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徐志摩是世纪渣男,可我并不这样认为,实际上,我并不认为他渣,或者说他并没有那么渣。其实,我写这个也是想说服别人,认同我的观点。
徐志摩一生有主要三段恋情,和他有关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他一生就爱过两个人,林徽因和陆小曼。
早年徐志摩一直在国外学习,多多少少被西方思想所影响,他一直认为他自己是新时代新青年,他厌恶着中国的封建礼教,更是讨厌着包办婚姻。徐志摩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他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他就是喜欢有新思想、有文化,有个性,与旧社会女性形象完全相反的人的人。
1. 张幼仪—徐志摩从未爱过的前妻
徐志摩自始至终都是想要逃离这个婚姻的牢笼的。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十五岁和徐志摩奉父母之命成婚。十八岁生下长子,二十一岁被徐志摩要求离婚,二十二岁生下次子并与徐志摩正式离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桩离婚案。徐志摩还曾在报刊上发表控诉了离婚对女子的不公,他同情了全世界的女子,唯独没有同情张幼仪。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是典型的旧社会父母包办婚姻,他们结婚对徐志摩来说就是被父母逼迫的无奈之举。在徐志摩眼里,张幼仪这个思想上的“小脚女人”是配不上他的。在他见到张幼仪第一眼时他就看不上这个“乡下土包子”,他嫌弃张幼仪打扮老土,嫌弃她没有文化,没有思想。当然,张幼仪并不是一无是处,她深受中国传统道德影响,是深受公婆喜欢的“贤良淑德”,她温柔贤惠,孝顺公婆,教子持家,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但她的这些优点徐志摩根本就看不上。不是说不好,是徐志摩出生世家,从小衣食无忧,他根本就不在意有没有人帮他打理生活事务,他看重的只有文化思想。换句话说就是张幼仪身上没有徐志摩喜欢的点,所以即使他们结婚了七年,他也从来没有爱过这个女人。而且实际上他们七年的婚姻,在一起的时候仅仅只有四个月。
在没有遇到他想要的人,他爱的人的时候,他可以忍受包办婚姻,可以忍受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但遇到这个人后就不一样了。而林徽因就是这个让他想要冲破束缚的人。所以在遇到林徽因时他坚决的要与张幼仪离婚。不可否认的,他对张幼仪是如此的残忍,他们的离婚对那个时代的张幼仪来说是种巨大的打击,但实际上也是张幼仪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们的婚姻本就是错误的,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为什么还要继续,用什么来继续。在那个时代,人们往往会接受命运,选择隐忍,就算没有感情,也还要将就着把一生都浪费掉。而徐志摩冒着世之大不为成为这离婚第一人,接受人们的谩骂,你可以说他根本就不在乎世人对他的看法,也不否认他离婚是为了自己更好的追求了林徽因,但也应该敬他一分坦诚,敬他一分果敢。
我也没有避重就轻!大多人纠结的大多是徐志摩是在张幼仪怀孕的时候离婚,不否认徐志摩自私,但这个孩子生下来对张幼仪,对徐志摩或者是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好的啊,是,没有人有资格剥夺这个孩子的生命,但更没人有资格给孩子一个破碎的不能叫家庭的家庭。
对徐志摩来说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结婚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同样,对张幼仪来说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结婚也是件很的痛苦的事。在刚刚离婚的时候,难过是一定的,但他们的离婚,对张幼仪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她不再被这段悲剧的婚姻束缚,不再活在自卑里。
就像 离婚后的张幼仪真正活出了自我,她赴德国留学,毕业后,她先是到大学当任德语教授,后又当任上海银行副总裁、服装公司总经理,成为上海风靡一时的女子,后来又在香港邂逅真正属于她的爱情,在她五十三岁时在香港与中医苏纪之结婚。1988年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八十八岁。
或许说,如果没有这场离婚,张幼仪或许这一辈子都不会想到她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人,不会想到原来她的人生可以如此精彩美好。后来张幼仪还说过:“我要感谢徐志摩,我要感谢离婚,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在那样一个时代,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以解脱,成为另外一个女人。”
张幼仪在离婚后,徐志摩父母因为感觉对不起张幼仪,把财产分三份,一份给张幼仪,一份给他们自己,一份给徐志摩和陆小曼。离婚后的张幼仪还是特别有情有义,继续照顾徐志摩的父母,甚至在徐志摩死后还接济陆小曼直到翁端午有能力养陆小曼。
我想更多的人是觉得张幼仪很可怜,她付出了这么多都没有换来徐志摩多看她一眼,觉得凭什么她要遭受这些苦难,可是爱又这么能用付出的多少来决定呢。就像你可能会因为一个人对你各种付出而和它在一起,但绝对不会因此爱它。
她可怜,但因为她可怜而说徐志摩渣未免有点偏激。
我也认为张幼仪是可怜的,她可怜在她一生都没有真正释怀,在她没能让徐志摩爱上她这件事上。她一生都在争,沉默的争,狂热的争,她极度的想要证明给这个男人看,想要这个曾经看不起她的人对她刮目相看。在她的视角看来,陆小曼真是事没我会干,钱没我会挣,对徐志摩也实在是不怎么样,但是就能让徐志摩要死要活,而且她最终还不得不让步,然后又安慰着自己不在乎。
假若张幼仪从来没有看过“炙热”爱情的样子,她可能就像普通的我们一样,一辈子好像“也没什么爱不爱”就过去了,但是张幼仪是亲眼见过这个人曾经怎么疯魔的爱别人的,这种“疯魔”却从来不属于自己,哪怕自己曾经有最大的几率得到。
要说张幼仪是不是真的爱或者爱过徐志摩,她在回忆录里写到“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是我很欣赏的一个现实中的民国时期的女性。
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张幼仪是思想守旧的传统妇女,但实际上她一直清醒并深谙着,她卓越而不张扬。她传统,也现代。她能接受新思想,但又很克制也许是因为她非常理性和现实,她清醒地知道,自己生活的时代并不相信女子的才情。
张幼仪的后半生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她的顽强,她的志气,她的大度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从自我价值实现和赢取自我尊严这个角度上讲,她的人生非常圆满,她收获了比林徽因、陆小曼这些徐志摩为之疯狂的时代宠儿多得多的东西。
在她还是徐志摩妻子的时候,她不敢表达自己,从未让丈夫知道自己内心的渴望,只是默默地付出着。
开始,张幼仪始终执拗地认为,教育和读书一定可以让丈夫对自己刮目相看。于是,求学不成,张幼仪就在家里请了家庭教师,学习英语、地理、中文和历史等。他们不在一起的时候,张幼仪都在努力地学习,盼望着丈夫回家的时候,学问的持平可以减少他们之间的陌生感,可以让她与丈夫平等地交流。可是在徐志摩眼里,她一直是一个“小脚女人”,从刚开始就抗拒,以至于他根本就不想去了解张幼仪的内心,更不想也不愿回头看这个女人。
她说“我毕竟人在西方,我可以读书求学,想办法变成饱学之士,可是我没法子让徐志摩了解我是谁,他根本不和我说话。”
但离婚后的张幼仪凭借着自己的一颗强大的内心,把悲剧的人生过得风生水起。她的生活表面上一直风平浪静,其实胸中一直有波澜,她一直憋着一股倔强的劲儿,要证明给那个鄙夷自己的男人看。她说“她要与他所认同的世界,做个较量”。
她也的确做到了,后来徐志摩还说“她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张幼仪和徐志摩还成了好朋友,她还和徐志摩说:“如果早些年是这个样子该有多好。”
有人的傲气外露,以为是骨气,而真正的风骨却是刻在骨头藏在血肉里的,而张幼仪就是后者。
《张幼仪传》的作者颜夕如这样评价张幼仪,“她是民国女子中放下爱却不放弃自己的励志楷模,以荡气回肠的逆袭人生告诉你——风花雪月从来不是一个女人的全部”。
她才是徐志摩高攀不起的人。
2. 林徽因—徐志摩心中的白月光
林徽因受家庭,教育,还有自身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她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自爱自尊自重,有理想有思想,有底线,有能力的一个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喜欢敬佩她,同样也有很多人讨厌她,甚至为她贴上“绿茶”的标签。
徐志摩在康桥与林徽因相遇相知,在林徽因这个才女身上,他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思想,他完完全全被她的书香气质所吸引,他真正感受到了他想要的灵魂的契合。于是他写下“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正在疯狂追求林徽因时,林徽因的态度比较暧昧,她一再表示自己是新女性,誓死不愿给人当妾,正是因为她的言行、她的信号,让徐志摩错误地认为,只要离婚,林徽因就会嫁给他。所以,他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要与有孕在身的张幼仪离婚,成为“中国近代离婚第一人”。
为了林徽因,徐志摩和张幼仪说要离婚,可是离婚后的徐志摩终还是没能和林徽因在一起,林徽因最终还是选择了梁思成。她选择了从这场短暂的爱情里抽身而退,并未深陷其中。
在开始的张幼仪看来,林徽因她恃美欺人,不懂得珍惜,徐志摩为了她不惜抛妻弃子,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了中国近代离婚第一人。但是,当徐志摩做了恶人,林徽因却转身嫁给了梁思成。张幼仪不恨陆小曼,恨的是林徽因,恨的原因不是因为林拆散了他们夫妻,而是因为林徽因既然让徐志摩离婚,后来却没有和他结婚,把徐志摩抛弃了。
林徽因看似和徐志摩一样是个浪漫主义,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一类人,林徽因骨子里还是一个现实主义,她心里很清楚,她不能和徐志摩在一起,这冒世之大不为,她很清楚徐志摩这种浪漫诗人不适合在一起结婚生活,她更清楚和徐志摩在一起的后果,要遭受家人的反对,世人的谩骂。她有着自己的底线,明白不能做别人婚姻的第三者,林徽因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的人,自然不会轻易舍本逐末,为情爱放弃一切。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那段往事,不排除她少女怀春时曾被翩翩才子的一腔柔情击中过,但是以她的早慧与好强,她不可能让自己去背负一个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的声名,因此她在关键一刻斩断情丝,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梁思成。客观讲,她是绝对理智的,她的选择更是正确的。因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受世人所羡慕,是近乎完美的结合。
同时,林徽因冷静地分析过徐志摩对她的爱:“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用他的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在徐志摩心里,林徽因是他爱而不得的白玫瑰,是他的白月光,更是他一生对感情的执念。爱而不得,永生难忘。
伦敦分手后,徐志摩与林徽因虽然各自婚娶,但二者仍然保持着亲密往来。对于林徽因来说,徐志摩当然也不只是单纯的普通朋友,否则,徐志摩死后,她也不会写信向胡适倾诉,说自己“思念他得很”,又自责自己“不够爱他”,更不会把失事飞机的一块残骸挂在床头。
对于林徽因有没有爱过徐志摩,只能说她更爱自己吧。
3.陆小曼
陆小曼与王庚的结合,属于典型的传统婚姻,门当户对、父母之命:王庚有官身,前途无量,陆家有银行,家财万贯。王庚是个事业心很重的人,又做了高级军官,公务越来越繁忙,没什么时间陪陆小曼。徐志摩要找王庚聚会,陆小曼要找王庚陪她游玩,忙于公务的王庚也是心大,干脆就让徐志摩陪陆小曼四处参加或组织活动。两人这么朝夕相处,一个温文尔雅、潇洒浪漫,一个美丽大方、热烈果敢,没过多久便互相爱慕上了。
若是正常女子,定然严词拒绝,可她不是寻常女子,她是陆小曼,是年少成名受尽宠爱的女子。
她无需讨好世人以寻求自我满足,她的自我满足便是满足自我。
其实她和王庚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性格、兴趣、价值观念都相去甚远,相处的时间又太少,两个人没多少机会互相了解。王庚自己也清楚,就算没有徐志摩的出现,他与陆小曼也很难走下去。
陆小曼从小受到学校良好的教育,成绩优异,尤其英文极佳,17岁就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聘为翻译,没几年就成了北平交际场上的一枝花。她还擅长戏剧,熟谙昆曲,文笔也不错。与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相比,陆小曼确实要更符合浪漫主义诗人对伴侣的想象。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恋绝对是轰轰烈烈的,他们从相识相知相爱,再到震惊上海的婚礼都是如此的热烈,他们为爱冲动,再为爱逃跑,他们的不顾一切是他们相爱的证明,他们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更不管世人的唾骂,放弃一切,只为能够在一起。但越是热烈,越是短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徐志摩还没有和陆小曼结婚之前,徐志摩是体会不到张幼仪对徐家的付出的,他更不懂得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繁琐和养家糊口的艰辛,直到他和陆小曼的婚姻中,徐志摩的父亲不喜欢这个儿媳的生活作风,就断了对他们的经济支持。陆家也觉得颜面尽失,几乎断了往来。徐志摩需要自己亲力亲为,赚钱养家。
而陆小曼每月的花销,大约要五六百大洋,徐志摩为了凑够这个数,同时兼任三所大学的教授,仍旧是入不敷出。这个大小姐出生的背景,让本来就收入不多的徐志摩感到力不从心。婚后的第三年,徐志摩就因为陆小曼的挥霍无度而感到经济压力巨大。慢慢的,浪漫的爱情被揉碎在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徐志摩渐渐的失去了耐心,失去了对陆小曼当初的那份真挚的爱。他们两浪漫的爱情,也终于为钱而争吵。
但陆小曼的生活里,绝不仅有奢靡的一面。她与徐志摩共同创作了话剧,参与筹备了女子书画会,接待文豪泰戈尔,组织了许多文艺聚会。她的国画作品得到广泛认可,成为她以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有人说:倘若将才情和生活剥离开来,人们会得到两个不同的陆小曼,一个让人心生向往,一个让人敬而远之。
1931年11月,在北大做教授的徐志摩,飞回上海与陆小曼团聚,但又一次发生了争吵,徐志摩为了让两个人都冷静冷静,选择暂时离开。为了节省开支供陆小曼花费,徐志摩选择乘坐免费的邮政班机回北平。为了赶上林徽因的演讲,徐志摩顾不上天气不好,仍旧上了飞机。
种种巧合连在一起,36岁的徐志摩就这样死于空难。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日子很难过。她既要面临丈夫去世的痛苦,还要面临社会的指责。
而徐志摩的父母亲根本不承认有陆小曼这个儿媳妇,他们的心中只有张幼仪。以至于后来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时,伤心欲绝的陆小曼来到徐家大院祭拜时,被徐志摩的父母挡在门外。那个时候的陆小曼,是多么的狼狈和痛苦。
天下人指责陆小曼害死了徐志摩,却无人感慨,作为妻子的她,不仅失去了志摩,更永失所爱。
陆小曼一生都是爱着徐志摩的。如果说,林徽因将徐志摩失事飞机的残骸挂在家中是为了心中的愧疚,那么陆小曼为了徐志摩打胎而导致终生不育,则是她为徐志摩牺牲了一生的幸福。以至于陆小曼的整个人生都是不完美的,至少从她选择和徐志摩在一起的时候,她的命运早已注定。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陆小曼的生活也收敛了很多,可惜这收敛来得太迟,假如她早几年明白,怎么也不至于太落魄。
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陆小曼终究戒掉了华服和鸦片,晚年藏于深院,专心绘画。她专心整理徐志摩的遗作,陆陆续续总算出齐了徐志摩未完成的作品。
陆小曼的结局也是非常惨的,她唯一与徐志摩合葬的心愿被张幼仪和他的儿子拒绝,没有儿女的她死后也无人安葬,尸骨23年无人认领,直到多年后她的侄女才帮她按墓立碑。
综上,说徐志摩的始乱终弃是人品问题,也对,也不对。说他渣,也对,也不对。或者说这并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我想 他的渣和他受的谩骂不成正比。
说它是人品问题,是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主流的婚恋观支持徐志摩式的“始乱终弃”。
徐志摩就生活在那样一个在摸索中寻找,在混乱中前行的世界中。其实,撇开徐志摩优裕的家境和望族的出身,他也只是一个内心彷徨而反复的普通青年。
上天给予他的那两段婚姻,前一段,他不屑努力,后一段他努力了,但是陆小曼没配合好。
对张幼仪,徐志摩没有一分钟是爱过她的,在不爱她这件事上,他自始至终都是坦诚的。因为不爱所以无情,他“渣”的只是张幼仪一人。
对林徽因,爱过,爱而无果,最后选择成为朋友。
对陆小曼,热烈的相爱,各种付出成长,最后浪漫的爱情被现实的婚姻埋葬。
其实,他并不渣或者说并没有那么渣,他不该受这么大的骂名。
其实我写这个确实是为了说服别人,让别人认同我的认同。但其实我认为那些真正自己了解过,自发的认为他渣的人我根本说服不了,我能说服的不过是那些道听途说 而认为他渣的人罢了。
以上纯属是我的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