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理性与感性,哪个更好?

诶,你说,理性和感性,哪个更好?


说实话,如果有人要问我这个问题,我一定得先跟他打一套太极,绝不敢把话说死啰。现实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这种问题的答案自然也不是板上钉钉的。所以,如果不加主观意见这个前提,而用真理似的口吻作出肯定的回答,不管站哪边,都是在找死——不是被自己荒诞死,就是被世人的口水淹死。所以,我还是很识趣的。


其实,大家伙都明白,纯粹的理性人或者感性人是不存在的。在经济学里,理性人也是假设状态。即使存在吧,也都不好。能将理性践行到极致状态的人,不是人,是冰冷的机器。一个彻头彻尾感性的人是自我囚困的人,把自己推向情欲的地狱。但——走向极致是莫须有,完全的等量平衡也不可能,所以,倾向总是有的吧。在我个人所奉行的人生活法里,感性绝对是要比理性占上风的。如果硬是要以十分作为标尺的话,六分感性恰到好处。


为什么呢?我自然有我的道理。


人,是情感动物,靠着丝丝缕缕的情感联系同世界建立起沟通。情感催生了人世的酸甜苦辣,而喜厌爱恨贪嗔痴让人成为了人,真实可爱的人。感性就是带着情眼看世界,用心感知世界的温度,凭真我回应外界的呼唤。这种沟通是外物与内心的对话。而用理性构建起的沟通桥梁则是外物与逻辑的博弈,更准确地来说,这已然不是沟通了。理性是什么呢?是冰冷的思维逻辑。理性主导的人处事有条理,计算利弊,借以权衡万事万物。能如此处事很难得,但处世却很容易显得没有“人情味”。用脑子去生活,太难感知美了。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感性是否是人对于情感的捕捉过于敏捷了?是否是将情感触动放大了?


我也得到了我的答案,从一个问题开始——世间标准千千万万,可情感反应的标准存在吗?我想,是没有的。上天有好生之德,给每个人分配了不同的感受能力,却同等地赋予了表达自我情感的权利。因此,我们又哪来什么标准来判决怎样的情感表达是合理的呢?既然没有合理之说,就更没有过分之说了。感性,更像是礼物,天赐的礼物。拥有它的人,心是柔软的,尽管情绪的起伏波动会大,却是对每一种情感都有更深入的体会。那样的酸甜苦辣,倒让人生走得有滋有味了。


在我经过思考得到的结论里,是感性发现美,创造艺术。理性并非与美绝缘,它分析美。就拿《红楼梦》来说吧。是理性推着曹雪芹写下这部小说吗?不,这是一部忏悔录,记录了他揪心缠肠的复杂情结。他不是抽离于小说之外的,他亦在那红楼遗梦中。红学家很多,他们深挖里头的种种线索,废尽心力去考察小说与现实的种种联系。我看过一些零碎的揭秘。可是,谈得上热爱吗?我想没有。我对于那文字背后的现实兴趣可能并不大。所以我更欣赏蒋勋的解读,他的心思专注于小说本身。我曾连续花了好些个日夜在音频中听他讲红楼。在他温和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了美。他曾说,他把《红楼梦》当作佛经来读,里头处处是慈悲,也处处是觉悟。我想,美学家通常是感性的。作家、画家、摄影家等等都是。感性如梵高,疯狂起来把耳朵都割了。可今天,多少人在仰望他的向日葵呢?那天,我去听肖全的讲座。放映到他给三毛拍的那组照片时,他同样分享了他和三毛相识的经过。第一次拍摄结束后,三毛很爱他拍的照片,两人相约好第二年的拍摄。不久后,三毛去世了。他说,当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时,他的心里甚至有些怨怪三毛——不是都约好了吗?为什么她就走了。这句话,我记得深刻。


至于感性为什么六分正好呢?大概是因为四分要拿来同理性中和,余出来的两分拿来热爱生活正好吧。余出来的,若到了四分,则有情欲的困扰出来了。当然,理性也不是作无用功的。四分理性来处事,足够。生活是用来热爱和享受的,情眼看世界,没那么多豺狼虎豹、鬼魅魍魉。


嘿,反正在我这儿,感性点挺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嘿,理性与感性,哪个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