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通过个人战略学习到什么
2.如何学习
3.每日一问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4.衍生探讨
关于课程以及每日一问——我的思考
有很多小伙伴对我写的每日一问表示很赞,也有助教老师说我对课程的了解很到位,而且自己的回答比较深入和全面,也因此多次登上个人战略的封面。
我很感谢各位小伙伴和助教老师们的认可,那这里我就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每日一问是怎么写出来的,以及我自己脑子里整个的思考过程。
我会从道和术两个方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跟大家做这个分享。
那首先要跟大家说的就是我的底层的思考模型-我的思考之道。
1. 想通过个人战略学习到什么
问题一:为什么我会上战课,以及愿意认真思考这个课程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其实我在做每一个选择的时候,小到我今天要读什么书,再到我今天要做什么工作等等选择,我都会用到以下的思维模型:
(1)目标思维——我想要什么?
(2)时间成本——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其他有效方式获得?
(3)效益最大化——选择做这件事情,我还能获得什么呢?
目标思维——我想要什么。
这个是要回归到自己本身,找到自己需要,并且欠缺和想要的东西。
我因为裁员的原因失去了本来的工作,属于工作的迷茫期,也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办,身边也没有能够特别理解我的同事或者朋友。那刚好看到有我们的战课,我就思考了一下:这个课程能不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这里有很多有经验的人在这里上课,并且战课给了我们交流的机会,我可以把自己的困惑通过交流和分享的方式得到解决。我来这里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相信古典老师的能力,我之前有机会参加了古典老师生涯规划师的培训课程,我知道新精英的能力和实力。所以,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就报名了。
时间成本——如果我不来参加战课,有其他方法帮我解决我的职业问题吗?看书?问别人?请教前辈?直接准备面试摔几个坑?
其实,上面提到的方法都可以帮助我解决自己的职业困惑,但是我深知一个道理,有效不等于有效率。
如果有办法快速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不选择更有效率的方式呢?我看书速度慢,身边有经验的人屈指可数而且未必有时间跟我做更深入的交流,直接面试的话有点摸黑点灯的感觉。所以,了解到课程的内容和资源之后我更加确认了这个课程的价值。
效益最大化——我还能获得什么?
无论是听课,还是写每日一问我都会下意识的思考这个问题:我还能获得什么?
比如,当我在写每日一问的时候,我知道回答每日一问最直接的好处是我可以更清楚地掌握课程的内容,把课程学到的知识内化。并且,老师也会对自己的回答进行点评,透过点评我知道自己有没有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那通过写每日一问我还能获得的是什么呢?
那这其实就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每日一问要写的这样深入?
除了刚才提到的通过对每日一问的回答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职业之道,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获得老师的点评之外,还有的益处是能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获得小伙伴们的链接。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写一些深入的东西,或者有机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想法,那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都严重退化掉了。比如,当我们突然被老板提问某件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很多时候我都是有点懵的状态,因为我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以及通过何种的表达能够让老板很快明白我说的话的意思。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我就刻意地在这方面提高自己。在战课的话就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每日一问的方式逼迫自己从更多的方面去考虑,并且尽可能的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
那能够获得小伙伴们的链接是我加入战课以后意识到的。经常会有小伙伴在群里或者单独添加我微信告诉我,”你写的真好”,”你写的好有逻辑”,”看到你的回答我学习到了很多”。后来我才意识到,努力和认真的人是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重视的。我也很感谢群里的小伙们,因为我也从你们身上学习到了好多,很多小伙伴的故事想起来都会激励着我更加努力!
还有一点是,我知道自己的回答别人会去看,所以我不想让别人浪费时间,我希望小伙伴们看到自己的回答是能够得到启发的,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有的每日一问我是真的无从下手,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那这个时候我就会去看群里小伙伴们的回答,看看能不能得到启发。我希望花了时间看了我的回答的小伙伴他们的时间是没有被浪费掉的。
以上就是为什么我会很重视每日一问的原因。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是怎么写自己的每日一问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从两个角度来做一个分享。
(1)从当时做学员的角度看我是怎么完成自己的每日一问的呢?
其实,说起来蛮简单的,就是金字塔原理,或者说是结构化思维。直白一点就是做思维导图的过程。
什么是结构化思考呢?给大家分享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来自公众号“艾菲的理想”
【结构化思维是对模糊的抽象的思维进行的结构化的思考模型。举个例子,当你的朋友问你“我搞不清自己对现在男友的感情是爱情还是其他,你能帮我分析下吗?”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用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来看这个问题。
根据斯滕伯格提出的理论,爱情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三要素少一个都不能算是完整的爱情,或者是真正的爱情。虽然这个理论框架最初是由斯滕伯格提出,但我觉得复旦陈果对这三要素的解读则更加贴切,以下是陈果的解读。
第一,激情
激情是爱情中的感性元素。激情会让你对她产生出浓浓的好奇心与好感,你会不由自主的被她吸引,怦然心动,难以抗拒。
第二,亲密
亲密是爱情中的理性元素。真正的亲密无间是“有了这个人,这个人的存在让你觉得不再孤独。”亲密无间是心灵与灵魂的亲密无间,精神的契合与心灵的相通。而肉体上的亲密无间则是因为精神上的亲密无间而带来的。
第三,承诺
承诺说得是身体力行,不知不觉的想对对方好,想让对方开心。
那么现在,你可以从这三要素入手去评估一下自己对男友的感情了,然后就能判断你对他的感情是否是真正的爱情或者说是完整的爱情了。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当你在想这三要素时,每一个都必须要有充分的事实,而不是想当然。
写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已经明白,我回答这个爱情困惑的方法就是运用“结构化思维”的过程。
在回答这个爱情问题时,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的帮助,一定会有“不知该从何处下手”的茫然感。最大的可能就是东拉西扯一大堆,比如:你见到他时会不会脸红?想不想要与他共度一生?与他在一起舒服吗?但事实上,这些问题即使的确与判断有无“爱情”有关,也是散乱的,没有体系的,有遗漏或有重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清晰回答这个问题。】
再给大家举一个我自己写过的例子。
⬇️
【06.18每日一问】
B16 苗新路
在你的行业/职业赛道里最希望对标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最近所有每日一问里我遇到的最难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里很明确的两个关键词对准了行业和具体的职业,而我因为同时对教育和互联网产品两个行业感兴趣,选择其中的哪一个是我现在遇到的很大的问题。
很感谢我的两位小伙伴,韩熙和古米(古米现在是咱们B4组的助教~~)。古米给了我们一份对标人物评估表,在这份表格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想通过人物对标,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学到什么东西?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的小伙伴韩熙给到我的启发是,可以先从可入手的方面考虑。所以我就从可以从对标人物身上学到的能力出发,研究我的对标人物。
刚好我知道的一个同学刘珺雯曾成功的从化学专业转到了英语翻译专业,最后受聘于亚马逊的产品经理职位。我就先以这位同学的例子作为我具体的对标人物,并且从做产品经理的角度出发看待她的经历。
之所以考虑这位同学,是因为从相似度,可借鉴性,经历的详实度,以及可及性这四个方面考虑的话是最匹配的。
1. 相似度和可借鉴性都比较高。她是跨专业跨领域跨岗位,而我虽然没有她这样大的跳跃性,但是从她个人经历来说,她转型的过程完全是我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为什么呢?因为她曾经做过市场,做过考研老师,做过公关和营地老师,做过口译的工作。这些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帮助她找到产品经理的岗位,但是她的经历告诉我转行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2. 经历的详实度和可借鉴性也比较高。她把自己的经历有完整的分享出来,虽然没有具体讲每个工作的具体内容,但是她特别好地给我们分享了她自己思考转行时自己考虑的点以及之所以这样思考背后的东西。
她的身上具备了很多的优点,那从她的身上我可以学习到的能力包括:
1. 自我反思能力。在思考了自己专业上的缺陷和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之后,她决定从化学专业转到英语专业。她在知道自己待在舒适圈之后能够勇敢的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开始了解之前所不了解的领域。我觉得她对有一点她说的特别能启发我,大意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自我设限。比如,因为我是XX专业的,所以我只能做XX的工作;学习就是要坐在书桌前把之前设置的to-do-list上所列的任务一项一项的完成,打个勾就收获满满。这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朝着所需要的能力去学习,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工作。不要只关注于我会什么而忘记了我想要什么。
2. 主动思考和学会提问的能力。在转换工作的时候她在不断地问自己,“我想要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我想去做这份工作?”,“这份工作需要怎样的能力?”,“为了这些能力,我需要做些什么事情?”。带着这种主动思考和不断提问的能力,她去看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所需要看的书籍,做了case study,研究了之前看不懂的专业方面的问题。
刚好昨天有看到一个产品经理给出的每个产品经理级别对应岗位的职责和所需要的能力,那很多能力的培养都可以从平时所做的事情中去积累,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往所需要的能力上去靠近。
这是刘珺雯同学的个人经历带给我的最大的启发。
⬆️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我上完了古典老师的课程之后进行的思考。在课程中老师有讲到我们在进行对标人物的时候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相似度,可借鉴性,经历的详实度,和可及性。
所以,我在进行问答的时候就考虑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回答了。那回答完之后我又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知道了对标人物的事情之后,有没有什么是我能够从她身上学到的?或者说,她身上有哪些点吸引到了我呢?然后我就看到了她身上的反思能力,以及主动思考和学会提问的能力。那接下来在写自己的答案的时候只要把这两点丰富一下就可以了。
其实,我在回答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会考虑我要从哪几个角度入手,
确定好角度之后,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角度写清楚就可以了。
(2)从助教的角度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到各位小伙伴呢?
当了助教也有半个月了,每天都会时不时的浏览群里小伙伴们的答案,还有我们每天上榜的封面人物的每日一问。我会发现能够上榜的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自身的需求和现状出发考虑问题
举个
我们来看一下栩诺小伙伴08.22的每日一问~
【08.22 每日一问】
V8-B10 组 栩诺
--------------------------------------
通过本周的对标人物研究,如果让你为自己制定一个最容易开始的一小步,那是什么?
------------------------------------------
❓ 通过对标人物研究以及昨晚的小组讨论,我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选定的对标人物较高。
我是做运营的,对标人物选的黄有璨,但他的路径并不适合目前的我,很难够得着;特别是通过对标人物职业生涯中的拐点分析,发现我过于理想化了,他的路径我目前很难走下去。
❗️ 出现这两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1. 对于对标人物存在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2. 对于所在职位的认知不够充分
1. 反复听课,目的在于更深入的理解对标人物存在的意义。
今天已经听了3遍课程,感受也越来越深。之所以对标人物不适合,是因为我选择对标人物的时候是根据结果来看,找到的是牛人,但并没有真正从职业路径的角度去剖析人物,以至于无法落地。
接下来做人物剖析的时候,首先我会更关注对标人物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决策,特别是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其次根据自己所处阶段,循序渐进分析这些决策是否与我有相似度,找到当下可行对标人物。
2. 向同行请教,目的在于找到更适合的对标人物。
我目前是运营主管,接下来想要沿着管理路径走下去。目前链接几位做运营的助教,后续也会向群里更多相关领域的同学请教;另外我也会链接竞品公司或者合作公司的运营经理,学习他们的发展路径,让自己的路径更好落地。
我个人对栩诺小伙伴这则回答的评价是:
能够从自身现状和职业状态,在对标的过程中调整合适自己的对标人物,说名栩诺小伙伴对自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也对我们的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
并且,在制定自己下一步的“一小步”计划的时候也是从身边的同行和公司同事考虑,具有非常强的可落地性。
2.详细审题,找到每日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
我们以“通过本周的对标人物研究,如果让你为自己制定一个最容易开始的一小步,那是什么?”这个问题作为我们的分析点。
这个问题对应的几个关键词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主要是三个:“对标人物研究”,“最容易开始”,“一小步”。
接下来我们针对这三个关键词进行逻辑上的分析。
“对标人物研究”——这个关键词是我们课程中的一个项目,其目的是希望找到我们职业上的引路人,找到自身差距,然后进行弥补。
所以,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重点在于我们自己同对标人物的差别在哪里。
“最容易开始”——这个关键词是指在找到的对标差里面,最容易向对标人物学习的点是什么
“一小步”——这个关键词指明了我们下一步要进行的能力差弥补的动作。之所以用“一小步”这个词,是希望大家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具体,要可操作,并且是立马可以行动的事情。
明白了这些之后,再回头看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思路是不是清晰很多呢?
再举一个
“项目过半了,还记得刚来时的目标吗?如果更清晰了,是因为做了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如果依然没有清晰,你计划做什么?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在哪里呢?在我看来主要是两个——“项目”,“来时的目标”。
为什么?很明显这个问题的意图是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来时的路和这两周我们走过的路,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那“来时的路”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刚开始对这个课程的期待或者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大家在刚加入课程时写的“新生报道”和自己的“战略十问”。
这两周“走过的路”又是指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所进行的每一个项目,学过的每一个内容。
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参加个战的目的是来解决问题来的,所以大家可以花点时间问一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
通过这两周的个战学习有没有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清晰了呢?
我从这两周的学习中又收获了什么呢?
-------------------------------------------------------------------------------------------------
3.善学会学,学以致用,熟能生巧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内容还熟悉吗?⬇️⬇️⬇️
WHAT-WHY-HOW?
这个是我们P0项目第三个音频——L3直面与解决问题中的内容。
大家对这个内容熟悉吗?⬇️⬇️⬇️
三层幕布-事情,战略,价值观/驱动力
这个是我们P2项目中第三个音频——L3三层幕布。
可是,大家有想过课程中的内容如何应用吗?来,我们来看一份我们非常优秀的小伙伴写的一份作业⬇️
【08.22 每日一问】
V8-B14组-哪吒战神对-胡磊
--------------------------------------
通过本周的对标人物研究,如果让你为自己制定一个最容易开始的一小步,那是什么?
开始回答
对于这个简略却一点也不简单的问题。我尝试采用三层幕布的方法来解答!
第一层,事件和规律。这个问题是什么问题?有什么规律在里面吗?
1. 事件分析: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对标人物研究。
第二个部分是如何运用对标人物研究获得的启发,产生属于自己的认知(第三层:Why-底层逻辑、信念、价值观和驱动),有了认知来指导自己开始改变重新成长的可以执行的(容易开始+一小步=可以快速执行落地)第一步。这个第一步是用什么策略和资源来推动(第二层:How-做任务的方法和资源)的什么具体行动(What-任务解析,具体说明是什么事)
2.规律分析:从最开始的战略十问,到行业调研,到对标人物,每一个提问都是有的放矢,每一个提问都对下一个提问做好了铺垫。
这个问题看似简略,看似很短,看似内容很少,其实是建立在我们对自己的对标人物有充分完整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如果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标人物,没有真正的去揭开我们的对标人物的三层幕布——
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成就了今天的他,?
不知道为了做成这些事动用了哪些策略和资源?
不知道他是怎么看待这个事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策略和资源,背后的认知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清楚以上三个问题就回答自己的制定的一小步是什么?
那其实不是这个提问想要的答案。
所以,我说这个问题简略却不简单!
三层幕布的思考模型十分吸引我,那我就活学活用,在回答这个问题上开始事上练。用三层幕布的体系来回答问题。
首先回答第一个部分,对标人物研究。
我的对标人物是我舅舅。
他的第一层幕布有两个重要拐点事件。第一个是毕业留校,第二个是自己创业。我以第一个拐点事件为例来用三层幕布回答问题。
第一个事件,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开始教学和科研道路,迈出从农家子弟到大学教授华丽转身的第一步。
这次事件动用的策略是放弃丰富多彩的大学社团生活,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专注于专业领域的研究,以优异的毕业成绩和有实用价值模型(有自己的产品)获得学校的青睐认可,成功抓住机会留校。动用的资源是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努力。
背后的认知是:
1. 农家子弟想要出人头地,就要进入好的单位,有个强大稳定的组织做依靠才会安全,有发展空间。
2. 要想被组织被学校认可,你要符合组织对人才的要求(学业成绩优异),还要展示出你能创造价值能为组织做贡献(在快毕业时设计出解决技术问题的模型)
价值观和驱动力是:舅舅是苦出身,从小吃了很多苦,他有强烈的动力改变命运。想要出人头地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留校带来安全稳定和成长机会。教学和科研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学校钻研技术成为顶级专家拥有话语权也是拥有权力的象征。
现在对标人物的三层幕布分析论述完毕。
接下来开始回答问题的第二部分,如何运用对标人物研究获得的启发,产生属于自己的认知(第三层:Why-底层逻辑、信念、价值观和驱动),有了认知来指导自己开始改变重新成长的可以执行的(容易开始+一小步=可以快速执行落地)第一步。这个第一步是用什么策略和资源来推动(第二层:How-做任务的方法和资源)的什么具体行动(What-任务解析,具体说明是什么事)。
其实三层幕布思考模型启动的顺序应该是先有价值观、驱动力和认知,再想自己的资源和策略,最后事件是前两个幕布的结果呈现。
但我们在分析时某一件事时,通常都是先看到事件和规律这个客观的事物。再去分析事件背后的策略和资源。再愿意深入探索的才会想要找到调用这些资源的认知和价值观。
我还是按照通常的呈现顺序来回答自己制定的最容易开始的第一小步是什么?
1. What-具体的小步是什么事件?
自己喜欢看书,从今天开始,以后每看一本书,都要写一篇以上的读后感,回顾书本讲述的主题,中心思想,梳理自己在读书时的各种感受和领悟。通过读书读后感的方式,锻炼自己持续输出的写作能力。
2. How-做任务的方法策略和资源。
策略是自己想要走内容创作的道路,但是缺乏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能力,通过每读一本书就写至少一篇以上读后感,通过书籍的靶向作用,解决自己想写却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每天读书养成持续输出的习惯,积累写作的能量。
资源是自己所在的成都市有四川省图书馆,市民可以免费借阅,里面的藏书十分丰富,品类齐全,我每次去都感慨又上新书了,一辈子都看不完这么多书。在图书馆自己心里就想,自己喜欢看书,这是一个到老了都能坚持的爱好,这样我老了就不会像有些老年人那样不知道干啥,每天无聊得很。我可以看书呀,一直看,看不完看不尽,多好!
3. Why-价值观、驱动和认知。
1.价值观:我的价值观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写作我喜欢,好的文章就是美好的事。
2.驱动:写作写得好可以获得经济收入,自己在写作中也能获得成长机会,自己以前只是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投稿自家公司的公众号,没想到第一篇文章,第一次出手就是10万+,当时高兴坏了,但只是当兴趣,没有想通过写作来赚钱。但通过这个事情可以知道我写作还是有一定优势,写作可以发挥我的优势。
写作要想写得好就要深入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才能汲取养分。而我是喜欢生活新鲜多样的。
3. 认知:我在新媒体行业待过,知道新媒体行业其实很缺优质的内容,如果可以持续 输出优质内容,不管是做编辑还是主编或者自己做自己的自媒体。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收入。而且内容创作是属于选题自己选,资源自己找的高阶问题,可以锻炼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写作是以内容的输出为指标,不是上下班的固定时间打卡,自己控制得好,让自己的创作能力高于自己的欲望水平,可以追求到生活的平衡。
回答完毕!
-----------------------------------------------------------------------------------------------------
我在第一眼看到B14组-哪吒战神对-胡磊小伙伴的回答的时候,只能用两个字表达我内心的崇拜之情:惊艳!
相信有不少的小伙伴会跟我有同样的感觉。惊艳在哪里呢?最主要的是胡磊小伙伴非常善于运用我们课程当中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和模型。
这也是我作为助教在这里特别想提醒大家的地方,我们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模型都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当中来,不要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
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smart原则,star原则等等内容。或许有的小伙伴听说过,可是真正学会使用的人却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很少会有人会对学习到的内容进行刻意的输出式练习。
那怎么进行练习呢?这正是我想强调的,要重视输出!要重视输出!!要重视输出!!!
为什么要重视输出呢?请回看——【效益最大化——我还能获得什么?】
那大家可能会问,这种思考的方式我是怎么获得的呢?有没有方法或者书籍推荐呢?
我想,这可能跟我看过的书还有思维导图有很大的关系。
做思维导图是这种思考方式最好的体现。我之前也做过一些思维导图,比如读书笔记或者做的计划等等。大家可以试着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做做笔记,或者写一些自己的计划等等。
那书籍的话我比较推荐的三本书是:
《金字塔原理》
《学会提问》(英文版叫做《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批判性思维 》(英文版叫《Critical Thinking》)
这方面会有很多的书,我比较建议死啃其中的几本就好了。
然后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实践就可以了。
当然,这些书可能会跟大家平常读的休闲类书会不一样,会有很多的思考,比较花时间。但是,还是很值得去花这个时间的。
以上,是我想分享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