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一生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度过。所以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仅能跟我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同时还能让生活品质提升不少。通过研究表明,一个活到72岁人的一生,时间是这样分配的,睡觉21年,工作14年,个人卫生7年,吃饭6年,旅游6年,排队5年,学习4年等等,一生有这么长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那家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

  家是什么

  家是温暖的壳

  家是能铺开心事的地方

  家是没有桃花的桃源

  家是一言难尽的一个字

  家是受伤时的“创可贴”

  家是父母投资、儿女欠债的地方

  家是握在手里盈盈一脉的馨香

  家是每一砖每一石都是用爱砌出来的城堡

  家是以爱为圆心、一家人手牵手为半径走过的一个圆

  家是整个世界在下雪、走进其中却是春天的地方……

  家庭不单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 —— 里耶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

  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这个年龄对家有着更加不同的见解: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谁与我远远漫步云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以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