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兵篇第八章(原第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微妙玄通  敝而新成

(原第15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注解】

1、客:形容,描述。

2、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引申为随时处在觉知的当下。

3、若冬涉川:在当下,有觉知,如冬天过冰川要保持觉察。这里引申为处在当下。

4、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5、若畏四邻:关注到全息的信息,包括语言背后的情绪,随时处在觉知状态,观照到周围的一切。

6、俨:形容端谨、恭敬、庄重的样子。

7、涣:形容流动的样子,这里引申为感染力,充满影响他人的正能量。

8、若冰之将释:不论之前的观念是否相同,都感到很和平,都能化解。引申为成语“冰释前嫌”。

9、敦: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10、其若补:外在给人感觉很朴实,可以发自内在的接纳。

11、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12、混: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同浑。

12、以静之徐清:慢慢澄清。依靠内在不变的品质,可以让周围的浊变为清,随风就风、随雨就雨。

14、徐生:慢慢产生。

15、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16、敝而新成:不刻意打破旧的,不强制创造新的,只做可以支持到当下生命成长的。

【释义】

古时候修行悟道之人,内有微妙玄通(但外如常人)大隐隐于朝,一般人相逢不相识,真人不露相。正因为如此,我们通过一些现象将这类人的特征仔细介绍下:得道之人,不受外因牵绊,内在笃定安然;得道之人自律,时时具有威仪,谦虚有礼;得道之人随缘自在,如冰之将释,平易近人;得到之人朴实近人,不会让人感觉他高人一等,容易相处;得道之人胸怀宽广,接纳一切,犹如旷谷,所以不会妄议他人;得道之人返璞归真,上与帝王相处不卑,下与平民相处不骄,一视平等,融入每一个当下的环境之中。得道之人,遇浊(包括不理解、指责等)能静而处之,则清者自清,明者自明。亦能随遇而安,在不被赏识,机遇未到时等待最佳时机。一旦条件成熟了则抓住机会,当仁不让,能够像得道之人一样的求道者,从来不盈(自显、自夸、自满),而是谦卑、自信、顺势而为、自然而然。

【释意】

高人不露相,要学会慧眼识高人。《道德经》用隐喻的方法来比喻高人,我们要通过有形读取无形,而不要被文字所障碍,要透过文字进入意识层面。天地之道,戒盈、戒满、戒急。要留有余地、留有余力。上天安排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地方占位,都是他人“不盈”的地方,在生命的红海和蓝海中,你选择哪一个?要有智慧看到自己生命中的蓝海。高人的特点是,随时活在觉知中,并且安住于当下,如沐春风,让你很容易敞开自己,打开心扉。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情绪,来到他身边,都很容易安静下来,让内在智慧打开。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兵篇第八章(原第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