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共情,你做到了吗?

          4月24下午,在学校阶梯教室聆听了儿童心理专家杨珂盈老师关于亲子关系的讲座,她用深入浅出的方法, 举例说明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中,家长的情绪占主导地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言语上无形的指责、否定、说教和评判,给孩子精神上带来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痛苦。只有与孩子共情,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处理好亲子关系。在讲课的过程中,她用实际例子和家长进行互动,家长们顿觉豁然开朗,原来共情的魅力这么大,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情绪,就可以瞬间拉近与对方的距离。我们平时经常唠叨孩子的问题,用有效沟通的方法,一句话就能得到解决。甚至在遇到孩子不想上学、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想离家出走这种严重问题时,用共情的方法,就可以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孩子从困境中走出来。


图片发自App

      共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是人本主义的代表罗杰斯提出来的。共情,又称神入、同理心,指的是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情感的识别,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并作出相应情绪反应的过程。它包含两部分,一是能识别、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二是做出恰当的情绪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善解人意”。

      其实,共情就是 “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与孩子共情,好处有哪些呢?

1、有助于孩子建立健全的性格

        当家长去接纳孩子的情绪,无论是开心、难过、生气、甚至是暴躁,孩子感受到的是被理解、被尊重,更愿意与你分享。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能理解自己的人。理解和关怀,是共情的基础。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更愿意去表达,也会因此会更加理解父母,逐渐养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2、有助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能与孩子做到共情,要求家长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态,情绪积极稳定。家长的这种状态也在时刻地影响着孩子。就像杨老师给我们举的例子一样,如果家长情绪平和稳定,孩子自然就会平静下来,说出来他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

3、有助于孩子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再是责备和说教,而是选择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并表示理解。孩子再次遇到问题时,不会是想着因为怕受责骂而逃避,而是会主动去解决,如果需要还会向父母积极寻求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好和孩子共情呢?

1. 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父母与孩子交谈时,身体下蹲,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也要“下蹲”,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不要以大人的思维去理解孩子。

        每当觉得孩子的行为无法理解时,试着这样想:“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会怎么想呢?” 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简单、直接、或许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想法与你有多大的不同了。

2. 给孩子一个拥抱

        当孩子受了委屈或者情绪不佳时,请先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和理解。抱一抱,看似简单,却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当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得到满足时,负面情绪也会慢慢地消退。

3. 告诉孩子: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

      当孩子因为在学校没得到星光奖章而难过的哭了的时候,如果想让他真正地从这件事的伤心中走出来,你可以这样说:“宝贝,我现在特别能理解你的伤心。你那么努力,却没有得到星光奖章,心里一定特别难过。如果是我,我也会像你一样难过的。不过没关系,咱们下次继续努力,一定会得到的。现在妈妈陪着你,你难过的时候,妈妈一直都会陪着你的。” 或许这么说,不会让孩子一下子就“多雨转晴”,但却会让孩子的心不再那么难受。

4. 认真听孩子的解释

        记住,永远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心思,也不要轻易给孩子的任何行为下结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

        在倾听时,眼睛要看着孩子,表情要温和,并时不时地点头或是“嗯,嗯”  地回应,同时在孩子讲完一段话后,自己再总结一遍给孩子听。注意在倾听时,不要评判孩子。

        当孩子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你时,他希望得到的是你的理解与接纳,而非简单的一个“好” 或 “坏”的评价。

      总之,共情有很大的魅力,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与孩子共情,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孩子共情,你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