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故事

婴⼉的神经元是相互独⽴的、未连接的。在⼈⽣的头两年, 随着⼤脑细胞接收感觉信息,它们异常迅速地连接起来。

每⼀秒就有多达 200万个新连接(突触)在婴⼉的⼤脑⾥形成。两岁时,⼩孩⼦拥有超过 100万亿个突触,是成年⼈的两倍。

动物 ⼤脑按预设程序接线的⽅式通常被称为“硬接线”,⽽⼈类⼤脑的接线⽅式 则叫作“现场接线”。

连接的数量达到了⾼峰,远远超过⾃⾝所需。于是,新连接 数量不再⼤量增长,取⽽代之的是神经的“修剪”策略。随着孩⼦不断成 长,50%的突触都会被剪掉。

如果⼀个突触成功加⼊了某神经回路 中,它就得到强化;反之,如果它没有⽤,就会遭到弱化,最终被消除。

⼈类⼤脑的1/3专门⽤来承担视觉 任务。

既然视觉信息在⼤ 脑的⼀个区域处理,听觉信息在⼀个区域处理,触觉信息在另⼀个区域 处理,那么,⼤脑是怎样产⽣出单⼀统合的世界景象的呢?虽然这个问 题现在仍然没能解决。

视觉信息进⼊视觉⽪质,所以从丘脑到视觉 ⽪质有着数量庞⼤的连接。但令⼈惊讶的地⽅在于:在相反的⽅向上,也 就是从视觉⽪质到丘脑的⽅向上,连接数⽬是前者的10倍。
从视觉⽪质传输 到丘脑。丘脑将预期与眼睛中传来的画⾯相⽐较。如果画⾯与预期相符(“当我转过头,应该能看到⼀把椅⼦”),那么就不会有太多活动回到视 觉系统。丘脑只报告眼睛所见跟⼤脑内部模型的预测之间存在的区别。换 句话说,传送回视觉⽪质的是不符合预期的部分,也就是没预料到的部 分,为“误差”。

任⼀瞬间,我们所体验到的“看”,只在较⼩程度上取决于进⼊ 眼睛的光,更多是取决于脑⼦⾥已经有的东西。

你不是每⼀刻都在利⽤感官不断从头重建现实,⽽是⽤⼤脑已经构建 起来的模型跟感官信息相⽐较,对模型不断更新、精炼、纠正。

⼈的眼睛并不像摄像机,眼睛只是在外探索更 多的细节,然后送⼊内部模型。透过眼睛看跟透过相机镜头看是不⼀样 的,眼睛收集点滴数据,并输⼊头⾻之内的世界。

模型是⼀个仓促得出的近似模型——只要⼤脑知道去哪⾥获取额外的细 节,那么就可以根据需要增添更多的细节。

为什么⼤脑不提供完整的画⾯呢?因为⼤脑运转起来太消耗能 量了。⼈体消耗的能量中,20%都⽤来为⼤脑提供动⼒。所以⼤脑会努⼒ 按最节能的⽅式运作,这意味着只处理来⾃感官的最少量信息,满⾜为我 们在世界⾥导航的需求就⾏了。

大脑的故事_第1张图片

颜色

当电磁辐射接触到物体时,⼈的眼睛捕捉到了它的部分反射。我们可 以区分上百万种的波长组合,但这些波长组合仅仅在我们的⼤脑⾥才会变 成颜⾊。颜⾊是对波长的阐释,只存在于⼤脑内部。

“联觉”(synesthesia,也叫 “通感”)的感知体验。联觉指的是感知混合的情况,有时也指概念混合。 联觉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有些⼈或许能尝到字词的味道;有些⼈或许能 看到声⾳的颜⾊;有些⼈或许能听到视觉运动。总⼈⼜⾥约有3%的⼈具有 某种联觉。

我们练习新技能的时候,这些技能就变成了物理硬接线,沉到意识层 ⾯之下。有些⼈想把这叫作肌⾁记忆,但实际上,技能并不存储在肌⾁ ⾥,相反,叠杯套路编织在奥斯汀⼤脑密密⿇⿇的连接丛林⾥。

当你的期待和现实失调,该中脑多巴胺系统就会释放⼀种信号,以重 新评估价值。该信号告诉系统的其余部分,情况是⽐预期好还是糟,⽐预 期好时多巴胺会激增,⽐预期糟时多巴胺会减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模型,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