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原则、由内而外

2022-2-3(年初三,周四)刘书含

复盘《高效能人生的七个习惯 第一部分》

一、思维——“Paradigm (思维方式)”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但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是一份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美国哲学家梭罗(Thoreau)曾经说过:“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方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思维方式和性格息息相关。从人类这个角度而言,你的观念会从为人中体现出来。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和性格紧密相关。如果不把性格和视角上的改变结合起来,是难有成效的。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思维方式比作地图。我们都知道地图不代表地域,只是对地域的某些方面进行说明。思维方式就是这样,它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理论、诠释或者模型。

假设你想去芝加哥中心区的某个地方,地图本应该帮助你到达目的地,但是由于印刷问题,你得到了一张标注为芝加哥,实际上却是底特律的地图。你能想象无法到达目的地的那种沮丧和无助吗?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方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我们的态度与行为源自这种假定,对事物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现在来做一个智力和情感的小测验,请花几秒钟观察下面的图1-1和图1-2,并仔细描述所看到的形象。


你是否看到了一位女士?她的年龄大约多大?长相如何?衣着如何?身份又如何?

或许你认为这位女士是个可爱的摩登女郎,鼻子小巧,时尚俏丽。

如果我说你看走眼了,这位女士已经六七十岁,而且面带愁容,绝非模特儿,或许过马路时还需要你扶她一把,你会有何反应?

如果我们能面对面地讨论,就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看到的画像的样子,直到对方也看到了自己所看到的。

但是不行,所以只好请你看图1-3 (见P053),并将它与图1-2对照。现在你能看到老妇人了吗?一定要看到才能继续往下读,这很重要。

多年以前我在哈佛商学院就读时,首次知道这个实验。当年那位教授想借此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都很正确。

这不属逻辑范畴,这时教授请一边的同学向另一边的同学讲述他所看到的并说明理由,双方各执一词:

“别开玩笑,我看她超不过20岁,怎么可能是个老太婆?”

“你才开玩笑,她少说也有70岁了。”

“她这么年轻、漂亮又可爱,我都想和她约会了。”

“可爱?她是个丑老太婆。”

你一言,我一语,双方始终争执不下,不肯认输。大多数人都早就知道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只不过不愿意承认。只有少数同学从一开始就换了一个角度来观察画像。

正当大家僵持不下的时候,有位同学走上前去,指着画像上的一条线说:“这是少妇戴的项链。”另一位马上反驳:“不,这是老妇人的嘴。”就这样,大家开始逐一讨论画中的细节,在冷静而详细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渐渐看到了另一方眼中的画像。但只要把视线移开一下,再回头看时还是会认为那是自己最初看到的样子,即当时在10秒钟之内看到的形象。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常常借用这个有关感知的实验,因为它能使我们对人和人际关系的本质有更透彻的认识。首先,它充分说明了条件作用对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强大影响力。连10秒钟都能产生如此这般的影响,更何况一生中的条件作用呢?家庭、学校、教堂、单位、朋友、同事以及流行思潮(如个人魅力论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地图。

其次,这个实验还说明了思维方式是行为与态度的源头,脱离了这个源头的言行就是表里不一,言不由衷。以图1-2为例,如果你认为那是一位少妇,自然想不到扶她过街,因为你对她的态度和行为必定出自你对她的看法。

由此就凸显了个人魅力论的一个基本缺陷,即仅仅改变表面上的行为与态度,却忽略作为源头的思维方式,那么改变的成效一定有限。

这个实验还让我们体会到思维方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前我们总以为只有自己清楚而客观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这个实验却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虽然有差异,但也是清楚而客观的。“立场决定观点。”不论思维转换的结果是否积极,过程是否渐进,都会让我们的世界观发生改变,而且改变的力度惊人。不论思维方式是否正确,都会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并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曾经体验过一次小小的思维转换。那是个周日的早晨,在纽约的地铁内,乘客都静静地坐着,或看报或沉思或小憩,眼前一幅平静安详的景象。这时候突然上来一名男子与几个小孩,孩子的喧闹声,破坏了整个气氛。那名男子坐在我旁边,任凭他的孩子如何撒野作怪,依旧无动于衷。这种情形谁看了都会生气,整个车厢的人似乎都十分不满,最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对他说:“先生,你的孩子太闹了,可否请你管管他们?”

那人抬起眼看着我,如梦初醒般轻声说:“是啊,我是该管管他们。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过世了,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吧。”

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我的思维转换了,看此事的角度也瞬间改变,想法、感觉和行为都变了。我怒气全消,不需要再克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他的痛苦已经让我感同身受,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原来您的太太刚刚过世?我感到很抱歉!您愿意和我谈谈吗?或者我能为您做些什么?”一切都变了。

许多人在生死关头也会大彻大悟,重新审视生命中的优先次序,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人们突然接受一个新角色的时候,比如丈夫、妻子、父母、主管或领导。

如果我们只想让生活发生相对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即可,但是实质性的生活变化还是要靠思维的转换。

即使是那天早上在地铁上,我的思维方式转换如此迅速,而视角的转变也依然会受到我的基本个性的局限。我敢肯定会有人即使突然明白发生了什么,也是宁愿坐在一个可怜迷惘的人身边,尴尬地沉默着,不会觉得有一丝丝悔恨或是自责。但是我同样肯定,一定会有人在第一时间就很敏锐,意识到可能有隐情,然后比我更早地给予帮助。

思维方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这构成了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而思维转换的力量也正是定式改变必需的力量,无论这种转变是立即发生的,还是经过计划缓慢进行的。

二、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

正如塞西尔·B. 德米尔(Cecil B. deMille)在他执导的电影《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中所揭示的:“我们不可能打破法则,只能在违背法则的时候让自己头破血流。”

有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建立思维方式或者绘制地图,然后借此观察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是地图不等于地域本身,它只是一种“主观的事实”,是对某一地域的描述。

只有“灯塔”式指引人类成长和幸福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是地域本身。这一法则已经渗透到历史上所有的文明社会中,并成为家庭和机构繁荣持久的基础。

任何人只要对人类历史的盛衰兴替有深切了解,都会承认这些原则是颠扑不破、历久弥新的。国家社会的存亡与兴衰,往往就取决于是否能遵奉这些原则。

我所强调的这些原则,并非一些深奥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可以说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几乎都涵盖了它们。这些不辩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就好像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不分种族肤色,人人俱备。即使被社会流俗或个人意见否定而隐晦不彰,却依然存在。

比如“公平”的原则,平等与正义的理念便由此而来。虽然每个社会对何谓公平以及如何维护公平的看法都有很大差异,但基本上都承认该原则的确存在。

“诚信”与“正直”的原则是人类相互信任的基础。有了信任,才有可能互助合作,实现个人与群体的持续成长。

“服务”的原则,即贡献自我,以及“讲求品质”或“追求卓越”的原则。

“潜能”原则是指人类可以不断成长、进步,释放潜能和施展才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成长”原则,即潜能得以释放,才华得以施展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耐心”、“教育”与“鼓励”等原则的配合。

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是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在某一情况下适用的实践未必能在另一种情况下适用。就好比父母不能将教育第一个孩子的方法照搬到第二个孩子身上。

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个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机构。如果我们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原则不是价值观。一群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如果说原则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唯有尊重正确原则,才能认清真相。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无可争议。要抓住它们的本质,最简捷的方法就是设想一下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不会有人以为可以靠欺骗、不公、卑鄙、无能、平庸或者堕落来换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得多。

三、由内而外——从外打破的是鸡蛋,从内打破的是生命

“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品德操守和心理动机。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欢喜,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由内而外的观点认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必须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只有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把个人魅力置于品德之上,妄图在自我完善之前完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

由内而外是一个持续的更新过程,以主宰人类成长和进步的自然法则为基础,是螺旋向上的,它让我们不断进步,直到实现独立自强与有效的互赖。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原则、由内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