水滴,又称“砚滴”。此水滴为犀牛屈肢衔杯造型,犀牛双目圆凸,鼻翼外张,两耳收拢,背部有圆形注水孔,尾下垂分叉,犀牛口部有一圆孔,水从此孔流入所衔杯中。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牧童骑牛

image

青铜,清代,长18.4,高17.5厘米,湖南博物馆藏。

陈设器。牧童横坐牛背短笛横吹,水牛卧地昂首,卷起的尾巴体现了水牛的悠闲心态。体态健硕的水牛与顽皮可爱的小童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牧童放牛的画面。

“敕庙”铜牛灯

image

西汉,青铜,1949年长沙桂花园出土,通高50厘米,长40厘米, 宽25厘米,湖南博物馆藏。

古代照明用具。以牛为灯形,牛角中空,上与一带喇叭状罩的圆管互相扣合,喇叭口正对牛背上的灯盘,牛腹中空,可盛水,点灯时,烟可由罩口进入圆管由牛角处进入盛水的腹中,保持了室内的清洁卫生,是较早的环保灯之一。灯盘和喇叭状罩之间置有灯罩,既可挡风,也可调整灯光的照射角度。牛腹部右侧铭文为:“敕庙牛镫四,礼乐长监治”,此灯为主管礼乐的长官为长沙王宗庙监造的灯,铸造精良,是汉代灯具中的精品。

唐牛车

image

唐代,纵5厘米,高8.9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由牛拉车组成,车蓬施黑釉,牛、车、人物白釉,车轮、人头、牛眼均有黑色点彩。牛四足着地驭一高蓬牛车,舱内坐一人,牛左侧一人似在套牛。制作质朴古拙。似应北方窑产品。

西汉铜牛

image

西汉铜牛,浙江省博物馆藏。

你可能感兴趣的:(牛年,看博物馆中的最“牛”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