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少年锤杀父母案:孩子,我该如何来爱你

文 | 夏洛特-北京路夏雨荷


“如何爱孩子”这个问题,随着近日一些恶性案件爆出,成了道送命题。

可是为人父母,本就不止喂养这么简单。孩子的迷失,每个家长都有不可逃脱的责任。


01

2018年的最后一天,13岁少年罗某拿起父亲工作的器具,一把大约20厘米的羊角锤,锤杀了他的亲生父母。

而遗传了母亲智力缺陷的亲姐,就站在门外看着。

2019年1月3号,拿走了家里唯一存折的罗某被抓获,在一辆抵达大理的动车上。选择逃到云南,或许不是临时起意,毕竟他曾在一篇《亲情真好》的作文上,虚构了这个“梦幻老家”。

在文章里,他这样描绘道:我和老爸坐着高铁来到云南老家,见到了许多亲戚,知道了亲情是多么热闹呀!

但他们全家没人和云南有关联,罗某也从未去过那个地方。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虚构,是向往这样的亲情关系,还只是又一篇抄袭作文。

痴迷《侠盗飞车》游戏的罗某性格孤僻,常在学校表现出暴力倾向。当我们本以为又是位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少年”,所造成的悲剧时,乡亲们口中罗某父亲的形象,又推翻了我们的猜想。

罗某的父亲是位木工,是家里的唯一收入来源,为人淳朴善良。因为儿子迷恋上网,他劝不住,但又怕罗某学坏。所以父亲都会亲自带他去玩,上两个小时的网,还会备着牛奶怕儿子口渴。

罗某偷了父亲2万块,他只是口头教育,还对外人说只拿了六七千;

罗某花30块钱雇人打同学,老师找来父亲,他连一句厉言都未能吐出;

罗某摆排场请朋友吃饭,欠下的800元,是父亲去买的单...

父亲不仅是爱孩子,而是把他宠上了天。

这样的溺爱,让叛逆期的罗某常把拳脚伸向有智力缺陷的母亲。

直到这次讨要上网费未果的冲突发生,第一次没得到满足的罗某,将“忤逆”他的父母双双杀害。

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

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无条件的爱”,让失控的孩子逐渐堕落。

02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爱的围绕下长大,所以尽其所能的给予他们金钱和保护。

但把握不好这个度,很容易就越界向“溺爱”发展。

“隔代亲”的婆婆一直都是很多家长施行严格育儿的阻碍,她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见不得我乖孙哭!

然后立刻抱起在地上撒泼打滚的孩子,冲向玩具专区,毫不眨眼地又买下一个“变形金刚”。诡计得逞的孩子,亲昵的叫着“奶奶”哄老人开心,顺便冲你做了个鬼脸。

这种现象不止存在于爷孙间,很多妈妈也是孩子一哭,心就碎了。

想起自己十月怀胎生下的心肝宝贝,逐渐变成“取悦型”母亲,只要孩子高兴,做什么都可以。

山东潍坊就有位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一把年纪了还在街头帮儿子找工作。

小时候,她就处处惯着孩子;儿子成年,就无业在家呆了二十多年,啃老人每月三千多的养老金。


很喜欢的一句话: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父母画虎就是兽,父母画春天,孩子便是鲜花灿烂。用无数物质满足画出的孩子,则会被欲望撑开血盆大口,需要全世界都围着他转。一旦不如意,就很容易走向极端。

除了无底线的“取悦”,“护犊子”也是“杀死”孩子的一种溺爱表现。

去年迪士尼发生的“小男孩摸臀”事件,被碰到敏感部位的女性斥责了孩子几句,当妈的就立刻发飙了,辱骂之余还动手打人,直言:你有妄想症吧,长这么丑,谁会摸你屁股啊!

作为母亲,有人可能“冤枉”自己儿子,这种愤怒可以理解。

但不分是非黑白,无条件相信自己儿子,还诉诸暴力,这就已经比罗某父亲更“病态”的溺爱了。

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是需要自己来出头保护的。

但这种“护犊子”的行为,对正在形成是非观念的孩子来说,是种价值观扭曲的行为。他们很可能因此形成错误的判断标准,而在不久的将来酿成大祸。

给孩子一定的约束力,并不是不爱的表现,而是对他们未来负责的正确态度。

03

有些父母会产生困惑,毕竟因管教太严而杀害母亲的12岁少年案例在前,我们到底该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呢?

“温柔而坚定”,大概就是和孩子相处时最好的态度。

美国有位父亲在对犯错的女儿实施“惩罚”时就做的很好。10岁的女儿因为在校车上欺负同学,所以被学校罚禁乘校车一周。她于是就恳求父亲开车送她上学,但被拒绝了。

第二天,零下的气温和8公里的路程,女儿独自在路上走着。严厉的父亲则开着车跟在后面,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但他始终坚持原则没有上前帮助。


情感上温柔:父亲一直陪伴着女儿,即使惩罚,也首先要让她知道:爸爸很爱你。

执行上坚定:欺负同学是不对的,女儿必须意识到这点,并且悔改。即使心疼,也必须让她受点苦头。

真正“无条件的爱”,不是纵容。而是告诉孩子,父母爱你是无条件的,但行为本身是有约束的。

很多家长在喂孩子吃饭这件事情上,一直束手无策。

“软硬兼施”,也没什么成效。

威胁孩子:你再不吃,妈妈就打你了。但都是虚晃一枪,只把孩子吓哭了。他这一哭,更是手足无措,只好哄着:你乖乖吃完,妈妈就给你买玩具。

刚开始还有用,后来孩子根本不理你任何软磨硬泡。

其实更好的方式,便是温柔而坚定地传递你的指令。

我们可以把孩子放到餐椅上,然后告知他现在是午饭时间,此刻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吃饭。

孩子或许会哭闹,甚至掀翻碗筷。这时候就用坚定地眼神看着他:“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妈妈可以陪着你哭一会儿,但是平静下来后,还是要自己吃饭。”

刚开始,僵持的时间可能会比较久,毕竟孩子也在试探你的耐心和执行力。但坚定不移地陪伴在身侧的父母,则会让他开始明白:父母很爱我,但有些规则必须遵守。

我们见过太多因溺爱而毁掉的孩子,但这也不是让我们走向另一个严厉得极端。

心理学家拉里·斯坦伯格说“支持和要求兼顾,才是好的教育方式。”

给孩子有原则的爱,才是真正负责的父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13岁少年锤杀父母案:孩子,我该如何来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