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略论


1 审美的概念

审美是一种人类分别事物的活动。

这句话包含了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性质。

第一,审美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这就表现了审美的主观性(或者称精神性、此岸性、意识性等等)。

第二,审美客体是事物,这就表现了审美的客观性(或称物质性、彼岸性、现实性等等)。事物包含“事”和“物”,所谓“物”,即是物质,所谓“事”,即相对于客观物质的精神活动,这类精神事物通常由人类发现或根据物质创造而来,比方艺术。打个比方,如果说花是“物”,那么插花就是“事”,但不论花还是插花,都是可以被审美的对象。

第三,审美的性质是一种分别活动。所谓“分别”,即是分类区别,这就规定了审美本质是人类一种对事物加以分类区别的实践活动,即审美的本质是实践。

2 审美目的论

有人讲,审美是有目的的,审美目的不是常规意义上基于某种现实需要而奋斗的目标,换句话说,审美的目的不具备功利性,而完全为了精神的愉悦。毕竟当我们看到几个摆在一起的茶杯时,我们几乎会下意识评判其中的优劣好坏,以决定出其中最好的那个,这种下意识的思想是没有功利性的,但确实形成了审美的活动。

确实是这样的吗?不尽然吧,如果对于不讲究茶杯的人来讲,这种审美的自发性是不存在的,他们大可使用其中任何一个杯子喝茶而全然不顾茶杯的优劣,我们也可举出另一个例证,对于猿人来讲,不要说茶杯了,就连茶叶,或是基本的饮食特征,比方酸甜苦辣,他们也尝不出来,对于他们来讲填饱肚子就可以了。因此我们或许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或者走入这样的误区:审美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或者是人云亦云的东西,有人或许还会用这些话作为例证,比方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等等。

这种想法其实是走入了“审美形而上学”的误区。

审美形而上学有什么特征呢?

2.1 审美目的唯心主义

首先,它将审美的目的绝对化、精神化、孤立化,总而言之,形而上学化。

所谓审美目的的绝对化,就是认为审美的目的是单一的,而不是多元的,打个比方,当看到茶杯时,如果我们认为审美的目的就是找到最漂亮的茶杯使我们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我们就陷入了审美目的的绝对化,我们需要了解这样的现实,或许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有人对茶杯的审美目的不是为了“赏心悦目”,而是想透过茶杯乖张逼戾的形状感受到“威严肃穆”,这便表明审美目的并非是绝对的。

所谓审美目的的精神化,即审美的唯心主义,认为审美是为精神服务的,审美目的是为了愉悦精神,这种想法忽略了审美行为的物质基础,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如果一个热爱茶杯的人和一个对茶杯没有什么研究的人面前同时有一个美丽的茶杯,后者将不会产生前者那样愉悦的情感。这个例证不使我们思考这样的现实,即所谓产生精神愉悦的目的是否只是审美的一个小小副作用,在愉悦背后或许隐含着实在的利益交换,比方说,热爱茶杯的人可能会因为用了美丽的茶杯而使饮茶的过程更具情趣,或者更具炫耀性等等。

所谓审美目的的孤立化,即否定“群体性审美”,一方面认为审美是出自个人喜好的,另一方面认为审美是没有标准的,或者标准是由个人自己规定的。审美目的的孤立化与绝对化常常结伴产生,但我们运用两者的范围不一样,审美目的绝对化通常用于个人对事物的看法,而审美目的的孤立化则是群体思潮,即个人的审美目的绝对化导致群体审美目的孤立化,当然在群体范围内,也存在大范围的审美目的绝对化,这些纷繁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没有将审美目的与社会历史结合、与阶级结合,即审美目的是唯心的。

2.2 审美标准绝对化

审美标准的绝对化是审美形而上学在审美标准问题的体现,其代表思想就是认为审美标准存在超越时代、空间和阶级的“绝对审美”。仍拿茶杯为例,在绝对审美下,如果以茶杯的简洁素净量轻耐摔作为审美标准,那么不符合这个标准的茶杯都算作较劣的产品,其中就包括易碎的高古瓷器或者传统皇室推崇的金丝杯。

绝对审美根源于对审美活动的认识不足。审美活动作为实践的一种,实际上具有社会历史性,这就包括必须把审美标准和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结合起来进行观察确定,也必须根据社会历史发展对审美标准进行新的认识。

3 审美逻辑

3.1 审美逻辑的概念

所谓逻辑,即看待某种事物的底层思考模式,或者说,思维的规律。审美逻辑即进行审美活动的思维规律。换句话说,我们是咋审美的?打个比方,我们对待花朵的审美,一定是开放的花要比蔫了的花漂亮,因为我们对待花朵的审美逻辑是“希望花能展现其生命之美”。

有人或许会问:“审美逻辑和审美目的有何不同?”这是个好问题,审美逻辑其实就是审美目的的扬弃,将审美目的中那些唯心的、形而上的东西抛掉,而将审美目的在社会历史的前提下进行观察。“目的”这个词有很强的主观能动的意味,而“逻辑”与之相比则更具客观规律性,因此审美逻辑与审美目的相比更适合对唯物的审美的论述。

审美逻辑是多元的、基础的,若把审美比作一棵树,审美逻辑就是树根。对于简单的事物,审美逻辑似乎很好获得,但对于结合人类思想的事物,审美逻辑就变得晦涩抽象,这种现象在美学领域就很容易出现,因为美术是审美逻辑和审美客体多次交织的产物,这种交织势必使审美逻辑规律难以把控。就拿绘画来说,绘画据时间有古今之别,据地域有东西之分,据内容有宗教非宗教,据画材也能分成许多种类,从事不同类别的画家必定需要谙熟相关领域的审美逻辑,并依照这个逻辑创作作品,对于欣赏者,也必须运用相当水准的审美逻辑,才能产生水平较高的审美体验。

3.2 审美逻辑的现实性

审美逻辑具有现实性,即审美逻辑具有服从现实需求的特点。

明确审美逻辑的现实性,就是明确了审美逻辑上的唯物论,就和审美目的精神化区别开来了。打个比方,对茶杯的审美逻辑通常是以饮茶方便卫生、便于清洁与储藏等现实要求展开的,因此从古到今的茶杯底都是平的,否则没法立在桌上,茶杯口都是圆润的,否则会伤到嘴唇。

审美逻辑为何具有现实性?这源于审美逻辑与生产力相比具有上层建筑的性质。

审美逻辑作用于审美活动,使人类对事物做出区分,当这种区分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要求时,这种审美逻辑就是与经济基础相符合的上层建筑,当这种区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这种审美逻辑就是不符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即落后的上层建筑。以上段的比方延伸,如果茶杯不能平稳地放在桌上,就会耽误人工作的时间,如果茶杯口过于锋利而伤了嘴,则在根本意义上影响了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审美逻辑会尽量避免这种事发生。

3.3 审美逻辑的消遣性

审美逻辑具有消遣性,即审美逻辑具有区别于人类底层需求的消遣性的特点。

在“审美目的论”中,我们曾阐述了审美形而上学的局限,并将“审美目的”的讲法进行扬弃形成了“审美逻辑”的概念。于是有人或许说:“你所谓的‘审美逻辑的消遣性’与审美形而上学有何区别?既然否定了审美的唯心主义,你又自立一个‘消遣性’,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是个好问题。审美逻辑的消遣性指的是与人类基本社会实践相比(比方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解决人类温饱与疾病问题),审美逻辑其实是缺乏现实意义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能把“消遣性”称为“软弱性”,将具有现实应用性的实践活动称为“强实践”,将具有精神消遣性的实践活动称为“弱实践”,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审美活动就属于弱实践)。而审美目的唯心主义指的是审美的目的绝对化、精神化、孤立化。换句话说,审美目的唯心主义根本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主义,而审美逻辑的消遣性只是阐述了审美逻辑在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内在规律。

审美逻辑为何具有消遣性?首先,这是审美逻辑作为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的。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们之间总会有矛盾。不同社会历史下的审美逻辑因此可能会留存下来并形成特定的学说,打个比方,尽管现代书写已经基本脱离了毛笔,书法还是方兴未艾的艺术流派,并随着时代发展越显兴盛。

有人也许会问:“刚才你不是说作为不适合生产力的上层建筑,会对生产力发展其阻碍作用吗?那么书法为何没有消亡呢?”于是我们需要从审美作为“弱实践”的性质来阐述,对于那些和现实必要性较强的强实践相比,弱实践所对应的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影响具有局限性。我们仍以书法作比,由于审美逻辑具有现实性,书法艺术的受众毕竟不如中国传统时期那样广泛,又由于审美逻辑隶属于弱实践,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经济基础而显现出相对自由的态势。

其次,审美逻辑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基础,这就注定了审美逻辑的软弱性。打个比方,一旦某个国家或地区陷入战争或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受到大的挫折后,当地民众的审美逻辑一定会发生重大的转变,具有明显娱乐性的活动必定大多取消,人们对待常用物的审美逻辑也会从繁杂唯美转至简朴实用。

3.4 审美逻辑的历史性与阶层性

审美逻辑具有历史性和阶层性。

审美逻辑的历史性是指不同时代(或不同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具有特定的审美逻辑,也可称为审美逻辑在社会历史的纵断面;审美逻辑的阶层性是指同一时代不同阶层的审美逻辑,也可称为审美逻辑在阶级社会的剖面。

一方面,与生产力相比,审美逻辑属于上层建筑,但另一方面,审美逻辑对审美标准来讲又是基础的东西。

3.4.1 历史审美逻辑的多元化与抽象化

多元指的是发展广度,抽象指的是发展深度。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事物的审美逻辑趋向多元化和抽象化。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审美逻辑与生产力相比属于上层建筑,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趋向多元。

没有生产力,就没有审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审美逻辑趋向复杂和抽象。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并催生更高级的需求,比方教育、艺术、美食、服饰、住房等等,需求侧的增加使得可供审美的对象大幅增长,审美逻辑具有现实性的特点使得人们自发对各个事物领域进行审美活动,打个比方,对于汽车有汽车展览会,对于住房有各式建筑设计奖项,对于美食有美食比赛,对于服装有时装秀等等。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促进了审美逻辑的多元化,审美逻辑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事物的品质和经济发展的动向。

其次,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精神需求成为重要,审美逻辑的消遣性正是在这种需求下有了用武之地,经济的丰富促使了精神的挑剔,精神的挑剔又催生了审美逻辑的复杂多元,仍以茶杯为例,审美逻辑的消遣性使得审美者不再仅仅关注茶杯的实用性,而同时将鉴赏点放在茶杯的年代、制作地点、彩绘艺术水平、经手的收藏者的名气等等。

第二,审美基于认识,审美逻辑随着认识运动的发展而抽象。

审美与认识都是主观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两者关系密切但侧重不同。认识是人类对事物本质的探索活动,认识的结果是向真理逼近,目的是为了作用于实践,使实践脱离盲目。审美是人类区分事物的活动,审美的结果是为了获得事物在特定审美标准下的度量结果,目的是为了符合审美逻辑现实性或消遣性的要求。

认识与审美相比更具基础性,毕竟认识作用于实践,在根本上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审美主要受审美逻辑的制约,审美逻辑又具有上层建筑种种被动的因素,因此可以说,没有认识,就没有审美。打个比方,对一只茶杯进行审美时,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杯”,进而需要知道杯采用什么质地,比方如果那个时代还没有铝制品的概念,那么在审美者面前放一只铝杯,他们一定会显得不知所措。之后需要明白杯上画的草木和题词,如果相应的绘画艺术没有发展,杯子上当然也不会有这些东西。所以随着对茶杯认识的发展,审美逻辑深度也在发展,从单纯的杯子到杯子上的艺术内容,到之后的种种因素。因此到了审美发展的后期,审美者不得不学习一大本书的内容来观察一只小小的茶杯了。

3.4.2 阶层审美逻辑的无用化与奢侈化

审美逻辑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具有阶级性。

审美和阶级看似是不相关的东西,但就审美定义来看,审美主体是人类,而阶级性是人重要的社会性质,因此不考虑阶级而讨论审美是无有是处的。

阶级的本质是经济关系,在形式上是经济基础的不同,对于社会阶级越发向上的人群来讲,他们的审美逻辑就越发趋向无用化与奢侈化。

首先,阶级越高的人群就越远离劳动,换句话说,经济基础的丰富使得他们的审美逻辑渐渐脱离现实性而趋向消遣性,因为这是他们用以标榜自己脱离劳动枷锁的有效方式之一。

其次,经济基础的丰富使他们的精神需求变得愈发刁钻,只有将审美逻辑无止境得奢侈化方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奢侈化并非和品质的优良、做工的繁复、效能的无用等价,任何具有脱离劳动的表现也是奢侈的别意,比方说,在墙上挂一只虎头,这个行为表明统治者对武力的重视、劳动的不屑,这样的审美是强权的典型体现,因此是阶级审美的典型例证。

而从另一面讲,对于较低阶层的人们,他们的审美逻辑就与统治者截然不同。他们在经济关系中处于经济的创造方和被剥削方,在较弱经济基础的情况下,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审美逻辑经常不在他们身上发生,因此他们很难进行多元或丰富的审美,另一方面,他们的审美逻辑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弱的消遣性。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拼多多的火爆即反映出大众审美的整体趋向:实惠为先,能用就行。

4 审美标准

审美标准是基于审美逻辑对审美客体进行分别的标准。

审美标准是审美逻辑的表现,审美逻辑是审美标准的内容。打个比方,在对花的审美活动中,审美逻辑是“展现花的生命感”,于是相应的审美标准即包含:花的色泽、开放度、湿润度、饱满度、大小、香味程度等等。

审美标准拥有审美标准所含的特征,比方说现实性、消遣性、社会历史性、阶级性等等。

5 审美的基本特征

审美具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大特征。

第一,审美具有物质性,这包含四层意思,即审美客体的物质性、审美逻辑的物质性、审美标准的物质性、审美活动的物质性。

审美客体的物质性在于其客观实在性,即使是文学,也必须依托文字,即使是音乐,也必须依托空气传声。被审美的对象须是客观的事物,审美的活动才能依之建立起来。

审美逻辑和审美标准的物质性及其现实性,或者可称为“审美逻辑/审美标准唯物论”。

审美活动的物质性在于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审美需要以直接现实的形式与事物接触,而不能通过想象或臆断的方式进行。

第二,审美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又包含四层意思,即审美客体的能动性、审美逻辑的能动性、审美标准的能动性、审美活动的能动性。

审美客体不但具有物质性,还具有能动性。随着审美逻辑的多元化和抽象化,审美客体不断与审美逻辑融合发展,经常迸发出新的审美形式,这便是审美客体的能动性。当然,审美客体不仅只是随着审美逻辑发展,前卫的审美客体还能引领审美逻辑的变化,打个比方,乔布斯的苹果手机以其前卫的设计和优秀的用户体验在全球手机界掀起大潮,各厂商纷纷改变手机的定位思路,寻求改变。

审美逻辑和审美标准的能动性一方面即其消遣性,另一方面在于两者作为上层建筑的另一重作用,即作为超前于经济基础的审美逻辑可以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审美活动的能动性依然体现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审美主体可以主观能动地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行为,往往的,审美主体的创新可以寓于其审美逻辑,从而实现审美逻辑的能动性。

第三,审美具有社会历史性,这主要指审美逻辑与审美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审美逻辑的社会历史性即其社会性和阶级性的总称。

审美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在于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一定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比方在现代,传播媒介的丰富便捷使审美中介多样化,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印刷品、博物馆等等形式进行审美,值得一提的是,审美中介的多样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审美逻辑的多元化和抽象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审美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