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与《登幽州台歌》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此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和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写于公元696年的一首诗。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但诗人的才能不但不受重用,反而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黄金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的主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之感,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身处在有识人之才的明君的时代。同时,诗人也由自身联想到古今豪杰可能也有相同的境遇,因此也振奋精神,抒发自己爱国的豪情与豪气。

这两篇诗文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情。不同的地方,《马说》作为论说文还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要理解这一诗一文,首先要理解这一诗一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所处的遭遇。两位作者都是才华横溢的人,陈子昂文起六代之衰,被后人誉为海内文宗。但是他的才华在当时并不受重用,才有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更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动情。马说的作者韩愈,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但韩愈初登仕途,并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于是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也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悲愤。

从古到今,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但不是每个朝代的读书人都有诸葛亮的运气那么好。就如后人安慰庞统的碑文:英才未展,岂君一人。但是这一诗一文却勇敢地喊出了他们的心声,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重视人才,发现人才。从这点上说,这一诗一文功不可没。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说》与《登幽州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