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组】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纲要

文章目录

  •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纲要
    •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 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三章 系统总线
      • 总线
      • 总线控制
      • 总线传输周期
    • 第四章 存储系统
      • 层次结构
      • 分类
      • 技术指标
      • 刷新
      • 译码驱动
      • 地址范围
      • 存储器扩展
      • 海明码
      • 提高访存的措施
    • 第五章 输入输出系统
      • CPU和I/O连接方式
      • I/O编址方式
      • 主机和I/O的信息传送
      • 接口的作用
      • 程序中断
      • DMA——主存
    • 第七章 指令系统
      • 指令 = 操作码 + 地址码
      • 指令字长
      • 操作数类型
      • 数据存放的方式
      • 寻址方式
      • RISC
    • 第八章 CPU的结构
      • 概念:控制计算机进行取出指令和执行指令的部件
      • 组成
      • 设计方法
      • 指令周期
    • 可被CPU直接访问
    • 但是和CPU访问时不可冲突,DMA优先
    • 核心部件是ALU
    •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 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子主题 2
    • 第三章 系统总线
      • 总线
      • 总线控制
      • 总线传输周期
    • 第四章 存储系统
      • 层次结构
      • 分类
      • 技术指标
      • 刷新
      • 译码驱动
      • 地址范围
      • 存储器扩展
      • 海明码
      • 提高访存的措施
    • 第五章 输入输出系统
      • CPU和I/O连接方式
      • I/O编址方式
      • 主机和I/O的信息传送
      • 接口的作用
      • 程序中断
      • DMA——主存
    • 第七章 指令系统
      • 指令 = 操作码 + 地址码
      • 指令字长
      • 操作数类型
      • 数据存放的方式
      • 寻址方式
      • RISC
    • 第八章 CPU的结构
      • 概念:控制计算机进行取出指令和执行指令的部件
      • 组成
      • 设计方法
      • 指令周期
    • 可被CPU直接访问
    • 但是和CPU访问时不可冲突,DMA优先
    • 核心部件是ALU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纲要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机器字长

    • CPU一次能够处理的位数
  • 运算速度

    • 主频

      • 时钟周期的倒数
    • MIPS

      • 10的6次方
    • CPI

      • 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钟周期数
  • 存储容量

    • 主存容量

      • 存储单元个数 * 存储单元位数(存储字长)

        • 如:16KB × 16位
      • 用字节表示

        • 如:1MB

第三章 系统总线

总线

  • 连接各个部件的公共传输介质

  • 优点:

    • 减少电线的使用
  • 结构

    • 系统总线

      • 地址总线

        • 单向、由CPU发出
      • 数据总线

        • 双向、CPU可发、外设可发
      • 控制总线

  • 单总线

    • 系统总线
  • 双总线

    • I/O总线

      • 外设
    • 主存总线

      • 主存——CPU
  • 三总线

    • I/O总线

    • 主存总线

    • DMA

      • 可直接用DMA总线进行高速外设与主存的访问
  • 三总线2

    • CPU——Cache结构
  • 特性

    • 机械特性(尺寸)

    • 电气特性

      • 信号电平传输范围和方向)
    • 功能特性

      • 导线是用来传地址、数据、还是控制信号
    • 时间特性

      • 信号传输有先后次序
  • 性能指标

    • 总线宽度

      • 总线1s传输数据的位数
    • 标准传输率

      • 1s内传输数据的位数
    • 时钟

      • 同步

        • 有统一时钟控制
      • 异步

        • 无统一时钟控制,增加握手信号,不互锁是最快的
      • 分离

        • 无主从设备之分,都可占用总线;
          采用同步方式
      • 半同步

        • 增加等待信号,本质还是同步控制
    • 复用

      • 数据线和地址线复用
    • 信号线数

      • 数据线、控制线、地址线的总位数

总线控制

  • 集中式

    • 链式查询

      • 对电路故障最敏感;
        从前到后进行查询,轮到谁就谁使用总线;
        不能控制先后次序
    • 计数器定时查询

      • 可以控制先后次序(通过修改计数器的数值);
        “饥饿”
    • 独立请求

      • 最快、最复杂

总线传输周期

  • 申请

    • 主模块申请占用总线
  • 寻址

    • 从模块寻找地址
  • 传输

    • 主从交互数据
  • 结束

    • 主模块释放总线

第四章 存储系统

层次结构

  • CPU<->Cache<->主存<->辅存

分类

  • 主存

    • DRAM
  • 缓存(Cache)

    • SRAM

    • 避免CPU“空等”;
      避免CPU与其他设备访存冲突;
      局部性原理决定了Cache的容量不需要很大也够CPU进行数据读取

      • 局部性原理:
        时间上,短时间内可能访问同一块内存
        空间上,相邻时间内访存的数据在内存空间中相近
    • Cache的读工作原理

      • 命中率:命中次数 / 命中Cache和访存的次数
      • 如果不命中,那么CPU会进行访存,并且将本块内容一并保存在Cache中,以供下次访问
    • Cache的写工作原理

      • 回写法

        • 当Cache写满时才会将Cache中内容一次性全部写入主存
      • 写直达法

        • 每次往Cache写时,也写往主存;
          这样会使得刚写完的数据便于访问
    • 替换策略

      • 直接映射(对号入座)

        • 地址有三段:
          主存字块标记,Cache字块地址,字块内地址
        • 缺点:
          不够灵活,Cache中后面的块即使是空的,其他的主存块也不能占用
      • 全相联映射(空位随意放)

        • 地址有两段:
          主存字块标记,字块内地址
        • 缺点:
          灵活,但是成本高
      • 组相联映射(分组后,组内随意放)

        • 地址有三段:
          主存字块标记,组地址,字块内地址
    • 影响命中率的因素

      • Cache的容量
      • Cache块的大小适中,过大会有无效信息
      • 选用更好的替换算法
      • 采用多级Cache

技术指标

  • 存储容量

    • 存储单元个数 × 存储字长
  • 带宽

    • 1s能传输的位数
  • 速度

    • 存取时间

      • 一次读写的时间
    • 存储周期

      • 从发地址信号开始算起,到下一次存取要发信号结束,时间大于存取时间

刷新

  • 刷新优先级高于读写(不刷新的话读写也是没有意义的)
  • 刷新仅使用行地址

译码驱动

  • 线选法

    • 一根地址线对应一行
  • 重合法

    • 一个矩阵,行列都有地址线

地址范围

  • 按字寻址

    • 根据和字节的倍数关系进行计算
  • 按字节寻址

    • 一根地址线代表一个字节

存储器扩展

  • 位扩展

    • 连数据线的时候需要几个芯片合起来把数据线连满
  • 字扩展

    • 连数据线的时候每个芯片都是连满的,根据片选信号进行区分

海明码

  • 能1位纠错
  • 第几位就隔几位、连续几位进行操作

提高访存的措施

  • 使用高性能芯片

  • 采用Cache——主存的层次结构

  • 采用多体并行

    • 高位交叉

      • 地址的高位表示的是体号
    • 低位交叉

      • ①地址的低位表示的是体号;
        ②低位表示体号的好处是:
        地址是从小到大增长的,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存取周期的前提下,增加存储字长(有几个体就增加到原来的几倍)
  • 采用单体多字(增加存储字长)

  • 减少存取周期

第五章 输入输出系统

CPU和I/O连接方式

  • 分散连接

    • 程序查询方式
  • 总线连接

    • 中断
    • DMA
  • 通道

  • I/O处理机

I/O编址方式

  • 统一编址

    • I/O与主存的地址相同
    • 用存数、取数指令能够完成对于I/O的操作
    • 优点:
      占用主存地址的资源;
      指令及信号统一
  • 不统一编址

    • I/O指令

      • 操作码
      • 地址码
      • 设备码
    • 优点:
      不占用主存地址资源

主机和I/O的信息传送

  • 程序查询

    • 外设准备数据时,CPU的 “踏步”
  • 中断

    • 宏观并行,微观串行:
      ①在数据准备阶段,CPU在处理数据,外设在准备数据,是并行的;
      ②在数据传输阶段,外设发送中断请求,此时CPU停止工作进行数据接收,为串行
    • 解决的CPU的 “踏步”
    • 指令执行周期结束可发生中断
  • DMA

    • 解决高速外设与CPU处理数据速度不对等
    • 周期窃取
    • 实现了真正的并行
    • 每个存取周期结束均可发生

接口的作用

  • 选址
  • 反映设备工作状态
  • 传送命令
  • 传送数据

程序中断

  • 指CPU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转而执行其他更为紧急的任务,执行完中断程序后返回

  • 关中断

    • 保护现场不受中断干扰
  • 保护现场

    • 保护寄存器与程序断点;
      保存断点可以压入堆栈,也可以存入主存特定的单元
  • 中断服务程序寻址

  • 开中断

  • 执行中断程序

  • 关中断

  • 恢复现场

  • 开中断

  • 中断返回

    • 使得程序能够在中断服务执行完毕后返回原程序
  • 禁止中断

    • CPU不让外设中断
  • 中断屏蔽

    • 外设不能发送中断信号
  • 中断向量

    • 中断服务的入口地址
  • 向量地址

    • 中断服务的入口地址的地址
  • CPU响应中断的条件

    • 有中断请求
    • 开中断 + 中断允许
    • 一条指令执行完毕无更紧急的任务

DMA——主存

  • 访问方式

    • CPU停止访存
    • 周期窃取
    • DMA与CPU交替使用总线
  • 过程

    • 预处理

      • CPU参与进行寄存器初始化
    • 数据传输

    • 后处理

      • 发送中断请求,需要CPU参与进行数据校对

第七章 指令系统

指令 = 操作码 + 地址码

指令字长

  • 定长

    • PC每次加一个指令字长
  • 变长

    • PC加的值根据指令是几个字节而定;
      实现复杂

操作数类型

  • 地址

    • 操作时只给出地址,然后根据这个地址值去存储器中找到相应的操作数;
      占了绝大多数类型的操作数类型
    • 是无符号整数
  • 数字

    • 定点数、浮点数、十进制数
  • 字符

    • ASCII
  • 逻辑数

数据存放的方式

  • 边界对准

    • 机器一次取数能够取出一个完整的数据;
      存在内存碎片
  • 边界不对准

    • 机器可能需要取多次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数据

寻址方式

  • 指令寻址

    • 顺序寻址

      • 每次PC+1个指令字长得到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 跳跃寻址

      • PC + 地址的绝对量(相对量);
        下条指令的地址仍是从PC中得到
  • 数据寻址

RISC

  • 指令较短
  • 指令字长相等
  • 全部采用指令流水
  • 只有存数/取数指令
  • 采用优化的编译程序

第八章 CPU的结构

概念:控制计算机进行取出指令和执行指令的部件

组成

  • 控制器

    • 取指令

    • 分析指令

      • 从指令的操作码中产生对应的控制信号
    • 执行指令

      • 发出操作命令
    • 处理特殊请求

    • 控制操作的先后顺序

    • MAR

    • MDR

    • 指令译码器

    • 时序系统

    • 微操作信号发生器

    • PC

    • IR

    • CU

  • 运算器

    • 实现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设计方法

  • 组合逻辑设计
  • 微程序设计

指令周期

  • 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

  • 取指

    • 数据流

      PC->MAR
      1->R
      M(MAR)->MDR
      MDR->IR
      PC->pc+1

  • 间址

    • 数据流

      任务:根据形式地址取得有效地址
      Ad(IR)->MAR(将形式地址传给MAR)
      1->R(CU发出读命令)
      M(MAR)->MDR(根据形式地址将存储器中的有效地址传给MDR)

  • 执行

  • 中断

    • 数据流

      任务:处理中断
      SP->SP-1(栈顶指针-1,弹出程序断点,也就是PC的内容)
      SP->MAR(保存断点)
      1->W(CU发出写命令)
      PC->MDR->M(程序断点,在PC中,经MDR存入主存)
      CU->PC(程序断点入口地址存入主存)

    • 数据流

      任务:处理中断
      SP->SP-1(栈顶指针-1,弹出程序断点,也就是PC的内容)
      SP->MAR(保存断点)
      1->W(CU发出写命令)
      PC->MDR->M(程序断点,在PC中,经MDR存入主存)
      CU->PC(程序断点入口地址存入主存)

    • 数据流

      任务:处理中断
      SP->SP-1(栈顶指针-1,弹出程序断点,也就是PC的内容)
      SP->MAR(保存断点)
      1->W(CU发出写命令)
      PC->MDR->M(程序断点,在PC中,经MDR存入主存)
      CU->PC(程序断点入口地址存入主存)

    • 数据流

      任务:处理中断
      SP->SP-1(栈顶指针-1,弹出程序断点,也就是PC的内容)
      SP->MAR(保存断点)
      1->W(CU发出写命令)
      PC->MDR->M(程序断点,在PC中,经MDR存入主存)
      CU->PC(程序断点入口地址存入主存)

可被CPU直接访问

但是和CPU访问时不可冲突,DMA优先

核心部件是ALU

也只有它能进行运算,其他都是存数

XMind: ZEN - Trial Version# 计算机组成原理复习纲要

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论

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机器字长

    • CPU一次能够处理的位数
  • 运算速度

    • 主频

      • 时钟周期的倒数
    • MIPS

      • 10的6次方
    • CPI

      • 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钟周期数
  • 存储容量

    • 主存容量

      • 存储单元个数 * 存储单元位数(存储字长)

        • 如:16KB × 16位
      • 用字节表示

        • 如:1MB

子主题 2

第三章 系统总线

总线

  • 连接各个部件的公共传输介质

  • 优点:

    • 减少电线的使用
  • 结构

    • 系统总线

      • 地址总线

        • 单向、由CPU发出
      • 数据总线

        • 双向、CPU可发、外设可发
      • 控制总线

  • 单总线

    • 系统总线
  • 双总线

    • I/O总线

      • 外设
    • 主存总线

      • 主存——CPU
  • 三总线

    • I/O总线

    • 主存总线

    • DMA

      • 可直接用DMA总线进行高速外设与主存的访问
  • 三总线2

    • CPU——Cache结构
  • 特性

    • 机械特性(尺寸)

    • 电气特性

      • 信号电平传输范围和方向)
    • 功能特性

      • 导线是用来传地址、数据、还是控制信号
    • 时间特性

      • 信号传输有先后次序
  • 性能指标

    • 总线宽度

      • 总线1s传输数据的位数
    • 标准传输率

      • 1s内传输数据的位数
    • 时钟

      • 同步

        • 有统一时钟控制
      • 异步

        • 无统一时钟控制,增加握手信号,不互锁是最快的
      • 分离

        • 无主从设备之分,都可占用总线;
          采用同步方式
      • 半同步

        • 增加等待信号,本质还是同步控制
    • 复用

      • 数据线和地址线复用
    • 信号线数

      • 数据线、控制线、地址线的总位数

总线控制

  • 集中式

    • 链式查询

      • 对电路故障最敏感;
        从前到后进行查询,轮到谁就谁使用总线;
        不能控制先后次序
    • 计数器定时查询

      • 可以控制先后次序(通过修改计数器的数值);
        “饥饿”
    • 独立请求

      • 最快、最复杂

总线传输周期

  • 申请

    • 主模块申请占用总线
  • 寻址

    • 从模块寻找地址
  • 传输

    • 主从交互数据
  • 结束

    • 主模块释放总线

第四章 存储系统

层次结构

  • CPU<->Cache<->主存<->辅存

分类

  • 主存

    • DRAM
  • 缓存(Cache)

    • SRAM

    • 避免CPU“空等”;
      避免CPU与其他设备访存冲突;
      局部性原理决定了Cache的容量不需要很大也够CPU进行数据读取

      • 局部性原理:
        时间上,短时间内可能访问同一块内存
        空间上,相邻时间内访存的数据在内存空间中相近
    • Cache的读工作原理

      • 命中率:命中次数 / 命中Cache和访存的次数
      • 如果不命中,那么CPU会进行访存,并且将本块内容一并保存在Cache中,以供下次访问
    • Cache的写工作原理

      • 回写法

        • 当Cache写满时才会将Cache中内容一次性全部写入主存
      • 写直达法

        • 每次往Cache写时,也写往主存;
          这样会使得刚写完的数据便于访问
    • 替换策略

      • 直接映射(对号入座)

        • 地址有三段:
          主存字块标记,Cache字块地址,字块内地址
        • 缺点:
          不够灵活,Cache中后面的块即使是空的,其他的主存块也不能占用
      • 全相联映射(空位随意放)

        • 地址有两段:
          主存字块标记,字块内地址
        • 缺点:
          灵活,但是成本高
      • 组相联映射(分组后,组内随意放)

        • 地址有三段:
          主存字块标记,组地址,字块内地址
    • 影响命中率的因素

      • Cache的容量
      • Cache块的大小适中,过大会有无效信息
      • 选用更好的替换算法
      • 采用多级Cache

技术指标

  • 存储容量

    • 存储单元个数 × 存储字长
  • 带宽

    • 1s能传输的位数
  • 速度

    • 存取时间

      • 一次读写的时间
    • 存储周期

      • 从发地址信号开始算起,到下一次存取要发信号结束,时间大于存取时间

刷新

  • 刷新优先级高于读写(不刷新的话读写也是没有意义的)
  • 刷新仅使用行地址

译码驱动

  • 线选法

    • 一根地址线对应一行
  • 重合法

    • 一个矩阵,行列都有地址线

地址范围

  • 按字寻址

    • 根据和字节的倍数关系进行计算
  • 按字节寻址

    • 一根地址线代表一个字节

存储器扩展

  • 位扩展

    • 连数据线的时候需要几个芯片合起来把数据线连满
  • 字扩展

    • 连数据线的时候每个芯片都是连满的,根据片选信号进行区分

海明码

  • 能1位纠错
  • 第几位就隔几位、连续几位进行操作

提高访存的措施

  • 使用高性能芯片

  • 采用Cache——主存的层次结构

  • 采用多体并行

    • 高位交叉

      • 地址的高位表示的是体号
    • 低位交叉

      • ①地址的低位表示的是体号;
        ②低位表示体号的好处是:
        地址是从小到大增长的,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存取周期的前提下,增加存储字长(有几个体就增加到原来的几倍)
  • 采用单体多字(增加存储字长)

  • 减少存取周期

第五章 输入输出系统

CPU和I/O连接方式

  • 分散连接

    • 程序查询方式
  • 总线连接

    • 中断
    • DMA
  • 通道

  • I/O处理机

I/O编址方式

  • 统一编址

    • I/O与主存的地址相同
    • 用存数、取数指令能够完成对于I/O的操作
    • 优点:
      占用主存地址的资源;
      指令及信号统一
  • 不统一编址

    • I/O指令

      • 操作码
      • 地址码
      • 设备码
    • 优点:
      不占用主存地址资源

主机和I/O的信息传送

  • 程序查询

    • 外设准备数据时,CPU的 “踏步”
  • 中断

    • 宏观并行,微观串行:
      ①在数据准备阶段,CPU在处理数据,外设在准备数据,是并行的;
      ②在数据传输阶段,外设发送中断请求,此时CPU停止工作进行数据接收,为串行
    • 解决的CPU的 “踏步”
    • 指令执行周期结束可发生中断
  • DMA

    • 解决高速外设与CPU处理数据速度不对等
    • 周期窃取
    • 实现了真正的并行
    • 每个存取周期结束均可发生

接口的作用

  • 选址
  • 反映设备工作状态
  • 传送命令
  • 传送数据

程序中断

  • 指CPU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转而执行其他更为紧急的任务,执行完中断程序后返回

  • 关中断

    • 保护现场不受中断干扰
  • 保护现场

    • 保护寄存器与程序断点;
      保存断点可以压入堆栈,也可以存入主存特定的单元
  • 中断服务程序寻址

  • 开中断

  • 执行中断程序

  • 关中断

  • 恢复现场

  • 开中断

  • 中断返回

    • 使得程序能够在中断服务执行完毕后返回原程序
  • 禁止中断

    • CPU不让外设中断
  • 中断屏蔽

    • 外设不能发送中断信号
  • 中断向量

    • 中断服务的入口地址
  • 向量地址

    • 中断服务的入口地址的地址
  • CPU响应中断的条件

    • 有中断请求
    • 开中断 + 中断允许
    • 一条指令执行完毕无更紧急的任务

DMA——主存

  • 访问方式

    • CPU停止访存
    • 周期窃取
    • DMA与CPU交替使用总线
  • 过程

    • 预处理

      • CPU参与进行寄存器初始化
    • 数据传输

    • 后处理

      • 发送中断请求,需要CPU参与进行数据校对

第七章 指令系统

指令 = 操作码 + 地址码

指令字长

  • 定长

    • PC每次加一个指令字长
  • 变长

    • PC加的值根据指令是几个字节而定;
      实现复杂

操作数类型

  • 地址

    • 操作时只给出地址,然后根据这个地址值去存储器中找到相应的操作数;
      占了绝大多数类型的操作数类型
    • 是无符号整数
  • 数字

    • 定点数、浮点数、十进制数
  • 字符

    • ASCII
  • 逻辑数

数据存放的方式

  • 边界对准

    • 机器一次取数能够取出一个完整的数据;
      存在内存碎片
  • 边界不对准

    • 机器可能需要取多次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数据

寻址方式

  • 指令寻址

    • 顺序寻址

      • 每次PC+1个指令字长得到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 跳跃寻址

      • PC + 地址的绝对量(相对量);
        下条指令的地址仍是从PC中得到
  • 数据寻址

RISC

  • 指令较短
  • 指令字长相等
  • 全部采用指令流水
  • 只有存数/取数指令
  • 采用优化的编译程序

第八章 CPU的结构

概念:控制计算机进行取出指令和执行指令的部件

组成

  • 控制器

    • 取指令

    • 分析指令

      • 从指令的操作码中产生对应的控制信号
    • 执行指令

      • 发出操作命令
    • 处理特殊请求

    • 控制操作的先后顺序

    • MAR

    • MDR

    • 指令译码器

    • 时序系统

    • 微操作信号发生器

    • PC

    • IR

    • CU

  • 运算器

    • 实现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设计方法

  • 组合逻辑设计
  • 微程序设计

指令周期

  • 取出并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

  • 取指

    • 数据流

      PC->MAR
      1->R
      M(MAR)->MDR
      MDR->IR
      PC->pc+1

  • 间址

    • 数据流

      任务:根据形式地址取得有效地址
      Ad(IR)->MAR(将形式地址传给MAR)
      1->R(CU发出读命令)
      M(MAR)->MDR(根据形式地址将存储器中的有效地址传给MDR)

  • 执行

  • 中断

    • 数据流

      任务:处理中断
      SP->SP-1(栈顶指针-1,弹出程序断点,也就是PC的内容)
      SP->MAR(保存断点)
      1->W(CU发出写命令)
      PC->MDR->M(程序断点,在PC中,经MDR存入主存)
      CU->PC(程序断点入口地址存入主存)

    • 数据流

      任务:处理中断
      SP->SP-1(栈顶指针-1,弹出程序断点,也就是PC的内容)
      SP->MAR(保存断点)
      1->W(CU发出写命令)
      PC->MDR->M(程序断点,在PC中,经MDR存入主存)
      CU->PC(程序断点入口地址存入主存)

    • 数据流

      任务:处理中断
      SP->SP-1(栈顶指针-1,弹出程序断点,也就是PC的内容)
      SP->MAR(保存断点)
      1->W(CU发出写命令)
      PC->MDR->M(程序断点,在PC中,经MDR存入主存)
      CU->PC(程序断点入口地址存入主存)

    • 数据流

      任务:处理中断
      SP->SP-1(栈顶指针-1,弹出程序断点,也就是PC的内容)
      SP->MAR(保存断点)
      1->W(CU发出写命令)
      PC->MDR->M(程序断点,在PC中,经MDR存入主存)
      CU->PC(程序断点入口地址存入主存)

可被CPU直接访问

但是和CPU访问时不可冲突,DMA优先

核心部件是ALU

也只有它能进行运算,其他都是存数

XMind: ZEN - Trial Version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嵌入式硬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