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道德,哪一个都不该先行

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他们都知道是非善恶,也知道趋利避害。 但这种现象只限于个体或非群体的时候才会发挥作用。 人一旦进入群体,上述的行为能力与制约作用也就消失了,这时候他的表现,与独立个体时候的表现截然相反。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生活中每一个独立个体,无时无刻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生活更加生动多彩,而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这在群体中轻易可获得,从群体中获得的益处使得个体对群体所产生的弊端视而不见。

道德绑架,在群体与个人的对决中,尤其表现出色。

在一定情况下,数量上的取胜,或许就意味着正义。

似乎每次理性与情感的矛盾战中,理性从来不占据上风,而群体的理智仿若在封印中。

电影《搜索》其中的一幕,完美地展现了一场非理智之下的口舌之争。

女主人公叶蓝秋,在医院续医保之时做了一次检查,竟获悉自己罹患淋巴癌。忽知身患绝症,令叶蓝秋不禁悲从心生,濒临奔溃,六神无主的她上了一辆公交车,沉浸在自我悲痛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对于周围之事置之不理。适逢一位老人上了公交车,站在了她的旁边,售票员提醒乘客给老人小孩让座位,面对叶蓝秋的不理不睬,售票员直截了当地言明让她让座。

“说你呢,墨镜姐。”

“我让你给身边的老人让个座?”

“大姐,不就一个座位吗?不座我就累死啦,累不死,就算这个座啊,我让给这姑娘啦。”上车的老大爷直言不讳,表达了不满。

“我在这车上什么样的人没见过啊,还真没见过你这样的人。”当售票员再次用尖细的声音,跟叶蓝秋说话时,她终于忍不住为自己发声。

“我怎么了,哪样啊。”

“你让不让,你信不信我让司机停车把你轰下去。你这种人就不该来坐公交车,没错,你坐出租去,那可没人叫你让座。”此时,售票员已经走到叶蓝秋的面前,大声对她说道。

“就是。”旁边的乘客也一起附和着。

“要坐坐着。”叶蓝秋恼怒之下,用手拍了拍腿,调侃意思明显。

惹得老大爷气急,“你们,你们给评评理。”

“怎么说话呢你,”另一位站在前头的女乘客不愤道,“他都能当你爷爷了,你跟你爷爷这么说话么?你不让座就不让座,你犯得着调戏这老爷子么?”

“你们可都听见了啊,她调戏我,我活了这么大岁数,没有人敢调戏我,她啊,调戏我。”老大爷对着整车人深鸣不平。

而叶蓝秋愤愤下车离去。

道德,是人们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道德的天平偏向于弱者,而在群体中对弱者应予以照顾一事,均深以为然。

公交车上的老大爷作为弱者,轻而易举地被车上的大部分乘客视为照顾对象,而叶蓝秋拒绝给老大爷让座,便被认为是自私的表现,认为是她这个人的问题。车上大部分的人都忽略了叶蓝秋本身的原因,甚至对于叶蓝秋的个人原因毫不在意,他们只关注着强者欺压弱者,幻想着为弱者发声,伸张正义。

车上的乘客除了叶蓝秋外,已然成了一个群体,那些选择默不作声的观众,从心底已站在老大爷的一方,默许着群体中人对叶蓝秋的指责行为。

如果从群体回归到个人,理智地观察,心细者或许就能发现叶蓝秋的反常,从她的沉默寡言到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对周边一切漠不关心,觉察出她的冷淡之下有所掩藏。而身处群体中的乘客,完全没有发觉自我判断的片面化,似乎更狂热的追随‘正义’并陷入‘上帝式’的自我感良好中,自我赋予权利去纠正‘人间错误’。

道德绑架一瞬而生。

群体本身在情感上更为细腻,理智渐而退居其次,情感愈发敏感自然而然更关注弱势,衍生关爱弱势的道德行为。在群体归属感之下,个体抛却了独立的意愿,一致认同群体共同的价值观,情感力量壮大,迸发出的集体热情推着群体步伐一致向前。

当群体所处的环境中产生情感或是道德上的冲突,与群体立场不同的一方,不得不面临群体的拷问。因群体在一致性上隔绝了个体的独立意识,他们已然失去了对细枝末节的关注度,判断力似在九霄云外,对隐于背后的真相毫无兴趣,只一味地热衷于击溃对方,急切且暴力迫使对方接受,屈服于群体。

群体的智慧本是可贵,然群体中亦难存理性,即群体中的情感“神化”。而被‘赋予’力量的人们在这种情感下对他们的极端行为毫无知觉,即便是对群体外的他人进行语言攻击,恶劣的拳脚相加,甚至是人格、心里上的摧残。自身也会对出于‘正义’性的行为格外包容,知法不责众,心安理得。

团结就是胜利,这是一股很可怕的力量。 远离不理智的群体,拒绝道德绑架即是一种智慧。

而生活中,即使远离群体,道德绑架也无处不在,道德心丰富的同时,理智怎可缺席?

电影《搜索》起因于公交车不让座这件小事,随之借助网络之势大肆宣传,无形之中将群体从公交车上的乘客,扩展至整个网络背后的千千万万读者,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声中,不明真相的群众,汇聚成一股荒诞的洪流,站在道德的山峰,顺势而下将被抨击者生生撕碎。电影最后,女主人公叶蓝秋的命运可想而知,与叶蓝秋命运牵扯的几个人,他们的未来亦随之改变。

电影或许就是描述生活的一种艺术,源于生活的它,还原生活的片段将之放大,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或是找回,或是提醒你不经意间丢失的细节。其真正的本质便是影响回归生活中的人,人无完人,别只将宽容留给自己,用严厉要求他人。

心怀道德,而非不理智,冲动下的判断岂是公正?

默不作声,袖手旁观,你的德道何以评断他们无德?

所以当你再看到,胡搅乱缠的老人瘸着腿,对着无言以对的司机嚷嚷吵吵,要求撞到他的司机承担巨额赔偿时,请不要以弱者和强者去分析对错,经目之事,犹恐未真。真正的心怀道德者,不会抱怨司机和老人闹事堵路,亦不会冷眼旁观,明哲保身,他们早已联系附件的交警和派出所,让真正的‘在其位者’处理其事。

别转载传播要求富人多捐款的文章话题,富人前身许是穷人,当他们还是穷人时哪里曾有富人帮过他们?穷则思变,他们走上富家人的路,岂是三言两语即能言明,不知其中真相,便是不知,不作随意猜测不随意评论,即是理智。

尊重他人,约束孩子,一个人对待服务员的态度,就是他德行的体现。

来者是客,进每一家餐厅的消费者,都是服务员用心对待的对象,这并不意味着服务员是消费者们的情绪收纳箱。小孩子天性活泼,最是喜爱玩闹,然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西餐厅里见识过喜爱扔掷刀叉的调皮者,最为过分的是溺爱的家长从不管束,任由这些小家伙们随处乱跑,动乱每个空桌的刀叉,甚至是条件反射的拿起叉子扔向服务员们,运气好些的还能躲过,槽糕的就是皮破血流,这时候只是稍稍提醒家长,便会承受家长的无情怒火。那些本不约束自家熊孩子的家长,他们的时间多数不在孩子身上,自然也不会为孩子所犯下的错误买单,结果显而易见,他们将自家孩子从熊孩子群中分离开,却郑重地告诉那个倒霉的服务员,小孩子不懂事,你应该多体谅。

但凡那个倒霉的服务员回话,请家长看顾好自家小孩,别让小孩再有此类危险的行为,便会遭受家长一发不可收拾的滔滔不绝的理论。情节严重时,还需要主管出面处理,主管需倾听消费者的长篇大论,如言论自家服务员没有道德心,不体谅小孩子不懂事,看着小孩子玩闹自己不知道躲开,破了皮流了血就如何如何,最后以主管赔礼道歉了解此事。

面对老人和小孩,该以如何的关爱,又如何公正以待,我的答案是,和你身边的亲人好友一样,拒绝道德绑架,拒绝偏心,直接从行动和言语上告知他们,那些做的对,那些错了。

因为真正爱你身边的人,不是蒙蔽他们,是在他们错的时候告诉他们错了,并陪着他们一起改正。不因他们一时走了岔路,就选择放弃他们,是在他们跌倒的地方拉起他们,和他们回到正确的轨道,实乃大德,此为大智。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智,道德,哪一个都不该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