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欲修中文,先通英文!
小武思索道:“如此说来,莫非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确实有些共通之处?想来大力发展翻译工作会有助于我们的文化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是不限于哪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反正最新文化本来就是海纳百川、不断创新、互相影响的。”
八角微笑着点了点头,道:“正是。其实加强学习外语,多做翻译工作,并不妨碍你吸收中国文化,恰恰相反,它可能反而会提高你的中文水平!”
小武大奇道:“啊?不会吧?学外语很花时间的,还会导致我们使用中文的机会减少。而且,两种不同语言一般语法不同,很多词汇也无法对应,导致翻译往往只得其表,不得其神。”
不等八角提出反对意见,小武又道:“打个比方说,上次我有个同学要开餐馆,那个地段的外国客人比较多,需要吸引他们。知道我的英文还马马虎虎,于是他便请我帮忙,替他翻译下菜单。”
八角听得饶有兴趣,问道:“那你翻译的怎么样?”
小武挠头道:“我一查菜谱和字典,好家伙,我大中华的饮食文化实在太丰富了!光光是动词,就有‘蒸、煮、煎、熬、滚、汆、涮、煲、烫、炙、卤、酱、风、腊、熏、糟、醉、酿……’等等。”
“还有那一系列火字偏旁的汉字:‘炒、炝、炊、烧、爆、炸、灼、焗、焖、炆、烩、熘、焯、煨、烘、炖、煸、烤、㸆’等等。简直是一个字……‘靠’!或者是‘㸆’也好!反正我是翻不出来,只好‘Cook’过来,‘Cook’过去。”
八角听得哈哈大笑,半响才抹着眼泪道:“某方面的近义词极多,正表明这种文化在这一领域极其发达。除了中文,其它很多语言也有自己特长的地方。”
“举个差不多的例子,北美的印第安人语言、虽然总体上感觉相当简单,但是其中关于描述走路姿势的词汇就有十几个---这就表明了印第安人在行动方面的感知非常丰富。比如说,若在羊肠小道上走路,每个脚印都踩在另一只脚印的正前方,双脚走路但脚印却只有一条线,这也是有一个专门的词语来描述的。”
小武点头道:“这种文化差异我也理解。可见,翻译是很难得其神韵的。”
八角眯起眼睛,侧头道:“那你对中外文翻译的原则懂得多少?”
小武挺起胸,道:“虽然没翻译过长篇文章,但我至少知道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就是说,翻译要忠于原著不走样、力求通畅不拘泥、文采风雅不俚俗。”
八角嘿嘿一乐,点头道:“还行,听起来不错呢。” 又有点神秘地说:“那我再给你介绍一个比较特别的中国翻译家吧,他的翻译会让你有更深的体会。这是一个军人,而且是十大元帅之一,听了他的名字你一定会很吃惊。”
小武果然好奇道:“是哪个翻译家?还是元帅?”
八角不再卖关子,直接道:“刘伯承。”
小武大为惊讶:“刘伯承元帅,他还会做翻译?”
八角点头道:“就在八年抗战时期,大多数时间刘伯承都在苏联深造。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时,从俄语到汉语之间、他做了不少军事术语的翻译。”
小武疑惑道:“军事术语?那能体现出多少翻译水平?”
八角侃侃而言:“有些术语以前从没有别人翻译过,但也有不少术语曾有人翻译过,他也给重新翻译了一遍。不过,水平怎么样---你自己看。”
说罢,只见八角大袖一挥,一张白纸便慢悠悠地飘向小武面前。小武连忙抓住,定睛一瞧,原来是一张翻译对照表(俄文部分省略):
图表 3刘伯承新译军事术语对照表(部分)
半晌以后,小武抬头道:“左边的一列名称,感觉不是太生硬了,就是太旧了!这右边的一列都是刘伯承翻译出来的?确实让人感觉不一样,水平很不赖呀!”
八角笑道:“没错。这些翻译都很有生命力,所以一直沿用至今。真正优秀的翻译,是带有引导性的。比如像刘伯承对军事岗位的翻译,一律以‘员’字结尾---这些词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对于国军之中的官大一级压死人、动辄打骂来说,这种平等非常让底层的军人向往和期待。”
小武翘起大拇指,赞道:“明白了,既很贴切又有生命力,而且还体现了人权平等的内涵。真是非常杰出的翻译佳作啊!不愧是刘司令员!”
八角呵呵一笑,道:“正因为这‘司令员’的称呼也是刘伯承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一生都坚持别人叫他做---刘司令员,而不肯像别的元帅那样叫老总!”
小武笑着连连点头,道:“怪不得呢?我说怎么有朱老总、贺老总、陈老总,但却从没听说过刘老总呢!这样的翻译,不但体现了文化,而且还贯彻着社会实践呢!真是知行合一!”
八角捋须道:“好的翻译,是一定会有强大生命力的,它自然能够传承下去。反之,就算使用强制手段,用处也并不是很大。”
“比如说,‘Internet’一词,今天无人不知---也曾经发布过官方翻译,称之为‘因特网’。然而呢?今天大家都愿意使用的的译法,却是---‘互联网’。”
小武连连点头,大笑道:“这就怪了,‘因特网’一词,莫非是个无证翻译员给翻的?而且居然有官方背书?下次得找个有证的来,不然终究没什么卵用!“
八角哈哈大笑,胡子翘起来道:“翻译的证可难拿了,我也不知道刘司令员是有证还是没证。不过若你想成为翻译员的话,也可以去考考看看,争取以后持证上岗。不过,问题的核心不在这里。”低头呷了口茶,随后又捋须道:“有些翻译出现些问题,是无意的,修正下就好。但也有些翻译,问题可能比较深,表面上也不容易发现,而使用久了,修正起来也是极难。”
小武有些不明白了,疑惑道:“那是些什么情况?”
八角似乎有点出神道:“这是因为,翻译工作本身一定会具有文化导向的作用。译者希望你接受什么样的导向、和受众愿意接受什么样的导向,这两者之间会演变成一种博弈。这跟孔子写书之时的所谓‘微言大义’是一回事情。”
小武恍然大悟,道:“这是一种‘解释权’,对吧?我明白了,只有通晓两种语言,然后才能不随便被别人的翻译所误导,才能明确自己应有的文化导向!”
八角点了点头,道:“尤其是在中国,历代的翻译不同之处真是太多了,各有其隐藏很深的目的。很多时候,你连中文都学习不好,究其原因,是你没学好外文,或者即使学了,也没弄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
小武脱口言道:“看来要学好深层次的中文的话,是绝不能撇开外语的,不然肯定学不通透。而且,基于当今世界绝大部分语言都跟英语有互相翻译、互相影响的现实情况,要想学好中文,也一定要学好英文。”
八角笑了笑,道:“不错。欲修中文,先通英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小武忽然又道:“刚才我听你好像还说了一句话:即使学习了两种语言,但是没弄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还是不行的?”
八角微笑着点了点头,道:“学习两种以上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印证。如你不懂如何印证,又怎能发掘出其中暗含的文化导向?”
“再给你看一些历史名词的翻译演变,你就明白了。”说罢,八角大袖一挥,一页写着密密麻麻的字的白色纸张,便从空中飘飘摇摇而下。
小武连忙上前半步,双手接过,仔细一瞧,正是一张亚欧地区的民族、地名等翻译的对照表和简要说明。
图表 4亚欧地区与民族(部分)汉语翻译的正名
小武仔细看了半晌,倒抽了一口凉气,道:“这张图表的信息量好大呀!”
八角嘿嘿一笑,道:“比如说? ”
小武头也不抬,道:“雅利安人和伊朗人,难道是一回事情?”
八角咧嘴笑道:“也许是同一种人,或者后者本是另一种人,但是自愿继承前者---而英文里反正都是Iran。而且,由于入主印度的雅利安人是印度人的祖先之一,那么印度人跟今天的伊朗人很可能是亲戚。”
小武又道:“还有,突厥人和土耳其人?也是一回事情?”
八角捋须微笑道:“当然,英文中的译法Turkey,千年以来就从没有变过!在欧洲其它语言中也是一样。当年西突厥灭于唐朝之后,很多部族的突厥人都西迁了。其中有一支叫做奥斯曼突厥,他们后来征服了东罗马,从此定居在欧亚之交、小亚细亚半岛那里---即土耳其。”
“土耳其人从来也没有否认过自己是突厥人---要是知道中国人给他们改了名字,也一定会很奇怪吧?莫非是中国不想承认他们是从中国迁去西亚的?”
小武没有答话,突然又很震惊的抬起头道:“‘西伯利亚’?原来可以翻译成‘鲜卑利亚’?!它名字里面的这个‘西’字难道不是西面的意思?”
八角呵呵笑道:“当然不是。难道你曾经听说过‘东伯利亚’?那是没有的事!西伯利亚只是音译,从古代中文翻译到俄文或英文,在此基础上近代再翻译回中文。而它本来就应该是---‘鲜卑利亚’!”
“‘利亚’和‘斯坦’的意思完全一样,只是属于不同语言中的用法,指的都是属于某种人的土地。而‘鲜卑利亚’这个地名的本意就是指‘鲜卑人的土地’,那么正确的翻译就理所当然是‘鲜卑利亚’!显然,这个地名过往的翻译十分不好,故意疏远了中国同这片土地的关系。”
小武依然很吃惊,摇摇头道:“西伯利亚的意思是‘鲜卑人的土地’,真没有想到啊!”
“华夏历史中的两次史诗级的大合并,第一次是炎帝和黄帝两大部族的合并,第二次便是鲜卑人同汉人的合并。可见汉人对鲜卑的土地当然也有继承权!何况,元朝的土地本来就包括鲜卑利亚那里……”小武喃喃地自言自语道。
八角捋须又道:“如果不方便使用‘鲜卑利亚’之名,那么译做‘锡伯利亚’这个名字也可接受。一者,发音并没有改变,但去掉了最容易令人误会的‘西’字;二者,虽然鲜卑人绝大多数已经融入了汉族,但如今中国56个民族中也还有锡伯族---人数虽然不多,但确实是历史上鲜卑民族的后裔传承之一。所以,这样翻译也还妥当。”
小武忽然笑道:“我好像记得有个女影星,叫佟丽娅的,是锡伯族人哪!”
八角呵呵笑道:“别打岔!锡伯和鲜卑,本身发音就几乎没有区别,之所以是两个名字,也还是翻译的问题!不想改名的,却发现汉字书里把部族的名字给改了,于是只得接受---这会导致大家把源流出处给搞错的。”
小武叹道:“翻译果然是有很大学问的!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可见‘正名’是考据最关键的一步。而正确和恰当的翻译,才是‘正名’的保证!”
八角笑道:“所以要记住,以后再不能瞎翻译了!如发现了错误,要及时改回到正确的上来!”
小武眼睛仍然没有离开图表,忽然又诧异的说:“契丹可以翻译成China?China不是中国的意思吗?”
八角抿嘴一笑道:“在宋朝的时候,西方各族的东来中国交通贸易之陆路、整个都被契丹之地所笼罩了---他们无法直接接触到宋朝,所以把契丹(或辽国)就当做是中国了。”
小武有点犹豫,道:“可是,China还有瓷器的意思呢。”
八角呵呵笑道:“就是因为宋国的瓷器全部都要经过北方的契丹,才能转运到欧洲去,所以西方人按照习惯,就把瓷器叫做契丹(China)了。反正他们所看到的是,所有的瓷器都是从契丹而来,所以并不知道瓷器原产于宋国。”
“在欧亚的很多记载中,你会发现,早先西方史家并不认为宋朝是中国正统的一个朝代,而仅仅是中国辖下的一个叫‘桃花石’的地方。”
小武点了点头,道:“我好像听说过‘桃花石’这样的叫法,似乎是阿拉伯人对宋朝的称呼。”
“突然想起来,我们中国人也会用产地或主要转运地来命名舶来商品的---所以这样解释‘契丹’就是‘瓷器’、倒也说得通。”
八角又补充道:“西方史家在描述蒙古西征的原因时,曾这样总结:‘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无法击败或者遏制蒙古?而结论是---因为中国当时分裂成了三个小国(辽、宋、夏;或者金、宋、夏)’。---所以中国的力量薄弱了。”
“由此可见,西方人并没有觉得辽、宋、夏,或金、宋、夏之间有什么分别,反正都是中国就对了。如果硬要分辨其中谁是中国正统的话,可能西方人更倾向于认为、契丹(辽)才是正统王朝。由这点看,中国人自己认为宋朝才是正统的观点,并不一定为外人所接受。”
小武同意了,道:“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可能停留在汉唐时期的广阔领土上,所以认为宋朝时期的中国肯定是分裂了。而他们认为三国之中、契丹才是中国正统,也是丝毫不奇怪的---因为他们当时只能够接触到契丹嘛,‘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