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优势

查理-芒格最近接受了中信出版社的一个采访,他在这个采访里面说,儒家文化里的家庭观念是中国的一个主要竞争力。他认为中国社会紧密的家庭关系,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这是因为家庭给个人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减少了个人对于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需求。

而且,这种儒家文化其实能形成强大的商业文化。你看日本,为什么资源那么稀缺,还能实现经济腾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人把对家人的热爱,扩展到了商业关系当中。对日本人来说,客户、供应商甚至员工,都跟家人一样。

芒格有一个报纸,供货商就是一个日本人。当报纸规模缩小的时候,供货商却没有提升价格,反而尽一切可能让报纸变得更好。由于这样的服务态度,芒格跟这个供应商形成了家人一样的关系,有家人一样的忠诚,他从来没想过更换供应商。

美国的大型仓储超市Costco也采用了类似的思路来服务客户,不提升价格只提升产品质量。这种把顾客当做家人的商业文化,芒格称之为“大儒家主义”。

芒格认为,中国如果在未来能让这种“大儒家主义”渗透到商业领域,那么中国的商业公司将会变得更强大。

好,说完了文化,再来看看治理模式。

今年哈佛大学出版了一本新书,叫《中国的现代化》,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自由大学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专家克劳尔斯·慕寒。在这本书里慕寒教授指出,中国近40年来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离不开“渐进主义”的治理模式。

什么叫“渐进主义”呢?

举个例子来说,像改革开放这么大的事,并不是先制定一个详细的、全面的计划然后再执行。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方法,是只规划一个大方向,具体怎么实施,摸着石头过河。

从1978年开始,西方就不断有声音要求中国要全面地市场化,把中国市场变得像西方市场那样开放,做到一步到位。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并没有这么做。中国的做法,是先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开始引入外资。实验了几年之后,发现效果不错,然后才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这种方式,就是“渐进主义”。

慕寒教授认为,正是这种渐进主义,让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保持了灵活,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这一点值得所有寻求发展的国家向中国学习。

另外一位研究中国学者,剑桥大学的马丁·雅克,也认同中国治理模式的灵活性。

雅克是《大国雄心》这本书的作者,他说中国的治理模式,核心在于给了地方差异足够的尊重,并没有按照一套方案从上到下地管理国家。中国的模式,他称之为“一个文明多种制度”,像香港的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而且,他认为这种灵活的、渐进式的创新早已经从政治治理拓展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积累起来巨大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是被低估的。

除此之外,雅克还指出了中国在国际关系当中的优势,就是中国曾经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 他认为相比起西方国家,中国能更好地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而且有天然的亲近感。因为就在不久前中国自己也曾经是个穷国,人均收入甚至比非洲国家还低。

雅克认为,跟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值得高度重视,它的战略优先级甚至应该超过跟美国双边关系的优先级。像一带一路这样的项目,现在美国和欧洲都参与度比较低,但是恰恰是在欧亚地区,现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地区框架,至今没有地区性的组织。这个真空里面,蕴含着重大的机遇,而中国现在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真空。

好,总结一下,今天跟你分享了查理芒格、以及两位研究中国的学者克劳尔斯·慕寒、马丁·雅克对于中国优势的看法。他们提醒我们,儒家文化、渐进主义和曾经的穷国经验都是中国独有的优势,如果加以利用,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新动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