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读书笔记】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时刻干扰着我们的注意力。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却并不是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海量的信息不断向我们涌来的同时,却也增加了我们甄别、筛选知识的难度,还让我们随时随地处于即时信息和肤浅信息的包围。
已经成为了我们人体新“器官”的手机,也把我们的时间,撕成了碎片。可以想象就算我们拥有大把的成片时间,却因为一个电话、一条信息,被切开两半;追剧、刷短视频也将我们的时间占据得满满当当。
这就是我们现在身处的环境,这个环境在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就如我上一篇随笔《有时候,环境比努力更重要》中的感触一样,环境对于我们影响太大了。这份感触的来源就是来自《认知驱动》关于环境对于个人成长作用。
重视身处环境,营造“场域”
回忆起当初决定通过读书写作充实自己的初心,一方面是想用知识充实自己,实现个人成长;而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在两个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榜样,一个爱学习、好阅读的榜样。用家庭环境让孩子也成为一个渴求知识的人。
这就是周岭所说的“镜像神经元”,也就是通过环境,让我们无意识地模仿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家长,我们以身作则,激活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学习的兴趣常常不是被某项技能自动引发,而是因为见识到真人在实操那项技能,所以才被深度激发,产生兴趣。我们的阅读、写作,让孩子们见识到读书、写作给我们带来的改变,从而引导他们对此产生的兴趣。
曾经在地铁上我看到两对母女,一对母女各自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而另一对母女则对手手机,刷着某音大笑。由此可知,家长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家庭,对于孩子而言,就是最能影响他们的地方。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我们赤或是黑,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曲直。
这些就是对孩子贴身环境的设置,家庭习惯,甚至房间摆设都会对我们的潜意识形成无形的暗示。所以要特别关注我们目之所及和触手可及的东西,因为离我们越近的东西就越会被关注,而越被关注的东西就越容易被放大。
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我们需要为孩子营造这样的“场域”,让他们在此中得到熏陶,收获成长。
借势大环境,顺流而行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营造出所有需要的“场域”。但如果好环境来不了,那我们就主动走进去。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个母亲带着孩子,走进一个又一个的场域,为了培养孩子,几度搬家,从墓地到集市,从集市到学堂,最终她用环境的力量造就了一个垂世千年的孟子!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移动到更好的环境中是借力“偷懒”的上上策!
这个“偷懒”对于我们也有借鉴意义,无论是就业、还是朋友圈,选择在一个高手扎堆或者有更多学习机会的的环境,就算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也是值得的!
所以说,“宁为鸡头不当凤尾”这句话看来得改一改了。身在鸡群,或许永世为鸡,但是处在凤凰堆里,还是会有飞上枝头的那一天!
借力小环境,主动掌控
无论是自己营造“场域”还是主动靠近优质环境,很多情况下都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掌控,而如果贴近自己的小环境,我们自助掌控的机会就会大很多。
比如我们可以像整理自己生活环境一样整理我们的信息环境。比如取消对无用的订阅的关注、卸载手机内多余的软件以保证自己信息环境的纯净、高质量;或者可以养成“远离手机,待手头任务完成之后再定时查看”的习惯,这样就可以降低被信息干扰的概率。
让手机这个“器官”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是被它所控制!
逃离劣环境,趋利避害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使我们找不到优质的环境,我们至少可以不受某些环境的影响。这个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避免身处其中。也就是说远离不良环境,就相当于待在了更好的环境中。
那些看起来有强大自控能力的人并不是真的比常人更自律,而是因为他们会尽量避免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而已,这才是他们保持自律的真正的“秘诀”!
我们可以借助我们的想象力,“跳出时间”和“跳出空间”。所谓的“跳出时间”,就是当我们沉迷于娱乐而虚度时光的时候,可以想象十年之后自己会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从未来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我想就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
而“跳出空间”则是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都在玩游戏或者闲聊打发时间的时候,可以想象自己当时并不在现场,而是跟另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我想此时也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个人成长不单单光一个努力的态度就可以达成,还需要有一个有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在某些时候就能决定我们成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读书、写作过程中,我需要加入社群、和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成长的原因。因为只有和优秀的人共同创造的“场域”,才能像在顺水顺风的河流中,行驶地更快、更远!
(本文部分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