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成了“闷葫芦”—— 家长做到适度很重要

不知从何时开始,想与同在一个城市的姐姐团聚变得格外艰难。工作日工作繁忙可以理解,可周末见上一面也成问题。至于拒绝我的原因,都很一致:“今天妞妞有课”。

姐姐家孩子是个人见人爱、聪明伶俐的小胖丫头,会说话后没多久,《论语》、《弟子规》就能背上几段,逢人也爱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现在正处于幼升小阶段,周末有数不完的英语班、美术班、口才表演班、乒乓球班等,五花八门、满满当当。

妞妞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可她却不开心,也不爱说话了。在忙于各种兴趣班的途中,不是打盹睡觉就是瞪眼发呆。古灵精怪的小妞妞怎么成了“闷葫芦”呢?很可能是“教育过度”了。

姐姐是名教师,受过高等教育,她深知教育过度对孩子而言是过犹不及的,但还是避免不了趟“补课班”、“兴趣班”这些浑水,这就是所谓的“剧场效应”。

01何为“剧场效应”?

在剧场里大家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安静静地欣赏着大片。可不知道为什么,前排的观众突然站了起来,后排的人们为了观影效果也不得不站起来。如果这时有人突然站到了椅子上,那么后面的人也会跟着站到椅子上,甚至是更高的地方,此时剧场的秩序就会乱成一锅粥。

人们都付出了额外的劳动和辛苦,就为了更好地看剧,这使得整个剧场的观众都提高到了一个“过度高度”。但结果是,人们不仅未获得更佳的观影效果,反而觉得劳累,心情被“想站在更高的地方观影”的心理而影响,失去对影片原有的兴趣。

由此可见,“过度高度”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在“剧场效应”的影响下,“教育过度”是必然产物。而这种“教育过度”不仅增加了家长的劳动和付出,还违背了孩子们的快乐天性,扰乱了学校的教学进度,同样危害重重。

02“教育过度”的现象有哪些?

一.堆积如山的作业

初高中生们如山一般的作业,已经让我们见怪不怪了,暂且不说。但现如今,连处于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都每人背着一个硕大厚重的书包,这究竟是怎么了?

对门邻居有个上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每天晚上朋友圈的视频打卡就一大堆,什么“21天阅读打卡”、“百善孝为先打卡”、“我为妈妈敷面膜打卡”……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书面作业。

处于春末夏初的东北,天气格外喜人,不冷不热,很适合外出踏青。上了一天幼儿园的孩子们,听到老师喊放学后,无不疯了般跳向大自然。可家长们一面看着天真的孩子尽情地跑啊跳啊,满脸欣喜,一面又担心今晚的作业做不完,而催促孩子赶紧回家。

回家后又急忙吃口饭,赶紧进入了写作业模式,毫不夸张地说,幼儿园中班的作业如果不间断地写,两个小时都写不完。

二.所谓的“素质教育”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是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地全面发展,但有的家长把素质教育曲解化,以应试的方式来对待。在知道一些特长能加分后,家长们开始疯狂让孩子学特长。

比如,奥数本意是提供给有数学天赋孩子的,但实际情况是,引发了全民学奥数的奇怪现象。真实原因只有这些家长知道,到底是为了天性,还是分数?难道只有看歌剧、读世界名著、拉小提琴算素质教育?那农村孩子们能识别各种植物、会干诸多农活、懂得来之不易的道理,难道就不算素质教育吗?

三.教育内容高度化

本该10岁孩子会的内容,非让一个5岁孩子消化理解,会导致什么结果?无非就是孩子无法正常消化,泯灭了天真的灵魂,让一个个本该无忧无虑的祖国花朵,变成了“闷葫芦”。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过度教育带来的功利性和学习收益,却看不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危害。

03.这种“高压”式教育下,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一.显而易见的是身体伤害

本该跑跳的年纪,却被禁锢在课后班里,暂且不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长此以往,

或许只有极少数孩子能够脱颖而出,绝大多数孩子只会变成“闷葫芦”。

越来越多的孩子过早戴上了眼镜、体弱多病、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无可否认,这与高压式教学脱不了干系。这样的教育,学生们不但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反而没有了好身体。

二.更大的危害是对知识的厌倦

被超额超量灌输知识,看似短期效果显著,可以应付考试,但考试一过,孩子立马忘得一干二净,并不能从内在提升学识。这种方法实则,会将孩子连最宝贵的自我教育的兴趣一并破坏掉,因为它会使人对知识和书本产生厌倦心理,这种心理是和紧张、痛苦紧密相联的。孩子们一看到书,或者一进入课堂,就已经打退堂鼓了。

04为何家长总是把握不好教育的“松紧度”?

一.父母的愿望让孩子来实现

“前半辈子拼自己,后半辈子比孩子”,无论是父辈还是我们这一代,都有种奇怪但又普遍的现象,孩子考试得了一百分,比自己升职加薪还令人满足。为什么?难道父母的价值是基于孩子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来体现的吗?这就是父母们毫无“边界意识”的体现。

父母没有上过清华北大,就想让孩子通过各种拔苗助长式的学习而平步青云。父母没考过的一百分,就想让孩子次次都满分。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他也有自己的选择权,如果您真的爱孩子,就请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

二.无形的竞争压力迫使家长教育过度

那些所谓“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能让父母来打压自己孩子自尊心的例子。父母的攀比心太过可怕,这不仅让孩子感觉到更大的压力,而且无形中也剥夺了属于孩子自己的人生。这种无形的竞争压力,使得父母和孩子都越来越紧张,而为了让孩子们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培训学校和父母,则会本能地采取更加严格的训练方法,但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三.当今大趋势就是把教育“过度化”

不得不承认,国人的早教真是从娘胎里抓起,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孩子6个月上早教,8个月进行英语熏陶,1岁学游泳,还有3岁学拉丁的,大街小巷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如果你家孩子什么都不学,一天只知道玩,你会被七大姑八大姨、左邻右舍批判得不好意思出门。现在校内校外就是各种“学”,甭管这种学是“应该的”,是“过度的”。

05在这种过度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做到“适度”很重要

必须要承认的是,预防教育过度的主动权在家长。那么,如何成为不为他人左右、理智高明的家长呢?

一.家长本身的意志一定要坚定

请家长相信,顺应孩子自身的成长发展,以兴趣引导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能把自己作为成年人对事物的判断结果,强加给孩子。孩子的思维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要做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拔苗助长只会使苗枯萎。

二.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特点和能力范围,要因材施教,不能人云亦云。建立合理的成长计划和目标,不能把自己的期望肆意加给孩子。一定要相信,孩子是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走自己想走的路,过自己想过的人生。

三.不断学习、强壮自己、避免焦虑

家长要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强壮自我的同时,还可以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另外,家长还要避免过度焦虑,您的焦虑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只有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有保障。不要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你家孩子只得第二名,就低人一等了。您需要做的,是不断自我学习、言传身教,然后静待花开。

这种教育现象一直存在争议,“成才心理”和“快乐教育”,只要把握好“度”,并非不能共存。但家长不要把学习任务洪水一般地倾泻向孩子,最终导致的后果一定是消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为何成了“闷葫芦”—— 家长做到适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