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南北朝,是一个分裂与战乱的时期。西晋灭亡之后,中国的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的混战状态。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
一般的看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也因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而形成彼此不同的特点,即所谓的“北碑南帖”“南士人书法,北民间书法”“南行书,北楷书”等。
这一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由魏晋书法的鼎盛时代转入盛唐书法艺术高峰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
南朝 宋
01 南朝的历史
南朝宋(420年—47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正统王朝,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
共传四世,历经十帝,享国59年。
因国君姓刘,为与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相区别,又称为刘宋;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又称水宋。
文化上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家,如谢灵运、刘义庆等,建康文学史论在此时期发展到巅峰。《世说新语》《后汉书》《三国志注》等典籍诞生于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02 南朝的书法艺术
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书法,对南朝宋、齐、梁、陈时期的书法有重要的影响。南朝时期的政治形态也基本上与两晋时期相同,世族门阀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
当时,谢氏家族,书风亦盛。谢灵运、谢方明、谢惠连等皆有才艺并擅书法。尤其是谢灵运,《南史》本传称其“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二宝”。
谢灵运善书,是因为他的母亲刘氏是王献之的外甥女,所以,渊源所自,谢灵运书法亦是二王法度。
(南朝)智永《千字文》
南朝的书法在东晋二王之后,虽代有人才,但无不规摹二王,无法突破其藩篱。
到了梁武帝萧衍时期,这个颇有才气的皇帝对于佛教和文学艺术的爱好,比前代的几位帝王更有过之。
当时有个叫尹铁石的人,是个勾摹字帖的高手,萧衍就命他从内府所藏王氏墨迹中勾摹出1000个各不相同的字来,供他的几个儿子和王室贵族子弟学习。但这些勾摹的单字虽便于临摹,却不免零乱难记。
梁武帝忽发奇想:把这1000个字编成韵文,不就便于临写记忆了?
当时,有个叫周兴嗣的人,在朝为官,做过安成王侍郎、临川郡丞等职,官阶虽不高,却颇有文采,也有善书之名,得到了萧衍的赏识。于是这个特殊的“次韵王羲之千字”的任务,便由皇帝亲自下达给了周兴嗣。
将不重复的1000个字编成一篇韵文,真可谓是“戴着镣铐跳舞”。
据说周兴嗣花了一个夜晚的时间,将其编缀成文,但也熬得须发皆白。
这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千字文》问世之后,也成了历代学习书法者所必学的范本。
(南朝)《爨龙颜碑》(一)
03 碑刻墓志及摩崖书法
南朝宋、齐、梁、陈的石刻文字包括墓志、碑刻和摩崖。
南朝石刻文字数量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南朝至齐末,仍承袭东晋禁碑的规定,为律令所不许,所谓“南朝禁碑,至齐未驰”。
南朝著名的碑刻,有刘宋时期出现于云南的《爨龙颜碑》,后世人将此碑与东晋时刻于云南的《爨宝子碑》并称为“二爨”。
南朝的墓志石刻近年也有不少出土,如《刘怀民墓志》《刘岱墓志》《萧融太妃王慕韶墓志》《南平王萧伟墓志》《梁永阳王王妃王氏墓志》。
(南朝)《刘怀民墓志》
除碑刻、墓志之外,《瘗鹤铭》摩崖石刻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瑰宝。
《瘗鹤铭》刻于今江苏镇江之焦山,为大字楷书,共12行,行25字左右。此铭刻于南梁,据说书丹者是当时的隐者书法家陶弘景。
陶弘景其人学问与书法俱为当时人所重,梁武帝萧衍曾与他多有论书的信札往还。
所以,他虽隐居不仕,名声却很大。
他写的《瘗鹤铭》后来因山崩坠入江中,直到宋代才陆续打捞上来,传至清代仅存80余字,原石被移入空慧寺保存。
(南朝)陶弘景《瘗鹤铭》
书法自东汉纸张发明和用于书写以后,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也在不断改进。
由于书写工具和材料的进步,再加上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的努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也许是因为这一时期还不能大量生产纸张,所以,纸张用于书写还仅仅是身处社会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的特权。
由于纸的贵重,使得书写者不得不注意节省。所以,所谓的南帖,只有小楷书和最多算得上中字的行书,却很少有大字。
陶弘景书写《瘗鹤铭》以山体作纸,自然可以铺张一些,所以,《瘗鹤铭》楷书就成了“大字楷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