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与社工

2019年5月23日 中午  8栋5楼社工实务室

第三次读书会   第四本共读书(本期阅读书目为莫言的经典著作)

解淇勋:莫言的小说很多写的都是历史,他小时候也是听故事长大的,感觉大部分都是他的事,但肯定有杜撰的部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想到,我们写个案表的,我们也要掌握这种技术,学会复述故事。别人说的故事,我们的脑海里应该有一个画面。(杨姐姐备注:口述史就是社工的一种很重要的调查方法,学会讲故事是很重要的一个能力。)


卢登勇:我在初中偷偷看过《檀香刑》。那时候老师不让我们看莫言的书,我就把莫言的书都买来了。但我对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然后我对各种刑产生了兴趣。我感觉他对一些人物的描写特别真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应该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和记录者。其实在中国讲乡土的书很多,也有一些有对性的描写,就像《许三观卖血记》。莫言的小说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不能忽视,就是“性”。这也是我们老师不让我们看的原因。其实性应该纯洁和正常的,而且这才是农村的真实生活。(杨姐姐备注:我赞成初中不让看有过多性描写的书,因为一个人还小、阅读还少、经验很少、自己还不懂得分辨的情况下,最好先不接触这一类小说。)


肖鑫:我看的也是《檀香刑》,主角跟我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冲突,她跟县令有出轨。刚开始很直白,对最原始女人的欲望表达了出来,不带一点点修饰。看到后面,写刽子手也是很直白的,画面很惊悚。但我还是看完了。因为我小时候看过一本书上面说,“女人和文字,看看就好了”(后期补充原话:而关于文章、小说、故事,则请让我这么说:世上有两样最具欺骗性的东西,一是照片,二是文字。对这两者最适宜的观赏方式,不是细辩美丑,而是看完罢手),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不要去做过多的评价,多接触跟自己不同的价值观也挺好的,我觉得这跟我们的专业接纳很相似。晓露老师也说过,社会型人就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接触,所以会选择跟自己喜欢的内容和价值来关注。


大家就此展开了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价值观需不需要标杆?接纳的原则与底限是什么?

对于洗脑:书读得越多,越能分辨是不是真的洗脑。


黄子轩:我读的也是《蛙》。关于莫言与社工,最近在专业实习,姑姑在抓计划生育时,做的一些措施让我很有感触。因此,我总结了三点。第一,她一开始备案,了解调查,所以后来的工作很顺利;第二,她实践时很坚定,实践时可以做一些硬件的设施,但她实践时她有一个错误,她承诺了一定会保证母亲的安全,但是她做不到,这就告诉我们工作中不要做出不切实践的承诺;第三,王仁美,当时也给了她一个承诺,把她老公调到北京,并把她培养成后来者,我想到到我们社工也可以培养一些后来人,这让我想到我之前接触的一名社工,他把一名戒除网瘾的孩子培养成一名志愿者。(杨姐姐备注: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现在很多机构的工作方法也是,把服务对象培养成核心志愿者。)


王可昕:我没有那么华丽,我看《檀香刑》还只看了100多页,最大的感觉就是能感受到它那种原魅力,他能把一件很普通的事描写的很洋气,他的语言魅力有大俗大雅,有见不得光的小事,也有花前月下的美好。不脱离中国本土文化,又有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我刚开始很有兴趣,但看到那些复杂关系的时候, 我就会很不舒服,想着那个女主角怎么会那样,我之后想到接纳和一致性。我每天看书前都需要深呼吸,才能继续看下去。他还喜欢用动物来比喻人。他的作品给我的最大的感觉是,精神超越日常,伦理超越认知。


姚甜:我看的也是《蛙》,我看得快一点,最大的感受是前后反差是很大的,刚开始可以随便生,后来不得不控制,当时他们的环境很艰苦,看到后面医疗方面很先进,有些人选择返乡。环境会有很大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冲击。跟社工结合,社工这个专业可以用哲学发展观里的一句话来形容,“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的专业也是这样。


杨姐姐:今天的主题是莫言与社工。为什么非要扯在一起说?主要是之前史院长推荐我们读莫言的作品,认为社工需要读一读。看了一个部作品,看了一些对他的评价,我认为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第一,他的本土性和真实性,真如他自己说的,“我是一名有责任感的作家”,因为他在记录。第二,他的伦理描写。很多时候,他写的人让我们觉得不舒服,因为这些人做的事有些违背伦理。而事实上,很多东西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的,而这些都在乡土是真实的存在。第三,对未来负责,作为社工我们需要结构性的批判视角,推荐大家阅读:如何看待莫言在东京的演讲《哪些人是有罪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莫言作品与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