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心得体会
5-杨蔚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每一个家庭都相信良好的教育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教育本来应该充满生机、创意和乐趣,可是学校里却存在着这样一些群体,他们是教师口中的学困生,他们在学校里没有归属感,没有表达的机会,常常被遗忘,经常感受到学习带来的痛苦,他们是孤立无援的。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群体大量存在?又该如何改善呢?《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课堂的困境: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
课堂上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学生大量存在,造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加,厌学学生的比例不断攀高,这是我国课堂当前最大的困境。
虚假学习就是“假装学习”,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生采用各种“伪装”的方式来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课堂上存在一些“观光者”,他们很少被教师点名,很少主动举手与大家分享信息,他们尽量坐在教室最后面,隐藏自己,逃避课堂活动,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在班中通常被孤立,他们从不参与课堂活动,从不兴奋,仅仅待在课堂上而已。
浅表学习是一种以完成任务,避免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维加工,因此学习成果多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浅表学习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指令行事,教师所讲的话都认认真真记录下来,即使教师讲错了,学生也不会质疑,如同一台不知疲倦的“复印机”。但是如果教师提出了比较有挑战的问题,这些学生就不太愿意去思考,而更多的是等待其他人或者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随着学年的不断提高,学习难度进一步提高,浅表学习的学生会出现学习成绩“断崖式下跌”,学习状态急转直下。
什么是深度学习?2012年,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把深度学习阐释为六中相互关联的核心竞争力,即掌握核心学业内容、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有效沟通、写作能力、学会学习、学术心志。
二、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让学习真实地发生要求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关键事件:1.学生心理状态变化之时2.学生独特认知风格显现之时。3.学生学习的困顿之处。4.学生间的社会关系呈现之时。5.学生学习成果特征显露之时。
其次,让学习真实地发生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舒适、安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我不懂”。
(一)陈静静博士在一节英语课No More Toys上,观察了两位男同学——可非和宣言。可非的单词卡片制作非常精致,中英文对照,单词是一些常见的玩具,如泰迪熊,拼图,汽车,风筝,篮球;宣言同学的单词卡片制作的有些粗糙,单词却比较生僻,如玩具车、弹珠和拼装。宣言同学向同桌展示自己的小卡片时,他自己却不认识自己写的单词了,他的同桌可非和周围的同学也不认识,恰好老师在巡视,他又向老师请教,老师也不认识,后来老师拿来了手机,于是宣言拿着老师的手机查阅到了一个单词,另外一个没有来得及查。上课10分钟左右展示,可非同学第6个发言,他说了一个单词——basketball,顺利通过,他的单词被贴在黑板上。宣言同学第七个展示,他说了一个自己唯一认识的单词——toy car,因为前面有两个同学分别说了——car,mini car,所以老师认为他的单词已经有人说过了,宣言听到老师的话在讲台上停留了30秒,不知所措。之后老师说的每一个任务,他都是面无表情,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几乎听不见。宣言同学遭遇的困境,让他的学习热情和信心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当他们再次遇到不认识的单词“Hi-ho the derry-o”的时候,宣言同学因为之前的打击,而不敢去询问,他和可非在后面的课堂上都表现出退缩不前的状态,同时选择了避免错误,不主动去接受未知的挑战。
这样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上也曾经遇到过几次,现在想来挺痛心的,在刚遇到这种情况时,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我还比较耐心地给予学生帮助和鼓励,可是因为自己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所以自信不足,而且过于注重短期结果,后来看到这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就选择了放弃,舍本逐末,开始着手让孩子先学好最基础的知识了。细细想来,还是自己当时对教育知之甚少的原因。
(二)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学生的探究从哪里着手
这节综合课研究的内容是“筝有趣”。陈博士观察了四名同学,分别是袁洋,慧慧、炜烨和钰彤。其中,袁洋同学的预习单内容最复杂,包括风筝的起源、作用、分类、做法、古诗,分类清晰,内容翔实,还用不同色块进行分类打印出来。慧慧的预习内容是手写的,主要是来源、历史和传说,不太清晰。钰彤则画了一幅画,上面写了九个字,“风筝是鱼骨做成的”。炜烨的学习单上写了两行字“世界上的风筝是墨子用木头刻出来的一个风筝,不过飞了三天就坏了,某朝代时风筝还是求救的道具……”
在上课的过程中,袁洋和慧慧都读了自己预习单上的一段内容,炜烨同学还没有说完时间就结束了,钰彤没有机会表达。接下来老师让他们对这些观点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袁洋和慧慧沉浸在自己准备的材料中不可自拔。之后老师请同学们讨论最想研究什么课题,慧慧同学把袁洋的手举起来,慧慧和袁洋如同“唱双簧”一样回答问题。拥有资料多的慧慧和袁洋没有时间思考,也不想倾听,只是想把自己准备的都说出来。但是并不一定掌握这些知识。
这个情境让我想起之前教六年级时,有一次让学生分类搜集单词,结果就出现有的学生搜集了一大堆单词,不仅学过的都搜集到了,没学过的也通过查阅词典写出来,有的学生写了一部分,写得不够全面,还有的学生只是象征性地写了几个,压根没有当回事。
那么学生为什么对这个任务不感兴趣在这个海量信息时代,哪些任务才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探究的核心动力是什么?问题是研究的关键,缺少问题研究便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上课时要先确定问题,只有提出高品质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高级思维,激发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三)什么是高品质课堂,佐贺的超级阿麽
1.接纳和倾听每一个孩子,心理安全是学习的前提。陈静静博士给孩子们10分钟的阅读时间,10分钟之后坤鹏同学,不耐烦地说:“早就读完了,用得着这么长时间吗?陈静静博士请她回答问题,他不接茬。”佐藤学说:要充分地不折不扣地接纳所有的孩子。于是陈静静博士换别的同学回答问题。因为无条件接纳,所以改变悄然发生。后来他在海燕回答“乡下的生活时”,也参与进来,说是“我的乡下生活”,理由是文本中外婆教昭广生活做饭,还用木棍拦截河里漂下来的东西。
2.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链,引领学生不断向未知发起挑战。
从木棍的妙用到“节省、聪明又乐观的外婆”?是狠心的外婆还是关心的外婆?是快乐岁月的开始还是惶恐不安的记忆?课堂上,陈静静博士几次运用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文本。
冲突一:有人说外婆是节俭的,有人说是聪明的,有人说是经验丰富的。陈静静博士就提出“到底哪个词更能代表外婆的形象?引导孩子们继续到文中仔细阅读关于外婆的段落”。
冲突二:当大家看到外婆都是正面形象的时候,她就让大家看到这个外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从而有了“狠心的外婆”和“关心的外婆”的问题冲突。
冲突三: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孩子们又发现了作者自身的矛盾——从开头的“寂寥恐慌”到文后的“快乐岁月”,孩子们寻觅层层叠叠的问题过程中,体会外婆与外孙的复杂情感和故事,深度学习自然而然发生了。
这节课让我体会到慢与快的辩证法的核心是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倾听能力。80分钟的课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每个问题抛下去都有比较长的时间思考,还可以与伙伴商量,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不紧不慢,即便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不着急,大家都静静地等着;在有的孩子回答声音比较小的情况下,老师还会重复一遍。与平时的课堂节奏比起来,这两节课好像特别慢,老师慢,老师也不允许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总是告诉他们:“回到文本中找答案,不着急。”但是两节课80分钟解决一篇115段的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算下来却一点都不慢。因为这样一篇长文,按照常规的讲法,没有三节课肯定是讲不完的。这种看似慢而实际快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三、高品质学习设计的指向:
(一)质量指向:高品质学习指向深度学习。
高品质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所谓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
高品质的学习设计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样的学习设计至少要具备三方面的特征:
从认知角度来看,学习设计要指向深度理解和问题解决,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和肤浅的理解,这样的学习设计是对学生大脑和认知的挑战,形成了新的知识序列和联结,真正与学生原有知识发生深刻的交融,进入高层次的思维系统能够顺利地进行迁移和运用,并以融会贯通的方式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甚至产生创造性的思考和方案。
从自我角度来看,学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域,并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呈现,学生在有趣且富于挑战的问题引领下不断自主寻找答案,从而形成不断深化的学习历程,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真正热爱学习。
从人际的角度来看,学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之间有效地沟通,特别是形成一种人人平等、温暖润泽的氛围,学生通过彼此平等的协作、交流去学习,去解决问题,通过彼此的倾听和学习,来达成超乎自身原有认知能力的学习成果。
(二)公平指向:高品质学习设计指向学生群体的平等互学。
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能够拓宽学习的宽度和广度。在学校或者班级的情境下学习设计要面对学生全体,面向每一位学生。因此,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要给予学生平等的学习权,让每位学生得到平等、公平的学习权。每位学生虽然有其特珠的家庭背景、生长环境、性格禀赋,但他们对平等、爱、归属、信任都充满渴望,学生的这些渴望往往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需要教师能够用心去体会,看到学生行为表现背后的精神诉求,看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公平的学习机会的创设。
第二,学生之间互学网络的构建。
第三,多元化学习机会的提供。
高品质的学习设计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让每一位学生都以最积极的,最愉悦的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但取得个体学习的成功,而且能够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形成共生共存,共学共赢的学习共同体。
高品质学习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说学习设计由多种要素构成。它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目标,引导学生持续投入学习,并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学习设计包含五大要素:
1.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核心,以深度学习为目标。2.多元化学习环境与资源,让学习丰富而生动。3.构建自治互信的人际关系,促进自主化学习。4.真实挑战的学习任务形成创造性学习成果。5.信赖共生的文化氛围是高品质学习设计的保障。
(三)高品质的学习设计的要素与模型:宏观取向
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深度学习为目标;多元化学习环境与资源让学习丰富而生动;构建自治互信的人际关系,促进自主化学习;真实挑战的学习任务形成创造性学习成果;信赖共生的文化氛围是高品质学习设计的保障。
(四)高品质学习任务设计的微观取向包括三方面:
问题驱动: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问题解决
大概念整合:在学科系统中确定明确的优先次序。
逆向设计:从目标概念到任务设计。
高品质学习单的设计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1.少即是多,问题精简,突出核心。根据本学期,本单元的大概念和核心问题来设计,难度不大以2-3个问题为宜,难度较大,只要1个问题?
2.开放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深度学习。核心问题的目的是刺激思考,引发探究并激荡出更多问题。因此问题的呈现方式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并直接体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自然和社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问题的呈现方式最好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到心智挑战,形成自主探究的内在推动力。问题设计要具有比较明显的开放性,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考虑到学生个性化需求。学习方法包括:本学科的自主学习方法;协同学习的方法;深化学习的方法学习共同体的课例研究与“听评课”有着很大的区别,课堂观察的立场和取向已经发生了转型。“听评课”的方法虽然已经有所改进,但最终并未改变其评价的取向。评价带有强烈的权力主义的倾向,评价者处于优势和强势地位,执教者则成为被评价对象,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形成共同体的关系。
四、学科案例深度剖析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观察,观察者从对他人的评价取向转向对自我教学实践的回溯和反观,在课后研讨时,课堂观察者并不对执教者进行评价或者提出建议和意见,只是从课堂的真实事件中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教学改进。这个过程中的权力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无论是观察者还是执教者都是“以课为例”,对学生学习历程进行剖析和反思,这是促进每一应教师进行教学改进的重要机制。
从初中语文课例《雁》当中我发现:1.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安全有助于帮助学生放松身心,真正进入深度学习。2.教师要尽量给予每一个学生公共发表的机会,没有勇气主动举手的的同学也可能会有更精彩的发言。比如课例中的芯宇同学虽然对文本理解非常透彻,但是从未主动举手。3.倾听他人的观点对于学生很重要。芯宇听到同伴有价值的观点,如“对现实社会人类冷酷无情的批判”,她会自觉整合到自己的结论当中,她说:“本文体现了大雁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同时也批判了人类的自私自利,而且将大雁的忠贞与人类的自私进行了对比。”我们能看到她的思考在不断完善。她从只看到“忠贞的爱情”到认识到“人类的自私”这个过程无疑就是她真正学习的发生。
专家型教师成长:成为自我革新的领航者
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与他者的相遇与对话,也是与自我的相遇与对话。教育现场中的人,真正亲近教育田野的人,才是教育未来的真正书写者。
(一)要成为领航教师的老师们,要不断培养自己具备四种能力:
1.持续的学习力2.一流的实践力3.坚定的变革力4.持久的研究力
教育是一种实践,需要教师具有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究竟如何从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便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问题。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固然有赖于良好的外部支持条件及环境,但更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心态与作为,教师应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寻找自己的生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自身是发展与提升其实践性知识的关键。教师可以从回溯与洞察个人生活史开始,从个体经验中寻求自我认同。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作为研究者,首先需要研究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自身实践经验的研究,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行为,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教师研究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基本方式就是反思。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源。教师作为研究者,首先需要研究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行为。教师研究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基本方式就是反思。反思要从三方面进行:
1.反思“我在做什么”,是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2.反思“我属于哪里”,是对所处的实践共同体的反思。
3.反思“我是谁”,是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反思。
《百合花开》同课异构让我认识到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倾听、串联、反刍”这三个步骤。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具备这样的特点:1.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全身心接受和悦纳学生,充分给予学生安全感。2.形成民主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观点,保护所有学生的学习权。3.慎重设计问题。教师要依托学生这个最为重要的支架,设计能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回归文本,阅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充分协同研讨,在探索中找到思考的快乐,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文本的真正理解。
(三)课堂观察可以从广度和宽度两方面聚焦展开:
1.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位学生进行全面跟踪和挖掘。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如何展开的,观察学生一举一动,与他人的互动,完成学习成果的过程,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
2.从观察学生外在表象到探究学生的真实世界。观察学生学习的关键事件,要把握五个关键时刻:心理变化之时;独特认知风格显现之时;学习困顿之处;学生间社会关系呈现之时;学生学习成果特征显露之时。
学习共同体的愿景是三个同心圆的结构:
1.最核心的是学生之间的协同互助,每个人都能安心地投入学习;2.第二层是教师之间的互相敞开、合作互学,形成教师之间的专家联盟;3.第三层是学校开展持续课例研究,保障学生的学习权,保障老师的专业学习机会,而家庭和全社会也参与其中,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做出努力。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要把握师生关系,以建立师生之间信任平等的学习关系为基础。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交互性。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打破了“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的传统模式,讲求的是师生互相支持、互相合作,使学习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增进智慧和实现自我的场域。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或朝着共同的方向,彼此尊重、彼此信赖、互相关怀、共同学习,超越已知,走向新的探索与发现,这就是学习共同体的真谛。
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本着对未来、对孩子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为本,保持强大的内驱力,持续的学习力,努力向下生长,把根扎牢,看淡得失,努力前行,追寻那个永远在前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