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西游记》骗了那么久,来看看《行者玄奘》吧。了解唐僧到底什么样子!

首发Lin听我说 公众号。

儿时的寒暑假,能把我从床上叫起来的不是爸妈的声音,不是吃饭的督促,而是电视里传来:dang dang dang ……的配着许镜清大师那独一无二的电音。一出声,我肯定一骨碌就从床上爬起来,座在椅子上,拍着巴掌的看重播了不知道第多少遍的《西游记》。




再后来,就出现了那段脍炙人口的绕口令一样的情话表达: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 还有陪绑着那个罗里吧嗦的唐僧。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会对某个贫嘴的人用一句:你是唐僧吗的老梗来表达!可见《大话西游》的深入人心。

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大话西游》。我对唐僧的印象从来不加,我猜,没有谁在看过上述两部作品后,能对唐僧有个好印象的吧……



自谦“算不上虔诚之人,也无甚毅力”的图书管理员,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从二十多年前偶尔读到《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发心要写玄奘大师,此后写写停停,一直到现在成文。

看到此处,我已决心翻开《行者玄奘》这本书。看一看:二十个寒来暑往,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下,七年撰稿,3100次修改,成8卷,200万字把佛法、佛经、道理融进小说中,写就的一部佛理百科的全书到底如何。



读前我在网上查了很多昌如居士的文字连载情况,不是那种很火的情况,甚至还有些冷落。二十年的时间,名利双收之心渐渐磨淡,我看到昌如居士一如既往地默默码字,和读者交流时宽厚随和,文字对于昌如居士来说已是道场,文章本身火不火已不重要,这和目前很多根基还未扎稳就急切要出名的写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本是两个层次。


这绝不是一部戏说了的西游记,恰恰,《西游记》确是对玄奘的戏说,而且是对玄奘法师执着、坚韧、务实、求真、大智的彻底的玩笑式的愚弄式的践踏,使我觉得读《西》一定没有读此《玄奘》来的收获更多。一人上路,途径百国,十八年往返,译经二十年,七十五部,史实如此。令人膜拜!

祁连山终年不化的雪峰、戈壁滩荒芜的盐碱地、骄阳下连绵的沙丘、葱岭无尽的高原丘陵、湿热蒸人的热带雨林...即便玄奘大师是个世俗之人,这一路行来想必也已是重建了主观世界。


生命的历程是一条单向传送带,殊途并非同归,因为有人乘坐的是扶梯,终点停在了高处,而法师在终点却换乘了直梯...

昌如,日日声如来。




许巍曾说过,他的《蓝莲花》是在看了这部书后为致敬三藏法师取经之路而作的。

这本书体现着一种深沉和细腻,用词和谋篇都很考究,仿佛一位佛教徒在字里行间做着功课。

从玄奘大师偷渡出国,历经千难万险,西行求法,到回国之后周旋与唐太宗、唐高宗之间,以一己之力为佛教争取了一块空间,从而实现自己译经的目的,玄奘法师这一生,实乃谓伟大的一生。


在繁华无限的长安,大雁塔的青灯古佛之侧,无数的黎明,无数的黄昏,无数的夜晚,寒来暑往,秋水长天,一位历经磨难的高僧拒绝了皇帝几次要其还俗的要求,拒绝了皇族大寺的高位,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中进行第二次漫漫征程……

繁华落尽,铅华尽洗,文字道场,佛在我心。


Lin听我说:我们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末年开始,到唐代达到顶峰,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佛经总计35部294卷,真谛大师翻译佛经总计64部278卷,不空大师翻译佛经总计77部120卷,而玄奘大师一人竟译了76部1335卷,译卷总数为“三大译家”总数之和的一倍多,字数多达1300万字。玄奘大师现在依然是这世上翻译佛经最多的人,没有之一。

虽然我们不以文字多少而论英雄,但仍然可以借此体味到玄奘大师在其中经历的种种不容易。而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玄奘大师树立了“精严凝重”的翻译风格,他的“五不翻”原则也影响着中国音译一千多年的进程,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佛家用语都源于大师对佛教理想的坚守。佛经里有许多咒语,有着非常神秘的含义,比如六字真言,这六个字是诸位菩萨在禅定时发出的秘密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玄奘大师坚决不进行解读,忠实坚守原音音译的原则。

比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知道这是指正知正觉,玄奘大师认为之前大家已经顺从古意而熟悉,所以坚决不进行无谓的替换。再如“般若”这个词,指的是有别于我们常人所理解的智慧,是圆通神妙的特殊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修佛至深之人是无法感知的,也无法用语言来定义的,所以玄奘大师也不进行过分解读,不借此显示自身的佛法修为。这种在文字上的克制,在我看来就是玄奘大师在文字道场中的一种“禅定”,在这样的境界中,玄奘大师的译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昌如居士的这部《行者玄奘》既是一种礼拜,更是对大师的一种正名。被戏说了太久的玄奘大师,我们是时候去了解一下他真正的一生了!

下一篇,我们来深入聊聊《行者玄奘》这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西游记》骗了那么久,来看看《行者玄奘》吧。了解唐僧到底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