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饮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的饮用水不像现在,家家都通自来水,水龙头就接到厨房锅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数不尽的方便。那时候,家乡群众的饮用水有三个来源:一是井水,二是雨水,三是自来水。

首先是井水。

有条件的家庭,都要在院子(当地叫天井)中挖一口井。但多数家庭没有条件,比如住房狭窄,没有院子等,只好到别人家挑水。有井的人家也不能吝啬,他们的骨子里就认为水井是公用的,别人来自己家挑水是天经地义,自己在积善行德。当地老人中还流传有一句话“护水生疮”,意思是说,把水井中的水当成私有财产,不给没井的人来挑水,自己是要生疮、生病的。

可能是随着城区人口增加,生活污水排放增多的缘故,城里的井水口感很不好,碱味很重,井水多被用来洗菜、洗衣服。要想吃口感好一点井水,就得到城外一公里外的贵州湾、席草田等地挑水,那些无污染的简易水井都是在田埂边、河边,人们随便挖一个坑,里面渗出地下水,常年不断。井水就像现在的农夫山泉,甘甜清凉。

第二是雨水。

那时人们住的都是瓦房,一到下雨天,就把家里能用的水桶、脸盆拿到屋檐下接雨水,然后装满水缸。当然,每年的头几场雨,或是很长时间没下雨后来的头几场降雨是不能接的,因为干了一段时间,瓦片上会积存有灰尘、杂物,流下来的雨水呈黄黑色,有很重的泥土味,只有通过几场雨水洗刷,瓦片上流下的雨水才会变得晶莹透亮。雨水口感很好,特别是伴随着冰雹的降雨,水温很低,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第三是自来水。

七十年代,小县城了是通了自来水的,但只在几个主要街道设了几个供水点,如南街,差不多一里路只有两个供水点。供水点有专人负责收钱、开水关水,还负责烧开水卖。供水点每天早、中、晚供水三次。人们需要挑着桶到供水点排队挑水,每挑水2分钱。那时的自来水没有用漂白粉做消毒处理,所以口感很甜。但每挑水两分钱对多数人家来说还是很贵,所以人们煮饭、做菜、烧开水就用自来水,洗菜、洗衣服就用井水,几乎家家都备有两口缸,一口用来存放井水,一口用来存放自来水、雨水。

同人们的衣食住行一样,饮水条件的改善见证了小城的变化,人们不可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但作为历史,曾经有一代人那样生活过。(2021年11月7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村记忆: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