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是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四学生,应聘运营实习生岗位。我们复盘一下她的面试表现,希望给其他求职者提个醒,不要犯类似的小错误。
第一个问题是自我介绍。
莉莉:“我叫XX,来自XX,我们专业70%的课程是跟开发相关的,30%的课程是跟设计相关的。但我对产品运营很感兴趣,对这方面也有一些了解,所以想做产品运营。”
点评:这样的自我介绍在面试官看来是中规中矩的,不能为求职者带来额外的“加分”。因为求职者没有针对岗位要求来介绍,没有直接证明自己可以胜任岗位,这样就失去了一次通过自我介绍进行自我营销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是“你对产品运营有哪些了解?”
莉莉:“我看过相关的书,XX,内容运营主要做XXX事情,我喜欢和用户沟通,喜欢可以接触用户的运营岗位……”
点评:类似这样的问题建议分点来回答,可以体现求职者逻辑清晰,表达精准。比如,结合莉莉的简历,她这样说效果会更好,“我对产品运营岗位做了一些准备。首先,看了两本关于运营的书,XX和XX,了解了运营几大模块和相应的工作内容。其次,参加了XX平台关于运营的微课,了解了一些关于XXX的运营技巧;最后,我在校园里参与了3段与产品运营有相关性的项目,对于产品从0到1有了一定的实战经验。”
第三个问题针对校内经历,“你参与开发过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主题的游戏,你对他俩的故事有多少了解?”
莉莉:这个游戏是团队完成的,我在其中只负责一部分工作。我所了解的故事是,司马相如通过诗文《凤求凰》吸引了卓文君,后来司马相如做了大官,来求娶卓文君。几年以后,司马相如又想抛弃卓文君……”
点评:面试官的问题看似与产品运营无关,但也是在考察求职者对与工作内容相关的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面试官希望求职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莉莉表达的故事有2处明显的硬伤:第一,《凤求凰》不是诗文,而是古琴曲。第二,司马相如不是做了大官才来求娶文君,而是两人一见钟情就连夜私奔了。两处硬伤会让考官感觉,莉莉对工作内容了解的深度有限,缺乏对所参与项目背景信息的认识。
第四个问题还是针对校内经历,“你拍摄的短片内容是什么?你在其中都做了那些工作?为什么要做这个短片?你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莉莉:这是视频课上老师留的一个作业,我们几个团队自己写了一个剧本,是个鬼片,想把老师教给的拍摄方法都用上,没有什么特别的主题。片子是我们几个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剪辑的。
点评:针对这样的提问,建议求职者在回复时可以采用STAR法则。具体含义是:Situation, 当时的背景情况是什么?Task,当时的任务是什么?Action,针对当时的现状,你采用了什么行动方式?Result,结果怎样,你收获到了什么?
求职者在面试中合理熟练运用此法则,可以轻松对面试官描述项目,表现出自己分析阐述问题的清晰性、条理性和逻辑性。
第五个问题还是针对校内经历,“你开发过剪纸类app,介绍一下这是一款怎样的产品,和竞品比较有什么优势?”
莉莉:这是我们老师参加大创赛做的一个项目,设计了一个教孩子剪纸的app,属于幼教类的,我们当时也研究了一些竞品类app,我们产品的优势是算法更先进。
我接着问,“你和其他负责开发的同学对幼教类APP了解么,你知道有哪些公司在幼教领域做得比较好么?”
莉莉:我们对这块不太了解。但我们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去外面找人填,收集大家对这类产品的反馈意见……
点评:对于介绍某款产品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建议应用这样的话术——这是一款针对XX用户提供XXX服务/解决方案的产品,它解决了用户XX方面的需求。和竞品相比,它的优势和特色是XXX。
对于用户调研这个问题,我听到答案时并不满意。莉莉当时的执行思路不太准确。“去外面找人填问卷”,这个方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问卷怎么设置,调研对象怎么筛选,调研地点怎么确定,这些问题需要考虑清楚。如果仅仅是在大学附近调研的话,参与者主要以学生居多,他们年轻未婚,很可能也都不了解幼教产品,最终获得的调研结果也不一定准确。
如果想对一个全新的行业做调研,就要想清楚下面这3个问题:“第一、谁了解这个行业?谁是直接用户?第二、这部分人分布在哪?怎样能找到她?第三、如果找到了,对她说什么,怎么说,让她可以愿意帮助你?”这个思路适用于任何行业任何调研。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考官的问题主要会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大家可以提前对相关的问题做好准备。
问题1:让求职者做自我介绍。
问题2:提问跟应聘岗位、应聘行业、应聘公司相关的问题。比如,你对XX岗位/XX行业/应聘公司了解多少?你为了这个岗位,做了哪些准备?
问题3:提问求职者简历上的经历,“深挖”简历。比如,你简历上的某某经历,是怎么回事?你当时角色是什么?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什么结果?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