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为什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不要走得太近?

不知道别的动物是怎么一回事儿,就人来说,所有的行为都应该从思维方面来衡量吧。

抛却原先的需要协同工作。人本身是爱从人群中寻找另一个自己呢。不一样的人,肯定会不和他接近。相雷同的人呢?又会在熟悉之后有所排斥。

所以,潜意识里,人总在寻找那个严重雷同的自己。每每有妄想,往往归失望。所以,好多人并不是最初就懂得孤独的美,而是最终失望了交友和寻觅。最终玩起了单独的游戏。

“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说君子之间实在应该淡薄为好,另一说呢,就是劝导你千万不要对交友有什么非分之想。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人总在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想着交友利益的对等交换,或者,是企图对方能够超出自己所付出。或者,认为对方对自己是举手之劳,却对对方的无动于衷充满愤懑。

所以,朋友再好,当然不可能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于是乎,害怕了交往,以水相交吧,水毕竟是很重要又很容易得到的。

很早的东西有待于详解,更有待于正解。比如“梁上君子”,比如“防君子不防小人”,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很多俗语、古语里面,同一个“君子”实在应当有不同的含意。否则,有些时候,吃亏的反倒是“君子”。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是不能拿太多希望前去“负累”的,于是,有教授也说了:朋友,不是用来用的。有用的朋友、没用的朋友这一衡量标准,本身就属对“朋友”的亵渎。

那么,朋友究竟是用来干啥的?就是彼此之间的欣赏和倾诉吗?还是就只用来闲聊呢?

我看,之所以有“朋友”一词,其实压根儿就是为了用的。不过是后来,随着社会进步,随着经济发展,“朋友”更多由物质的帮助转换到精神的层面,成了更加倚重精神方面的“用途”了。

有道是“一个快乐去分享,成了两个快乐;一个痛苦同分担,成了半个痛苦”。

所以,更准确一些来说,人们之所以人群中交友,为的就是找到那个和自己观点很相似的人,也可以说,寻找的当然也就是自己了。

反之,谁都愿意有更多的朋友,并且观点和自己很雷同,也就是寻找自己在人群中的认知度。政治也好,经济也好,谁不愿意更多的人和自己观点雷同呢?

再推论,那就是变相的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增强自身的存在感。想放大自己,办法就是寻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这应该是人们交友的潜在动机。

即使话语极少,常常一起晒太阳的两位老者,并不是企求二人的共同陪伴,而是二者有相似的行为——晒太阳,当然也是观点的一大统一。

所以,交友,必定有所交流,不合适,定会疏远。

所以,人们对孤独的人并不算是欣赏,而是鄙视和排斥。这才是人群的思想,大众的思维。且不管那孤独的人是标新立异,还是特立独行。

人们之间又是怎样交往的呢?对于每一份友谊,双方之间又是都有期许值的,标准有交集,期许值出现了偏差。所以,两个人的友谊最最容易变味。

三个人之间呢?当然有了过度。四个人呢?也极可能成为两对新的友谊,冲淡原先的四人友谊。

所以,人越多,友谊越淡。碍于某种出发点而相聚,其中又有诸多微妙的矛盾,大事儿,有面子撑着;小事儿呢?就出现了找借口不参加的。一般的友谊大多如此。

没有几个人不失望的,对于友谊有了新的看法,维持分寸,消耗了大量的心思。于是,简单的人也学得复杂起来,复杂的人呢?更成了一门艺术。

所以,真的友谊,应当从天真无邪的时候开始。人们大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岁数大交的“朋友”,越是出于某种“用途”,越肤浅,越不真诚。

所以,人和人之间,还是先看看再相处比较好,也就出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语。这里的“君子”,且当有分寸的人吧。

人无论如何,不管朋友多少,并不是不能求于朋友,而更应该“反求诸己”。

作者阿尚青子

图片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