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研读196:楚元王传(四)

       

        楚元王传(四)


萧望之


听说萧望之自杀后,汉元帝很悔恨,就提拔周堪担任光禄勋,周堪的弟子张猛担任光禄大夫、给事中,很看出对其信任。弘恭和石显很忌惮这事,多次在汉元帝面前进行诋毁陷害。刘更生看到周堪、张猛在位,自己可能有机会再次被起用,但却害怕他们倾危,就对汉元帝上书劝谏说:

臣前番幸得以帝室骨肉之亲位列九卿,因为执法不谨慎,两次蒙受恩典。我私下里看到灾异并起,天地失常,这些征兆都是因为国事。我虽然很想一言不发,却想到忠臣虽然身在田亩,仍然要不忘君恩,这是忠诚的大义。何况又加上骨肉至亲,还有陛下的旧恩没有回报。所以只想竭尽愚诚,却又担心超越职权,只想念着陛下的两次大恩未报,出于忠臣之义,就一抒愚意,然后再退归农亩,从此死而无恨。

臣听说过帝舜任命九官时,大家都互相谦让,真是和谐之至。众贤和谐于朝堂,万物就和谐于田野。所以才有箫管九次奏响《韶》乐,随后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随舞;四海之内无不安定。到了周文王时期,在西郊开辟基地,群贤毕至,肃穆和谐,推崇谦让之风,化解四方官司纠纷。

周文王去世后,周公十分思慕,歌咏周文王之德,其《诗》中说:“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在这个时期,周武王、周公相继执政,朝臣和谐于内,万国欢喜于外,所以能尽得天下人欢心,以侍奉其先祖。其《诗》中说:“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是说四方都因为和谐才来。诸侯和谐于下,上天应报于上,所以《周颂》中说“降福穰穰”,又说“饴我釐麰(音móu)”,这釐麰指得是大麦,开始从天而降。这些全都是因为通过和谐达到天下大和,获得了上天之助。

到了周幽王、周厉王之际,朝廷内部不和,互相诽谤埋怨,诗人痛心并忧愁地写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很多小人处于高位,听从奸邪之议,结党营私,排挤君子,所以其《诗》中说“朋比为奸,相互诋毁,这是多么悲哀!只要善事的谋划,就会相反而行;只要不善的事情,就会全盘执行!”君子只好独处守正,不愿意屈从于世俗压力,极力跟随君王做事,却反而受到憎恶毒害和谗言诬陷,所以《诗经》中说:“密勿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嗷嗷!”在这个时期,日月互相侵蚀惨淡无光,其《诗》中说:“朔日辛卯,日有蚀之,亦孔之丑!”又说道:“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又说道:“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上天显现异象在上,大地变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易处。其《诗》中说:“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憎莫惩!”寒霜降落失掉规律,不按照时节运行。其《诗》中说:“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这是说大家都把对当成错,并且这些人已经占到了大多数。这都是不和谐的表现,贤良与不肖相互易位才导致这样。

从此以后天下大乱,朝廷中篡杀殃祸一起发作,周厉王逃奔到彘地,周幽王被人杀掉。到了周平王末年,也就是鲁隐公刚刚继位时期,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逃奔到鲁国,而《春秋》为此隐讳,不说他是逃奔,这是因为哀伤祸殃就此开始了。

此后尹氏世代公卿恣肆专横,诸侯背叛不不再朝拜,周王室越发卑微。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共发生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次,山陵崩裂二次,彗星出现三次,经常夜间星辰不见,夜中星陨如雨一次,火灾十四次。长狄人入侵三国,五石陨坠,六鹢退飞,多出麋鹿,蜮和飞虫、鹦鹉来巢各出现一次。白昼昏暗无光,天降木冰,李梅冬实,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八月杀菽,天降大雹,雨雪雷霆相继失序,水、旱、饥、蝝、螽、螟蜂蜂拥而起。

在这个时期,祸乱相继到来,弑君三十六次,亡国五十二个,诸侯相互奔走,周军被晋军击败,随后晋军攻打其郊区,郑军射伤周桓王,戎人拘捕其使臣,征召卫侯朔却根本不来,齐国抗命协助朔继位,朝廷中五大夫争权,三君频繁继立,没有人能治理,所以逐步走到陵夷不能复兴的地步。

从以上情况来观察,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瑞多时国家自安,异象多时国家倾危,这都是天地之间的规律,古今的通行大义。现在陛下开三代之业,招纳文学之士,优厚对宽容待人,使这些人能一起进入朝堂。现在贤良不肖混淆,白黑不分,正邪间杂,忠谗并进。奏章都交给公车府办理,犯人装满北军驻地。朝臣意志不和,彼此讽刺挖苦,互相攻击陷害,热衷于传扬是非。相互之间层层传达,文书纠纷增多,前后出现错误,毁誉混杂,用来迷惑耳目,转移心意的事情,不可胜数。彼此间结成党派,处处依附朋党,这是要同心陷害忠直之臣。正臣得以进用,这是国家大治的表现;正臣遭受陷害,则是败乱的征兆。在这样的治乱之时,却不知谁能任用,所以灾异多次出现,这是臣所寒心的。那些倚权仗势之人,子弟群集,遍布朝廷,左右攀附的人则更多。他们聚集在陛下跟前,其所说的毁誉一定会被采纳,最后因会背离大道而产生灾祸。所以才会日月无光,霜雪夏天降落,海水沸腾而出,山谷变位,众星运行失常,这都是怨气导致。如果沿着衰亡周朝的轨迹前行,按照诗人所讥刺的行为行事,却想成就太平大业,从而达到雅颂境界,这就像一边后退一边想能走在别人前面一样。初元以来已经六年了,考察《春秋》六年中,没有像现在这样灾异密集的。有了《春秋》的灾异,却没有孔子的救助,还是不能解决难题,何况更甚于《春秋》记载呢?

研究这些事情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谗邪并进。谗邪之所以能够并进,则因为主上多生心。然贤人施行善政,但在有人进献谗言时,就会把贤人辞退从而停止善政。之所以执于狐疑之心,是来自于谗贼之口;之所以不能痛下决心,是打工了群枉之门。义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所以《易经》中有“否”卦和“泰”封。小人之道增长,君子之道就会消亡,君子之道消亡,那么朝政就会日趋混乱,所以叫做“否”。“否”就是封闭混乱。君子之道增长,小人之道消亡,那么朝政就会日益大治,所以叫做“泰”。“泰”是得到大治。《诗经》中说“雨雪麃(音piǎo,瞟)麃,见晛(音xiàn,现)聿消”,这和《易经》中的意思是相同的。

当年鲧、共工、驩兜和舜、禹一起相处在帝尧朝堂,周公和管、蔡并居于周朝官位,所以这个时期,迭进相毁,流言相谤,哪里一句两句就能说得完呢!帝尧和周成王能起用舜、禹、周公,排斥共工、管、蔡,所以国家才得以大治,其汉世荣华一直称颂到现在。孔子和季孙氏、孟孙氏一起在鲁国为官,李斯和叔孙都在秦国出宦,鲁定公和秦始皇起用季孙氏和孟孙氏、李斯,排斥孔子、叔孙,所以才导致国家大乱,其污名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治乱荣辱的发端,在于主上信任;信任起用贤人,则在于坚持不疑。《诗经》中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这是说要守善不变。《易经》中说“涣汗其大号”,是说朝廷的号令就像人出汗,汗出后就不能再反悔。现在出台的善令,不到三个月就废除了,就像人想收回汗水;起用贤人不到三旬就辞退了,这是像转石一样意志不坚。《论语》中说:“见不善如探汤。”现在丞相、御史大夫两府都是佞谄不当者在位,这些人经历多年不能离去,发出的号令就像是要收回汗水,起用贤人则如同转石,辞退奸佞就像拔山,这样却期望阴阳调和,不也是太难了吗?

所以平庸群小窥测间隙,用文字来巧妙掩饰,美化其丑行,传播飞短流长,喧哗在民间。所以《诗经》中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确实可恨。当年孔子和颜渊、子贡只是互相称赞,却不结为朋党;大禹、后稷与皋陶相互吸引,却不比周为奸。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忠于国家,没有奸心邪念。所以贤人在上位,就会吸引其同类聚集于朝堂,《易经》说“飞龙在天,大人聚也”;身处下位,则思考与同类一起俱进,《易经》中说“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在上位就会吸引其同类,在下位则会推荐其同类,所以商汤起用伊尹,不仁善的人马上远去,众贤毕至,这是因为同类相致。现在奸佞淫邪和贤臣并处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依恶,结党诋毁,多次危言耸听,想要主上顺从其意愿。如果不经意使用他们,那么上天就会先行警戒,灾异也会接踵而来。

自古的明圣之君,没有不杀诛杀而达到安定的,所以舜有放逐四凶的刑罚,孔子有在两观施行的诛杀,然后圣德教化得以施行。现在依靠陛下的明智,诚恳深思天地之心,遵循两观之杀的余迹,看《否》《泰》之卦,察雨雪之诗,选择周、唐如何进用人才作为成法,思考秦、鲁如何槟弃人才作为警戒,考察吉兆之福,反思灾异之祸,来测度当今的变故,放逐佞邪之党,拆散险僻之聚,闭塞群邪之门,广开众正之路,不再狐疑犹豫,果敢决断,让是非明白可知,便可消除诸多灾异,各种祥瑞会一起到来,这是太平的基础、万代的福利。

臣有幸得以托出肺腑之言,是因为确实看到了阴阳不调,不敢不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奏报。臣私下里推演《春秋》灾异,以能救助当今事情的十分之一二,条陈其原因,这些都不应当对外宣泄。臣谨重封昧死上。

弘恭和石显看到刘更生的书信后,更加与许、史比勾结而怨恨刘更生等人。周堪性情公正方直,看到很自己很孤立,但仍然按照正道行事而不委曲迎奉。这年夏天天气寒冷,太阳青色无光,弘恭、石显和许、史都一起奏报说是因为周堪、张猛执政的过失。汉元帝在内心很器重周堪,又苦于众口铄金,表现得无所适从。


汉元帝


黄其军

        作于2021年9月6日(古历辛丑年七月三十)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楚元王传(三)

楚元王传(二)

楚元王传(一)

荆燕吴传(三)

荆燕吴传(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书》研读196:楚元王传(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