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积极实践、反思总结 ——记10月29日“学术规范与论文撰写”专题培训

      学习是人这一生永远离不开的主题,然而学什么,怎样学,也始终拷问着在人生旅途中一直前行的我。10月,一半的时间在学习的道路上奔跑着,对自己的冲击实在是太大,深感唯有学习才能压住那颗恐慌的心,才能释放焦虑的心情。                                                                                                                                                      ——题记

      我是县班主任精英班中的一员,我为是其中的一员而感到庆幸。10月29日关于“学术规范与论文撰写”的专题培训对我而言真是一场及时雨,解答了我心中的很多困惑。

一、读

      培训中,雷所提到“刻意练习”这一新名词,引发了我的思考:刻意练习与培养习惯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随即我便在百度上查阅了“如何培养习惯”,看了将近二十多篇文章,其中大多都提及:一个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地坚持,最后才能成为一个不易抛弃的真正的习惯。研究表明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但是习惯培养的第一个月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见,雷所所讲的“刻意练习”便是形成某种习惯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之一。而目前对于我而言,最应该去训练的是“刻意阅读”。

      阅读能明理、启智,但却是一个长久积累的过程。这几日,回顾自己近几年阅读过的书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的阅读大都是基于自己的喜好开始的,为了消遣时光,更为了获得精神上某种的启迪和享受,却唯独忽略了专业。参加精英班学习以来,虽也读了几本李教授、雷所推荐的书,但真正领悟的却不多,对很多专业性概念都是一知半解。我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在于自己没有端正阅读的心态,最主要的还在于自己的阅读方法不当。李教授以陈才英老师写的《英雄也要问出处——关于两份寒假作业清单的对比》为例,与大家分享了“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让我明白了原来专业书籍该这么读,得关注作者的出发点,关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精细地研读,可以把书中所言同自己的认知经验做比较,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另外,阅读专业书籍还得注重如何去选择,正所谓“读好文,跟好师”。

二、做

      阅读能让我们明晰自己的育人理念,帮助我们确定方向,而学生与班级的成长,却只能立足于真实的班级实践场域中。正如雷所在《学术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中所说的班主任唯一成长的路径只能是:发现问题(刻意训练与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意识与自觉),分析问题(刻意建立自己看待教育的立场与分析观察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刻意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技巧)评估成效(建立批判的标准与尺度,以实证的态度验证评估工作),总结提高(刻意培养反思与追问的自觉习惯于能力,形成文字,保留成长的痕迹)。

      我班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便在班级家委会的帮助下与学校附近开辟了种植基地,并取名为“开心农场”。从4月到8月,进行了第一期种植活动,共经历了寻种、种植、观察、收获四个阶段。

      1、寻种阶段。同学们根据老师预留的问题首先自发组织讨论小队的种植项目。其次,通过资料查询、向亲人咨询等多种渠道,对种植项目进行了解,并编制种植小报。然后,班级召开种植项目讨论会,各小队派代表上台进行了前期调查情况的展示,最后商定了班级种植项目。

      2、种植阶段。同学们在种植辅导员的指导下使用锄头、镰刀、铁耙等农具到农场进行松土、挖坑、施肥、播种、拔草、浇水、采摘等种植实践活动。瞧,他们干得可卖力了,虽然种植活动有些艰辛,有些同学的手锄地时磨出了水泡,拔草时被草儿割伤,给蔬菜浇水时,衣服淋湿了,但大家都不愿放弃,活动过程中时常可以看到大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这样的实践中,同学们不但收获了快乐,还掌握了简单的种植技术,亲身体验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

      3、观察阶段。在科学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对蔬菜的生长过程进行仔细观察,用文字、照片、绘画等形式,把自己所发现的新情报、出现的新问题,还有自己的心情、感想、体会、收获等记录下来。在养护各种蔬菜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了很多研究主题,比如:为什么有部分种子不会发芽?黄瓜藤蔓为什么都是自西向东缠绕的?为什么茄子的底部碰到了泥土,这个茄子就会烂?为什么西红柿要等到红了才熟?为什么天天下雨,辣椒树还会干死?为什么夏天的中午,玉米叶子总是耷拉着脑袋?……这些主题的产生源于同学们在开心农场种植过程中的观察,在这些主题的体验中同学们的探究意识得到了保护,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4、收获阶段。第一期农场种植活动大丰收,累计共收获辣椒36.8千克、四季豆54千克、茄子39.6千克、玉米25.8千克、黄瓜44.2千克、南瓜12.6千克。陆陆续续开展了4次班级分享会、3次义卖、4次餐馆直销活动,共凑善款584元,同学们把这些钱用于了暑期开展的“敬老院慰问”爱心小分队活动。在班级分享会、敬老院慰问活动中,同学们享受到了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在街头义卖、餐馆直销活动中,从开始的胆怯到主动,从盲目推销到学会分析等,他们的能力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9月份新开学,同学们就对第一期种植活动进行了总结。在统计活动人次的时候发现,活动的开展存在局限性,除了利用学校学习时间开展的农场活动是全员都参与了的,假期由组长组织开展的活动,参与人次只占了67%,有部分同学根本就没有参与进来。后来通过找学生谈话、自己反思,发现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二:(1)参加活动兴趣不浓,没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个体主动性。(2)部分家长配合度不高。另外,每次双休日活动都是在我的提醒下,孩子才会动起来。

      第二期种植活动为了不再重蹈覆辙,通过与孩子们商量,决定变换活动的组织模式,由原来的“大团体、大合作”,变成了“小公司运营”模式,即竞选“老板”、招收员工、承包土地、聘请顾问、根据时令自由开展种植活动,收获期按照比例与我这个大老板进行“盈利分红”。就在10月,各公司都已完成了播种环节,蔬菜发芽率可喜,而且通过组织模式变革以后,参加活动的人次达到了96%。看来,这样的模式变革,对学生的触动非常大。有了兴趣,有了希望,后面的活动就接踵而来了。

      回想整个活动过程,正好回应了雷所提的四步骤,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学生的成长远远超过了独立的活动。

三、

      “写”的能力是我最薄弱的一环。星期二晚上,接到雷所通知,让我分享学校今年的结题报告,心里着实惶恐,一是结题报告还没开始整理,虽前期写过课题的中期总结,但那也只是片面的活动诺列。二是就我这一菜鸟级别的人,上台分享,这任务实在是太重了。三是正巧赶上学校派我去温州学习,这么紧的时间,结题报告怎么生成真是让我着急。但既然任务下来了,就得按时完成吧,所以充分利用接下来的所有空余时间,终于在星期一拿出了结题报告的第一稿。分享会上,我虽完整地呈现了课题的整个结题报告,但在细节上却出现了很多纰漏。例如,李教授所提的“数据对比”。课题成效中我是把学生与教师的成长用准确地数据描述出来了,可研究前期却少了个前测,没能完整的进行一个前后比较。其实,在课题研究开展之前,学校确实也做过一个前测,只是自己由于整理太匆忙,而忽略了这块数据。

      李教授以陈海敏老师的7稿文章为例,向我们细致地讲解了有关论文的标题拟定、文献综述选择、正文写作要点、参考文献的格式,这些为我后期完善结题报告打开了新思路。

      专业阅读、积极实践、反思总结,将是我接下去前行的目标。前方一定会有个更好的自己等着我去牵手,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业阅读、积极实践、反思总结 ——记10月29日“学术规范与论文撰写”专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