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去香港买保险?

      自2013年以来,内地消费者掀起了购买香港保险的热潮,香港保险市场上来自内地客户的保费的贡献量持续攀升。与之对应的,是中国保监会先后两次下发通知,提示赴港投保风险,同时明确打击非法代理香港保险的行为。

      赴港购保的大环境其实是前几年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内地放开利率初期时产品竞争力尚未完全释放,大量港校的内地生毕业后加入保险营销行业,这些因素都为香港保险市场近年来的火爆创造了条件。

      关于香港保险,人传人、口传口的描述,简单直白:投资收益更高,理赔更容易,香港保险更便宜。但坦诚地讲,这些卖点都是过于简单化的描述,并非事实的全貌。

1.收益更高

      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这为香港保险的投资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香港保险资金的可投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包括但不限于全球范围内的股票、基金、债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风险对冲和资产配置。外加监管环境相对宽松,所以香港的投资自由度相当高。

      但投资香港保险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投资的长期性;第二,汇率的波动性;第三,高收益的不确定性。

      香港保险主要针对的是长期投资和储蓄,业务员在讲解产品收益率时,往往也会将投资期限尽可能拉长。比如,0岁的孩子在100岁时可得到一笔超乎想象的收益。充分认识长期投资的时间条件很有必要。

      在分红收益披露这件事上,香港的保险监管机构做得比欧美和内地差多了。直到2016年,香港保险公司才被强制要求在其官网上披露分红情况。披露分红情况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分红重疾险是香港保险市场的主流产品形态,而且长时间以来,预期分红的多少,全凭销售人员一张嘴。而客户觉得高额分红似乎百分百能拿到。

2.理赔容易

      “香港保险”这4个字表示的是特定地域的所有保险产品,要比较具体保险产品的话得在同一类产品里比较。比如包含身故责任的定期寿险,各地的理赔标准其实都一样,就是死亡或者全残。香港定期寿险的理赔限制条件确实更少,突出反映在除外责任上。

      内地定期寿险大多会罗列若干条除外责任,比如,对恐怖袭击、战争、酒驾、无证驾驶、核爆炸等情况下的死亡,保险公司不承担责任,而香港的定期寿险产品除外责任基本上只包含了一定时间内的自杀情况。

      和定期寿险相比,重疾险的理赔更受人关注。香港保险更易理赔,往往指的就是重疾险。

      需要强调的是,和定期寿险只看身故或全残不同,重大疾病险的理赔标准更复杂,加上香港并没有对各家公司保险条款里的重大疾病进行统一定义,因此,很难一言以蔽之地断定内地保险与香港保险哪个理赔条件更宽松。

      比如,关于脑中风后遗症,内地重疾险明确了中风的具体表现,比如一肢或一肢以上肢体的机能缺失等标准,只要符合一个即可。而香港重疾险只要求“导致永久性神经机能缺损”,似乎更宽泛。但是,定义越宽泛就越难操作,潜在的争议和纠纷也越多。

3.价格便宜

      保险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其保障的风险的发生率,这句被认为是理性理由的反而不是真相。

      香港人的人均寿命更长,死亡率更低,所以香港的定期寿险比内地便宜。这很好理解,那为何在人均寿命全球领先的中国香港,定期寿险的价格却远高于新加坡呢?

      保险产品的价格不仅仅由风险发生率决定,更是由成本决定的。这就好像一瓶农夫山泉,其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取水成本、运输成本、营销成本。重疾险的成本包含三部分:预定利率、重疾发生率及费率。

      一方面,香港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更高,加之期限为终身,长期复利带来的价格优势便越发明显。另一方面,与内地并无太大区别的重疾发生率以及远高于内地的费率,并没有让香港保险市场上出现本应有的低价产品。

      上述三点之外,选择赴香港购买保险,需要经历舟车劳顿,并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未来若要变更保单、申请理赔等,去香港也在所难免,这些成本也应纳入决策范畴。既然从消费升级的角度评价赴港投保,只看价格并不应成为消费决策的全部。

你可能感兴趣的:(到底该不该去香港买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