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起步看草根逆袭之路

曾国藩-晚清名臣,中国历史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半个曾国藩,个人认为能学习以为镜,曾国藩可以作为一个。

来自百度百科的介绍: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读完张文宏老师的《曾国藩传》后,把读书生涯简单总结一下,若有误勿怪!

1810年生 虚5岁启蒙教育、八岁读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九岁写八股文、十四岁报名开始科场生涯

1832年 22岁 同父亲43岁考试(已考了16次-童生)——道光十二年

  考秀才,分为县试、乡试、院试(省级考试)

第17次考试,单算因考试行走的路程,曾麟书走了一万九千里地,曾国藩走了5000里

这次曾麟书榜上有名(院试)!!老曾家五六百年出了一秀才(从宋朝到清朝道光年间)

这事证明只要有恒心,努力还是可以酬勤的。虽然曾麟书用秀才在43岁结束了科考生涯,但是这种信心给了老曾家更大的对曾国藩的期望。虽然这一年被曾国藩被悬牌批责(即反面典型) 发充佾生。

但是第二年

1833年 道光13年  考秀才 第八次去考试,考中!  这一年曾国藩23岁。

1834年 道光14年  24岁 第二年正好是乡试之年,得去长沙考试,这次是秀才晋级举人的考试,相当于在全省赛道上比拼,全省也就四五十人考出来,中举的概率是八十比一。

本来老曾家以为曾国藩考举人也需要考上几年,没想到“联捷” 考中全省举人第36名。

这次考中举人,应该是曾国藩通过分析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了考试技巧,再加上自己的基本功很扎实,所以也是比较顺利。

同年,十一月赶上考进士。考进士可就难了,难道什么程度呢!据说清朝进士考试每三年考一次,一次也就三四百人。全国读书的有几百万人。也就是说考中进士的概率大概是:0.000048%。百万分之零点四八,连万分之一的概率都没有。这已经不是实力的单纯问题了,应该说还有运气的成分。

所以老曾没考中,继续考。

第二年的春闱 1835年,26岁 没中

第三年的恩科 1836年,27岁 没中!

直到1838年,距离中举过去了三年了。这一年是会试。 进京赶考,背水一战,结果考中了! 这一年老曾已经是28岁了。

就是这样老曾考中进士的年龄也是比当时全国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小了整整十岁。

从考中进士后,老曾才正式改了名字,叫“国藩”的。 当时选中他的考官 叫座师,给他改了名字,原来的曾子城,太土了。

考完进士之后,就是考翰林了。看电视都知道什么什么翰林院,翰林院是个吊炸天的地方,如果考进去了,那就等于扶摇直上,将来孬好也至少得干个市委书记,不小心就是总理,正国级干部。

清朝,绝大部分督抚宰相首辅大臣很多都来自翰林院选拔。

除了努力之后,就是天命所在了。

这次曾国藩吉祥高照,道光皇帝看上他的作文,不!应该是论文。在朝考中得到一等第二名的名次,进翰林院没跑了,当时叫:庶吉士。

这在当时 别说县里,全省都是件大事,这是要惊动省委书记的,因为说不定哪天省里的大小官员就得靠人家罩着,因为位极人臣的资格人家也拿到了。

综上,曾国藩虽然天资愚钝,但是笨人有笨人的方式方法,一旦开了窍,就一发不可收拾。五岁学习、十四岁开始考试,一考就是十五年,用十五年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考试,在考试圈里摸爬滚打,可以说业务精湛,基本功扎实,再加上又是一个开了窍的考霸,不得不说拙有拙法。现在又有多少人连续七八年考高考,非要考进清华北大,不进清华不罢休的魄力要是真拿出来,自己应该不会遗憾。

因为知道自己笨,就会比别人更努力,更勤奋,更付出;

因为知道自己笨,遇到挫折不放弃,逆境中坚持不懈,早早培养了自己的“逆商”。

因为知道自己笨,就不会取巧,只会扎扎实实练好本领。

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做事,总有一天,你会感动到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曾国藩起步看草根逆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