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等级保护, 等保2.0详解

一、等级保护介绍

1.1什么是等级保护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重要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

1.2等级保护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4-2007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起步与探索):

  • 1994年2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国务院第147号令)
  • 2003年9月7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
  • 2004年9月15日《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 2007年6月22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 号)
  • 2007年7月16日《关于开展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的通知》(公信安[2007]861号)

第二阶段(2007-2016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化与发展)

  • GB/T 22239—2008 基本要求;22240、25070、28448、28449等保国标系列标准。

第三阶段(2016-2019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行业深耕落地)

  • 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 2018年6月27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第四阶段(2019——进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时代)

  • 2019年5月13日《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 2020年7月22日《贯彻落实网络安全等保制度和关保制度的指导意见》(公安部1960号)
  • 2020年11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T22240-2020》正式实施

1.3等保2.0的背景

自1994年第“147号令”,我国开始实施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十几年来,在金融、能源、电信、医疗卫生等多个行业都已深耕落地,但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等级保护1.0已无法有效的应对新技术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为了满足新的技术挑战,有效防范和管理各种信息技术风险,提升国家层面的安全水平,等级保护2.0应时而生。网络安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很多行业主管单位要求行业客户开展等级保护工作,合理地规避风险。资料显示网络安全相关公司有北京时代新威、启明星辰、蓝盾股份等,其中时代新威是国家等保办推荐测评机构(证书编号:DJCP2019110192)。作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行业的先锋,时代新威等网络安全公司需要为保障信息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等保2.0的变化

2.1法律地位得到确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21条规定“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履行安全保护义务”;第31条规定“对于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

2.2等级保护对象不断拓展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概念已经不能涵盖全部,特别是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大数据价值的凸显,等保保护对象的外延将不断拓展。

2.3强化可信计算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构建以可信计算技术为基础的等级保护核心技术体系,强化了可信体系的这一重要思想 。

2.4通用要求的变化

通用要求包括安全通用要求,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通用要求的核心是优化。

新增重点内容:新型网络攻击防护从内到外、突出运维审计、安全管理中心、独立安全区域、邮件安全防护、运行状态监控、安全审计时间要求、集中日记审计、可信运算要求、安全事件识别分析、个人信息防护。

2.5扩展要求的变化

等级保护2.0拆分成了1个通用要求和4个扩展要求。将共性安全保护需求列为安全通用要求,针对云计算、大数据、工业控制系统和移动互联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安全保护需求提出了安全扩展要求。等保2.0依旧保留技术和管理两个维度。二级要求项由175项变更为135项,三级要求项由290项变为211项在技术上,由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变更为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在管理上,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调整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

(1)云计算平台安全扩展要求

  • 责任主体一分为二,测评对象需要增加。
  • 等保级别匹配
  • 云计算平台需要单独定级备案
  • 云计算平台需要通过等级保护测评
  • 同一云计算平台可承载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
  • 云计算平台不能承载高于平台级别的信息系统

(2)大数据安全扩展要求

  • 应将具有统一安全责任单位的大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定级。

(3)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

  • 物联网应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定级,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处理应用层要素。

(4)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扩展要求

  • 移动互联技术应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定级,移动终端、移动应用和无线网络等要素不单独定级,与采用移动互联技术等级保护对象的应用环境和应用对象一起定级 。

(5)工业控制系统扩展要求

  • 工业控制系统主要由生产管理层、现场设备层、现场控制层和过程监控层构成,其中:生产管理层的定级对象确定原则见(其他信息系统)。设备层、现场控制层和过程监控层应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定级,各层次要素不单独定级。对于大型工业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系统功能、控制对象和生产厂商等因素划分为多个定级对象。

2.6测评合格要求提高

相较于等保1.0,等保2.0测评的标准发生了变化,2.0中测评结论分为:优(90分及以上)、良(80分及以上)、中(70分及以上)、差(低于70分),70分以上才算基本符合要求,基本分调高了,测评要求更加严格。

2.7等保2.0的三个不变

等保2.0相对于1.0也有三个不变,分别是五个级别不变、规定动作不变和主体职责不变。五个级别: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第四级(结构化保护级)、第五级(访问验证保护级);规定动作: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监督检查;主体职责:网安对定级对象的备案受理及监督检查职责、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定级对象的安全评估职责、上级主管单位对所属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运营使用单位对定级对象的等级保护职责。

三、等级保护一般流程

3.1系统定级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初步确定定级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起草《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报告》;二级以上系统,定级结论需要进行专家评审、主管部门审核和备案。

3.1.1确定定级对象

作为定级对象的信息系统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A)具有确定的主要安全责任主体;

B)承载相对独立的业务应用;

C)包含相互关联的多个资源。

注:主要安全责任主体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等法人,以及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等其他组织。

注:避免将某个单一的系统组件,如服务器、终端或网络设备作为定级对象。

注:在确定定级对象时,云计算平台/系统、物联网、工业控制系统以及采用移动互联技术的系统在满足以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还需满足以下要求:

3.1.2等级的划分

第一级 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级 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第三级 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第四级 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第五级 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受侵害的客体

对客体的侵害程度

一般损害

严重损害

特别严重损害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二级

社会秩序、公共利益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国家安全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3.1.3侵害客体的解读

社会秩序:(1)其他影响社会秩序的事项(2)影响公众在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下的正常生活秩序等(3)影响各行业的科研、生产秩序(4)影响各种类型的经济活动秩序(5)影响国家机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秩序

公共利益:(1)影响社会成员使用公共设施(2)影响社会成员接受公共服务等方面(3)影响社会成员获取信息资源(4)其他影响公共利益的事项

国家安全:(1)影响国家政权稳固和主-权完整(2)影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3)影响国家经济秩序和文化实力(4)影响宗教活动秩序和反恐能力建设(5)其他影响国家安全的事项

3.1.4侵害程度解读

一般损害:工作职能受到局部影响,业务能力有所降低但不影响主要功能的执行,出现较轻的法律问题,较低的财产损失,有限的社会不良影响,对其他组织和个人造成较低损害

严重损害:工作职能受到严重影响,业务能力显著下降且严重影响主要功能执行,出现较严重的法律问题,较高的财产损失,较大范围的社会不良影响,对其他组织和个人造成较严重损害;

特别严重损害:工作职能受到特别严重影响或丧失行使能力,业务能力严重下降且或功能无法执行,出现极其严重的法律问题,极高的财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不良影响,对其他组织和个人造成非常严重损害

3.1.5各级系统定级参考

第一级(自主保护级):适用于小型私营、个体企业、中小学、乡镇所属信息系统、县级单位中一般的信息系统。

第二级(指导保护级):适用于县级某些单位中的重要信息系统;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一般的信息系统。例如非涉及工作机密、商业机密、敏感信息的办公系统和管理系统等。

第三级(监督保护级):一般适用于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重要的信息系统,例如涉及工作机密、商业机密、敏感信息的办公系统和管理系统;跨省或全国联网运行的用于生产、调度、管理、指挥、作业、控制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以及这类系统在省、地市的分支系统;中央各部委、省(区、市)门户网站和重要网站;跨省连接的网络系统等。

第四级(强制保护级):一般适用于国家重要领域、部门中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核心系统。例如电力生产控制系统、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电信核心网络、铁路客票系统、列车指挥调度系统等。

第五级(专控保护级):一般适用于国家重要领域、重要部门中的极端重要系统。

3.2系统备案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为第二级以上时,备案时应当提交《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定级报告和专家评审意见;第三级以上系统,还需提交系统拓扑和说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建设方案等。

3.2.1备案步骤

向公安机关网安部门申请备案(可以向各地公安机关电话咨询或当地公安机关官网查找在线办-理渠道)à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受理后提交备案材料(备案时限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确定后30日内,受理后10个工作日)à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审核通过后颁发《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

3.2.2备案提交材料目录

  1.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纸质2份,原件;
  2.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自定级报告,纸质1份,原件;
  3.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评审结果(专家评审报告或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意见),纸质1份,原件;
  4. 信息系统安全相关材料(本单位信息系统安全组织的建立情况、信息系统基本应用情况、、信息系统使用的主要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防病毒软件以及网络拓扑图),纸质1份,原件;
  5. 信息系统备案电子数据,电子版1份,原件;
  6. 测评后符合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技术检测评估报告
  7. 系统安全保护设施设计实施方案或改建实施方案
  8. 办-理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备案手续时,应当填写《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第三级以上信息系统应当同时提供以下材料:
  • (1)系统拓扑结构及说明;
  • (2)系统安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 (3)系统安全保护设施设计实施方案或者改建实施方案;
  • (4)系统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清单及其认证、销售许可证明;
  • (5)测评后符合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技术检测评估报告;
  • (6)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专家评审意见;
  • (7)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意见。

3.3建设整改

依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利用自有或第三方的安全产品和专家服务,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建设和整改,同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此步骤又被称为预测评或差距分析,以安全服务商的角度来看就是对客户的系统进行一次和正式测评相同的流程,减少后续测评整改的工作量。

3.4系统测评

测评机构按照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处理特定应用的信息系统,采用安全技术测评和安全管理测评方式,对保护状况进行初步检测评估,针对安全不符合项提出安全整改建议。

3.5监督检查

对系统初测时的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整改加固后由测评机构进行复测,符合则出具测评后符合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的技术检测评估报告。

四、等级保护控制项解读(三级标准)

注:以下标注是按照等保三级列出,二级及其他系统可以参照文末的标准文件。十个大项后续会分别出一篇文章来详细解读。

4.1安全物理环境

安全通用要求

物理位置选择

a)机房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b)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地下室,否则应加强防水和防潮措施。

物理访问控制

a)机房出入口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防盗窃和防破坏

a)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识;

b)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安全处;

c)应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或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防雷击

a)应将各类机柜、设施和设备等通过接地系统安全接地;

b)应采取措施防止感应雷,例如设置防雷保安器或过压保护装置等。

防火

a)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b)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c)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隔离防火措施。

防水和防潮

a)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b)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c)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防静电

a)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b)应采取措施防止静电的产生,例如采用静电消除器、佩戴防静电手环等。

温湿度控制

a)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电力供应

a)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b)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c)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电磁防护

a)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b)应对关键设备实施电磁屏蔽。

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

基础设施位置

a)应保证云计算基础设施位于中国境内。

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

无线接入点的物理位置

a)应为无线接入设备的安装选择合理位置,避免过度覆盖和电磁干扰。

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

感知节点设备物理防护

a)感知节点设备所处的物理环境应不对感知节点设备造成物理破坏,如挤压、强振动;

b)感知节点设备在工作状态所处物理环境应能正确反映环境状态(如温湿度传感器不能安装在阳光直射区域);

c)感知节点设备在工作状态所处物理环境应不对感知节点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如强干扰、阻挡屏蔽等;

d)关键感知节点设备应具有可供长时间工作的电力供应(关键网关节点设备应具有持久稳定的电力供应能力)。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室外控制设备物理防护

a)室外控制设备应放置于采用铁板或其他防火材料制作的箱体或装置中并紧固;箱体或装置具有透风、散热、防盗、防雨和防火能力等;

b)室外控制设备放置应远离强电磁干扰、强热源等环境,如无法避免应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及检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大数据安全扩展要求

大数据平台

a)应保证承载大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的设备机房位于中国境内。

4.2安全通信网络

安全通用要求

网络架构

a)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d)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e)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通信传输

a)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b)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

可信验证

a)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

网络架构

a)应保证云计算平台不承载高于其安全保护等级的业务应用系统;

b)应实现不同云服务客户虚拟网络之间的隔离;

c)应具有根据云服务客户业务需求提供通信传输、边界防护、入侵防范等安全机制的能力;

d)应具有根据云服务客户业务需求自主设置安全策略的能力,包括定义访问路径、选择安全组件、配置安全策略;

e)应提供开放接口或开放性安全服务,允许云服务客户接入第三方安全产品或在云计算平台选择第三方安全服务。

工业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网络架构

a)工业控制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应划分为两个区域,区域间应采用单向的技术隔离手段;

b)工业控制系统内部应根据业务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域,安全域之间应采用技术隔离手段;

c)涉及实时控制和数据传输的工业控制系统,应使用独立的网络设备组网,在物理层面上实现与其它数据网及外部公共信息网的安全隔离。

通信传输

a)在工业控制系统内使用广域网进行控制指令或相关数据交换的应采用加密认证技术手段实现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传输。

大数据安全扩展要求

大数据平台

a)应保证大数据平台不承载高于其安全保护等级的大数据应用;

b)应保证大数据平台的管理流量与系统业务流量分离。

4.3安全区域边界

安全通用要求

边界防护

a)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b)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c)应能够对内部用户非授权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d)应限制无线网络的使用,保证无线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设备接入内部网络。

访问控制

a)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b)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c)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

d)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e)应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实现基于应用协议和应用内容的访问控制。

入侵防范

a)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b)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c)应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实现对网络攻击特别是新型网络攻击行为的分析;

d)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标、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恶意代码和垃圾邮件防范

a)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b)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垃圾邮件进行检测和防护,并维护垃圾邮件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安全审计

a)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d)应能对远程访问的用户行为、访问互联网的用户行为等单独进行行为审计和数据分析。

可信验证

a)可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

访问控制

a)应在虚拟化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机制,并设置访问控制规则;

b)应在不同等级的网络区域边界部署访问控制机制,设置访问控制规则。

入侵防范

a)应能检测到云服务客户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并能记录攻击类型、攻击时间、攻击流量等;

b)应能检测到对虚拟网络节点的网络攻击行为,并能记录攻击类型、攻击时间、攻击流量等;

c)应能检测到虚拟机与宿主机、虚拟机与虚拟机之间的异常流量;

d)应在检测到网络攻击行为、异常流量情况时进行告警。

安全审计

a)应对云服务商和云服务客户在远程管理时执行的特权命令进行审计,至少包括虚拟机删除、虚拟机重启;

b)应保证云服务商对云服务客户系统和数据的操作可被云服务客户审计。

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

边界防护

a)应保证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边界之间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无线接入网关设备。

访问控制

a)无线接入设备应开启接入认证功能,并支持采用认证服务器认证或国家密码管理机构批准的密码模块进行认证。

入侵防范

a)应能够检测到非授权无线接入设备和非授权移动终端的接入行为;

b)应能够检测到针对无线接入设备的网络扫描、DDoS攻击、密钥破解、中间人攻击和欺骗攻击等行为;

c)应能够检测到无线接入设备的SSID广播、WPS等高风险功能的开启状态;

d)应禁用无线接入设备和无线接入网关存在风险的功能,如:SSID广播、WEP认证等;

e)应禁止多个AP使用同一个认证密钥;

f)应能够阻断非授权无线接入设备或非授权移动终端。

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

接入控制

a)应保证只有授权的感知节点可以接入。

入侵防范

a)应能够限制与感知节点通信的目标地址,以避免对陌生地址的攻击行为;

b)应能够限制与网关节点通信的目标地址,以避免对陌生地址的攻击行为。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访问控制

a)应在工业控制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之间部署访问控制设备,配置访问控制策略,禁止任何穿越区域边界的E-Mail、Web、Telnet、Rlogin、FTP等通用网络服务;

b)应在工业控制系统内安全域和安全域之间的边界防护机制失效时,及时进行报警。

拨号使用控制

a)工业控制系统确需使用拨号访问服务的,应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并采取用户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等措施;

b)拨号服务器和客户端均应使用经安全加固的操作系统,并采取数字证书认证、传输加密和访问控制等措施。

无线使用控制

a)应对所有参与无线通信的用户(人员、软件进程或者设备)提供唯一性标识和鉴别;

b)应对所有参与无线通信的用户(人员、软件进程或者设备)进行授权以及执行使用进行限制;

c)应对无线通信采取传输加密的安全措施,实现传输报文的机密性保护;

d)对采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控制的工业控制系统,应能识别其物理环境中发射的未经授权的无线设备,报告未经授权试图接入或干扰控制系统的行为。

4.4安全计算环境

安全通用要求

身份鉴别

a)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b)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

c)当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d)应采用口令、密码技术、生物技术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且其中一种鉴别技术至少应使用密码技术来实现。

访问控制

a)应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户和权限;

b)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c)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d)应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

e)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规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规则;

f)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级;

g)应对重要主体和客体设置安全标记,并控制主体对有安全标记信息资源的访问。

安全审计

a)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d)应对审计进程进行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中断。

入侵防范

a)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b)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

c)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

d)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e)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f)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节点进行入侵的行为,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恶意代码防范

a)应采用免受恶意代码攻击的技术措施或主动免疫可信验证机制及时识别入侵和病毒行为,并将其有效阻断。

可信验证

a)可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数据完整性

a)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b)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数据保密性

a)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b)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数据备份恢复

a)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b)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c)应提供重要数据处理系统的热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剩余信息保护

a)应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b)应保证存有敏感数据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云平台管理软件通用扩展要求

身份鉴别

a)当远程管理云计算平台中设备时,管理终端和云计算平台之间应建立双向身份验证机制。

访问控制

a)应保证当虚拟机迁移时,访问控制策略随其迁移;

b)应允许云服务客户设置不同虚拟机之间的访问控制策略。

入侵防护

a)应能检测虚拟机之间的资源隔离失效,并进行告警;

b)应能检测非授权新建虚拟机或者重新启用虚拟机,并进行告警;

c)应能够检测恶意代码感染及在虚拟机间蔓延的情况,并进行告警。

镜像和快照保护

a)应针对重要业务系统提供加固的操作系统镜像或操作系统安全加固服务;

b)应提供虚拟机镜像、快照完整性校验功能,防止虚拟机镜像被恶意篡改;

c)应采取密码技术或其他技术手段防止虚拟机镜像、快照中可能存在的敏感资源被非法访问。

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

a)应确保云服务客户数据、用户个人信息等存储于中国境内,如需出境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

b)应确保只有在云服务客户授权下,云服务商或第三方才具有云服务客户数据的管理权限;

c)应使用校验码或密码技术确保虚拟机迁移过程中重要数据的完整性,并在检测到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d)应支持云服务客户部署密钥管理解决方案,保证云服务客户自行实现数据的加解密过程。

数据备份恢复

a)云服务客户应在本地保存其业务数据的备份;

b)应提供查询云服务客户数据及备份存储位置的能力;

c)云服务商的云存储服务应保证云服务客户数据存在若干个可用的副本,各副本之间的内容应保持一致;

d)应为云服务客户将业务系统及数据迁移到其他云计算平台和本地系统提供技术手段,并协助完成迁移过程。

剩余信息保护

a)应保证虚拟机所使用的内存和存储空间回收时得到完全清除;

b)云服务客户删除业务应用数据时,云计算平台应将云存储中所有副本删除。

4.5安全管理中心

安全通用要求

系统管理

a)应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审计管理

a)应对审计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应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安全管理

a)应对安全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b)应通过安全管理员对系统中的安全策略进行配置,包括安全参数的设置,主体、客体进行统一安全标记,对主体进行授权,配置可信验证策略等。

集中管控

a)应划分出特定的管理区域,对分布在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控;

b)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对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理;

c)应对网络链路、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监测;

d)应对分散在各个设备上的审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集中分析,并保证审计记录的留存时间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e)应对安全策略、恶意代码、补丁升级等安全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

f)应能对网络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进行识别、报警和分析。

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

集中管控

a)应能对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按照策略做统一管理调度与分配;

b)应保证云计算平台管理流量与云服务客户业务流量分离;

c)应根据云服务商和云服务客户的职责划分,收集各自控制部分的审计数据并实现各自的集中审计;

d)应根据云服务商和云服务客户的职责划分,实现各自控制部分,包括虚拟化网络、虚拟机、虚拟化安全设备等的运行状况的集中监测。

4.6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通用要求

安全策略

a)应制定网络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阐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管理制度

a)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b)应对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

c)应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记录表单等构成的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制定和发布

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b)安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并进行版本控制。

评审和修订

a)应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4.7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通用要求

岗位设置

a)应成立指导和管理网络安全工作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其最高领导由单位主管领导担任或授权;

b)应设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c)应设立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部门及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人员配备

a)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等;

b)应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不可兼任。

授权和审批

a)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

b)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建立审批程序,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对重要活动建立逐级审批制度;

c)应定期审查审批事项,及时更新需授权和审批的项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等信息。

沟通和合作

a)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组织内部机构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作处理网络安全问题;

b)应加强与网络安全职能部门、各类供应商、业界专家及安全组织的合作与沟通;

c)应建立外联单位联系列表,包括外联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审核和检查

a)应定期进行常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

b)应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现有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安全配置与安全策略的一致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c)应制定安全检查表格实施安全检查,汇总安全检查数据,形成安全检查报告,并对安全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4.8安全管理人员

安全通用要求

人员录用

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b)应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安全背景、专业资格或资质等进行审查,对其所具有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

c)应与被录用人员签署保密协议,与关键岗位人员签署岗位责任协议。

人员离岗

a)应及时终止离岗人员的所有访问权限,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

b)应办-理严格的调离手续,并承诺调离后的保密义务后方可离开。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a)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并告知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

b)应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对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进行培训;

c)应定期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技能考核。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

a)应在外部人员物理访问受控区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全程陪同,并登记备案;

b)应在外部人员接入受控网络访问系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开设账户、分配权限,并登记备案;

c)外部人员离场后应及时清除其所有的访问权限;

d)获得系统访问授权的外部人员应签署保密协议,不得进行非授权操作,不得复制和泄露任何敏感信息。

4.9安全建设管理

安全通用要求

定级和备案

a)应以书面的形式说明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及确定等级的方法和理由;

b)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定级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

c)应保证定级结果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d)应将备案材料报主管部门和相应公安机关备案。

安全方案设计

a)应根据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本安全措施,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和调整安全措施;

b)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及与其他级别保护对象的关系进行安全整体规划和安全方案设计,设计内容应包含密码技术相关内容,并形成配套文件;

c)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专家对安全整体规划及其配套文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产品采购和使用

a)应确保网络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应确保密码产品与服务的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的要求;

c)应预先对产品进行选型测试,确定产品的候选范围,并定期审定和更新候选产品名单。

自行-软件开发

a)应将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受到控制;

b)应制定软件开发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

c)应制定代码编写安全规范,要求开发人员参照规范编写代码;

d)应具备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并对文档使用进行控制;

e)应保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测试,在软件安装前对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进行检测;

f)应对程序资源库的修改、更新、发布进行授权和批准,并严格进行版本控制;

g)应保证开发人员为专职人员,开发人员的开发活动受到控制、监视和审查。

外包软件开发

a)应在软件交付前检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

b)应保证开发单位提供软件设计文档和使用指南;

c)应保证开发单位提供软件源代码,并审查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后门和隐蔽信道。

工程实施

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b)应制定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控制工程实施过程;

c)应通过第三方工程监理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

测试验收

a)应制订测试验收方案,并依据测试验收方案实施测试验收,形成测试验收报告;

b)应进行上线前的安全性测试,并出具安全测试报告,安全测试报告应包含密码应用安全性测试相关内容。

系统交付

a)应制定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档等进行清点;

b)应对负责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c)应提供建设过程文档和运行维护文档。

等级测评

a)应定期进行等级测评,发现不符合相应等级保护标准要求的及时整改;

b)应在发生重大变更或级别发生变化时进行等级测评;

c)应确保测评机构的选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服务供应商选择

a)应确保服务供应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应与选定的服务供应商签订相关协议,明确整个服务供应链各方需履行的网络安全相关义务;

c)应定期监督、评审和审核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并对其变更服务内容加以控制。

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

云服务商选择

a)应选择安全合规的云服务商,其所提供的云计算平台应为其所承载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能力;

b)应在服务水平协议中规定云服务的各项服务内容和具体技术指标;

c)应在服务水平协议中规定云服务商的权限与责任,包括管理范围、职责划分、访问授权、隐私保护、行为准则、违约责任等;

d)应在服务水平协议中规定服务合约到期时,完整提供云服务客户数据,并承诺相关数据在云计算平台上清除;

e)应与选定的云服务商签署保密协议,要求其不得泄露云服务客户数据。

供应链管理

a)应确保供应商的选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b)应将供应链安全事件信息或安全威胁信息及时传达到云服务客户;

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

移动应用采购

a)应保证移动终端安装、运行的应用软件来自可靠分发渠道或使用可靠证书签名;

b)应保证移动终端安装、运行的应用软件由指定的开发者开发。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

a)应对移动业务应用软件开发者进行资格审查;

b)应保证开发移动业务应用软件的签名证书合法性。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产品采购和使用

a)工业控制系统重要设备应通过专业机构的安全性检测后方可采购使用。

外包软件开发

a)应在外包开发合同中规定针对开发单位、供应商的约束条款,包括设备及系统在生命周期内有关保密、禁止关键技术扩散和设备行业专用等方面的内容。

大数据安全扩展要求

大数据平台

a)应选择安全合规的大数据平台,其所提供的大数据平台服务应为其所承载的大数据应用提供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能力;

b)应以书面方式约定大数据平台提供者的权限与责任、各项服务内容和具体技术指标等,尤其是安全服务内容;

c)应明确约束数据交换、共享的接收方对数据的保护责任,并确保接收方有足够或相当的安全防护能力。

4.10安全运维管理

安全通用要求

环境管理

a)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机房安全,对机房出入进行管理,定期对机房供配电、空调、温湿度控制、消防等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b)应建立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对有关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出和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

c)应不在重要区域接待来访人员,不随意放置含有敏感信息的纸档文件和移动介质等。

资产管理

a)应编制并保存与保护对象相关的资产清单,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容;

b)应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对资产进行标识管理,根据资产的价值选择相应的管理措施;

c)应对信息分类与标识方法作出规定,并对信息的使用、传输和存储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介质管理

a)应将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实行存储环境专人管理,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b)应对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中的人员选择、打包、交付等情况进行控制,并对介质的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

设备维护管理

a)应对各种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进行维护管理;

b)应建立配套设施、软硬件维护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其维护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明确维护人员的责任、维修和服务的审批、维修过程的监督控制等;

c)信息处理设备应经过审批才能带离机房或办公地点,含有存储介质的设备带出工作环境时其中重要数据应加密;

d)含有存储介质的设备在报废或重用前,应进行完全清除或被安全覆盖,保证该设备上的敏感数据和授权软件无法被恢复重用。

漏洞和风险管理

a)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安全漏洞和隐患,对发现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及时进行修补或评估可能的影响后进行修补;

b)应定期开展安全测评,形成安全测评报告,采取措施应对发现的安全问题。

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

a)应划分不同的管理员角色进行网络和系统的运维管理,明确各个角色的责任和权限;

b)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账户管理,对申请账户、建立账户、删除账户等进行控制;

c)应建立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策略、账户管理、配置管理、日志管理、日常操作、升级与打补丁、口令更新周期等方面作出规定;

d)应制定重要设备的配置和操作手册,依据手册对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和优化配置等;

e)应详细记录运维操作日志,包括日常巡检工作、运行维护记录、参数的设置和修改等内容;

f)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日志、监测和报警数据等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发现可疑行为;

g)应严格控制变更性运维,经过审批后才可改变连接、安装系统组件或调整配置参数,操作过程中应保留不可更改的审计日志,操作结束后应同步更新配置信息库;

h)应严格控制运维工具的使用,经过审批后才可接入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应保留不可更改的审计日志,操作结束后应删除工具中的敏感数据;

i)应严格控制远程运维的开通,经过审批后才可开通远程运维接口或通道,操作过程中应保留不可更改的审计日志,操作结束后立即关闭接口或通道;

j)应保证所有与外部的连接均得到授权和批准,应定期检查违反规定无线上网及其他违反网络安全策略的行为。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

a)应提高所有用户的防恶意代码意识,对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接入系统前进行恶意代码检查等;

b)应定期验证防范恶意代码攻击的技术措施的有效性。

配置管理

a)应记录和保存基本配置信息,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各个设备安装的软件组件、软件组件的版本和补丁信息、各个设备或软件组件的配置参数等;

b)应将基本配置信息改变纳入变更范畴,实施对配置信息改变的控制,并及时更新基本配置信息库。

密码管理

a)应遵循密码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b)应使用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认证核准的密码技术和产品。

变更管理

a)应明确变更需求,变更前根据变更需求制定变更方案,变更方案经过评审、审批后方可实施;

b)应建立变更的申报和审批控制程序,依据程序控制所有的变更,记录变更实施过程;

c)应建立中止变更并从失败变更中恢复的程序,明确过程控制方法和人员职责,必要时对恢复过程进行演练。

备份与恢复管理

a)应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等;

b)应规定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备份频度、存储介质、保存期等;

c)应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数据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备份程序和恢复程序等。

安全事件处置

a)应及时向安全管理部门报告所发现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

b)应制定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明确不同安全事件的报告、处置和响应流程,规定安全事件的现场处理、事件报告和后期恢复的管理职责等;

c)应在安全事件报告和响应处理过程中,分析和鉴定事件产生的原因,收集证据,记录处理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d)对造成系统中断和造成信息泄漏的重大安全事件应采用不同的处理程序和报告程序。

应急预案管理

a)应规定统一的应急预案框架,包括启动预案的条件、应急组织构成、应急资源保障、事后教育和培训等内容;

b)应制定重要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理流程、系统恢复流程等内容;

c)应定期对系统相关的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并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

d)应定期对原有的应急预案重新评估,修订完善。

外包运维管理

a)应确保外包运维服务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应与选定的外包运维服务商签订相关的协议,明确约定外包运维的范围、工作内容;

c)应保证选择的外包运维服务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均应具有按照等级保护要求开展安全运维工作的能力,并将能力要求在签订的协议中明确;

d)应在与外包运维服务商签订的协议中明确所有相关的安全要求,如可能涉及对敏感信息的访问、处理、存储要求,对IT 基础设施中断服务的应急保障要求等。

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

云计算环境管理

a)云计算平台的运维地点应位于中国境内,境外对境内云计算平台实施运维操作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

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

配置管理

a)应建立合法无线接入设备和合法移动终端配置库,用于对非法无线接入设备和非法移动终端的识别。

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

感知节点设备物理防护

a)应指定人员定期巡视感知节点设备、网关节点设备的部署环境,对可能影响感知节点设备、网关节点设备正常工作的环境异常进行记录和维护;

b)应对感知节点设备、网关节点设备入库、存储、部署、携带、维修、丢失和报废等过程作出明确规定,并进行全程管理;

c)应加强对感知节点设备、网关节点设备部署环境的保密性管理,包括负责检查和维护的人员调离工作岗位应立即交还相关检查工具和检查维护记录等。

大数据安全扩展要求

大数据平台

a)应建立数字资产安全管理策略,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操作规范、保护措施、管理人员职责等进行规定,包括并不限于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流动、销毁等过程;

b)应制定并执行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策略,针对不同类别级别的数据制定不同的安全保护措施;

c)应在数据分类分级的基础上,划分重要数字资产范围,明确重要数据进行自动脱敏或去标识的使用场景和业务处理流程;

d)应定期评审数据的类别和级别,如需要变更数据的类别或级别,应依据变更审批流程执行变更。

五、等级保护2.0安全设备推荐

5.1等保二级设备推荐

5.1.1机房方面的安全措施需求(二级标准)

  • 防盗报警系统
  • 灭火设备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水敏感检测仪及漏水检测报警系统
  • 精密空调
  • 备用发电机

5.1.2主机和网络安全层面需要部署的安全产品

  • 防火墙或者入侵防御系统
  • 上网行为管理系统
  • 网络准入系统
  • 审计平台或者统一监控平台(可满足主机、网络和应用层面的监控需求,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至少要使用数据库审计)
  • 防病毒软件

5.1.3应用及数据安全层面需要部署的安全产品

  • VPN
  • 网页防篡改系统(针对网站系统)
  • 数据异地备份存储设备
  • 主要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冗余(关键设备双机冗余)。

5.2等保三级设备推荐

5.2.1机房方面的安全措施需求(三级标准)

  • 需要使用彩钢板、防火门等进行区域隔离
  • 视频监控系统
  • 防盗报警系统
  • 灭火设备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水敏感检测仪及漏水检测报警系统
  • 精密空调
  • 除湿装置
  • 备用发电机
  • 电磁屏蔽柜

5.2.2主机和网络安全层面需要部署的安全产品

  • 入侵防御系统
  • 上网行为管理系统
  • 网络准入系统
  • 统一监控平台(可满足主机、网络和应用层面的监控需求)
  • 防病毒软件
  • 堡垒机
  • 防火墙
  • 审计平台(满足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的审计,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至少要使用数据库审计)

5.2.3应用及数据安全层面需要部署的安全产品

  • VPN
  • 网页防篡改系统(针对网站系统)
  • 数据异地备份存储设备
  • 主要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冗余(关键设备双机冗余)。
  • 数据加密软件(满足加密存储,且加密算法需获得保密局认可)。

六、等保2.0分数计算标准

计算公式:

什么是等级保护, 等保2.0详解_第1张图片

 

七、等保2.0的一些问题

7.1甲方存在的主要问题

1、等保初衷:从各行各业的开展等保来看,基于网络安全的初心开展等保的单位企业少之又少,而绝大都是单位企业都是政策要求,其中具体又可以细分为

1)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开展等保,比如电力行业和金融行业,这两个行业都有文件要求开展等保,所以在众多民营企业中不愿意做但是必须需要做等保。

2)寻找背锅侠,部分政府单位对等保不感冒,但是被等保机构销售忽悠后以为做的等保就可以给自己上一道“保险”,纯粹为了事后找等保机构给自己背锅。

3)利益关系,部分单位的信息化负责人也想通过项目采购实现利益共同体,这里就不多说了。

2、技术能力不强,重设备轻管理,众多甲方单位没有网络安全管理专职岗位,基本都是由负责网络的或者负责服务器的人员兼任,且除了银行、证券等少数单位外,大部分单位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其实并不高,很多都是通过外包或者集成商代为运维,这就造成测评过程中,甚至不知道某某设备的所有管理账户和口令,因为外包人员和集成商一般只给一个管理账户或者一般不给审计管理员账户,网而络安全意识培训几乎没有。

3、对网络安全理解片面,有些单位技术人员认为网络安全就是渗透,过度吹捧渗透能力,轻视测评,认为测评是走过场,这也有部分是测评机构的原因,下面会单独说。

7.2测评机构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的测评机构有199家,测评机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北京地区国字头的测评机构:全国199家测评机构中北京就占了30多家,几乎都是国字头的背景,很多挂着都是行业或者部委的名头,这些测评机构基本不愁业务,也有能力吸引优秀的毕业生,技术能力也较强,能够专心的从事技术,同时由于面对的客户大都是行业内或部委的单位,测评过程中比较顺利,因此在硬件整改方面,被测单位几乎都很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2018年培训时,北京的某某老师说,身份鉴别的双因素认证应该时高危,设备没有就不符合,但是从地方测评机构来看,至少江西是无法做到,因为双因素认证要求除了一次性采购身份认证平台硬件设备外,还需要UKEY硬件费用,还不算每年的证书续期费用和人工管理成本费用,这费用足够每年做一次等保测评了,毕竟北京和很多二三线地方相比,无论经济实力和思想认识上,差距还是挺大的。

2)二三线城市的测评机构,这类测评机构大部分是当地的领头羊,除了测评外,基本还有其他风险评估、软件测试业务,所以,在当地省份和邻近省份还是比较有名的,有的甚至还将业务做到了邻近省份。

3)二三线城市和新加入的测评机构,这类测评机构基本都是处于随时会被淘汰边缘,之前有个江苏某家测评机构居然每年连能力验证都不知道也不参加,测评报告全是基本符合,没有不符合,这类很多前身都是集成公司,技术实力较低,把等保测评当作驾校培训,每年被停止营业的大部分就是这类。

测评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恶意竞争。大部分非国字头或国企背景的测评机构在面对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时,压力越来越大,尤其今年疫情的原因,很多机构一二季度都无法开展测评,笔者所在的机构在中部某省也算是排名前3 的机构,但是一直到6月才逐渐慢慢恢复业务,非国字头的测评机构如果没有业务就意味着倒闭,毕竟每天的税费、人工成本压力很大,加上近两年,准入门槛降低,新增了一批测评机构,又放宽了异地测评条件,竞争压力更大,因此,恶意低价抢标的事件层出不穷,有些机构甚至3W一个系统,测评费用降低最终导致测评时间短、测评人员技术水平低,测评机构之间相互压价,毕竟,生存下来才是首位的。

2)人员流动性大。目前在一线城市测评师税前工资基本是7000-9000左右,二三线城市就5000-6000左右,说实话,这对于一个网络安全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确实较低,这还是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要知道笔者所在的中部某省,系统集成、厂家技术支持、软件测试等岗位的工资都至少6000以上,开发的工作普遍1W,而测评人员项目压力大,经常出差,文档要求高、技术能力要求高,这点工资很难吸引优秀的人员,很多邀请面试的人员压根对测评不感冒,再加上一听工资待遇并不高,根本不来面试,或者约了面试也不打招呼也不来,或者面试通过后要求回去考虑,结果考虑考虑就不来,笔者感觉今年招聘特别难,且在职的很多人员因为疫情期间工资未发放都开始人心浮动,一方面,测评项目费用低逐渐降低,另一方面,测评机构的成本逐渐增加,要减少成本就必须多做项目,减低边际成本,导致形成冲突无可避免,

3)测评机构缺少长远发展规划

目前测评机构大部分为非国企,部分国企背景的也是盈亏自负,可能少部分属于事业单位,但是笔者所在的中部省份区域中,测评机构均为私营企业,股东和管理层缺少长远规划,感觉就像割韭菜,尤其是盲目扩张业务,但是人员技术能力和管理曾水平却没有得到提升,企业往往更看重做大,却很难做强,缺少明确的发展规划,个人也看不到发展前景。

4)测评机构独立性不足

测评机构为营利性决定了测评机构不可能完全中立,所以很多地方暴露出花钱买报告的情况就习以为常了,而且测评管理办法对测评机构处罚力度比较小,即便吊销推荐证书,原班人马换个公司又可以从头开始。加上客户要求越来越高,测评机构必然的倾向于客户,毕竟,对于绝大部分机构来说,客户就是上帝。

7.3标准体系方面

等吧2.0标准发布以来,等保2.0系列标准既有进步的一方面,同时又存在一些问题。

1)标准制定过程中,受安全产品厂家影响较大,笔者粗略看了下,国内大部分行业前10 的厂家基本都参加制定标准,具体厂家名称就不提了,笔者认为,标准的制定应该主要由标准委制定,至少明面上标准委是没有利益倾向的,如果厂家参与,难免或多或少会倾向自己的产品。这也就是为什么等保2.0出台后,很多厂家均发布了一些基础版套餐、标准版套餐和豪华版套餐等等文章,让很多客户单位慢慢被认为等保测评就是花钱买设备,而国家推行等保测评的初衷却不甚了解。

2)标准制定水平较1.0差,基本要求中,比如光日志审计居然存在3处,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和安全管理中心中均为日志审计做了要求,其中区域边界和安全计算环境几乎一模一样,笔者作为测评行业“老人”,也没看懂到底有何重复测评意义,更何况客户如何看懂。除此之外,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保密性等也是如此。测评要求中,很多测评指标的对应的测评对象明显无法测评,比如剩余信息保护测评对象是终端和服务器等设备中的操作系统、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和系统管理软件,操作系统在Windows上都比较清晰可操作,但在Linux上异议很多,但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业务应用系统上如何测评,却没有详细说明,测评要求的测评实施很多都是文义描述,缺少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导致测评过程中,测评实施方法各不相同。目前很多客户单位也在学习等保2.0系列标准,但是很多标准测评机构都无法解释,如何给客户解释。笔者认为,基本要求可以是概括性、方向性的要求,但是测评要求一定要能可操作可理解,否则,一个专业人员都无法理解的国家标准存在有何意义。

八、等级保护国标文件

以下三份为国标文件,其中高风险判定指引为测评中必须满足的高风险项,若不满足需根据其中的解决办法降低风险。

《GBT 22240-2020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高风险判定指引》

 

注:小编能力有限,如有描述不详细的,如有相关问题请找专业人士解答,请自行查看官方文档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安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