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电光影‖关于电影、电视的那些事(一) ——声电光影之我的观影史

可能真是老了,越来越喜欢回味过去的时光了。近来连续看了几部经典电影,恶补了一下,竟激发起来对过去时光中有关电影、电视的回忆。

这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这是一个露天电影的时代,放映露天电影的日子就是狂欢节。

凡是村里那家有了红白事,就会请放映队放一两场电影。傍晚时分,看到村中空旷的地方就着两棵树或者竖起的两个杆子拉起了一块白色的布,就意味着晚上会有电影看了,这样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整个村落。家家户户不约而同地早早做起了晚饭,等待晚上的不经常有的视听盛宴。

暮色四合,在白布的前面早已经有了一排排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板凳,一群群相识的人们打着招呼,客套地让着座位,旁边还有一群群欢喜雀跃的孩子在追逐打闹,还有的父母在焦急地寻找着孩子,有的青年男女在窃窃私语说着私话,这种等待是漫长而又快乐的,那些来的晚的抢到不好的位置就只有到屏幕的另一侧去看了。

放映机旁的灯泡亮了。广场上慢慢的安静下来,最后鸦雀无声了,只有放映机沙沙的响。那块白色的布上出现了声像,白布活了。那时的自己,曾痴痴地望着那束从放映机到幕布上的光束,这道光束出现的路线空中看到了一些小小的灰尘,好像在空中凝结着,心里迷惑着这光怎么就到布上成了像?也曾在白布前后到处的转悠,心想这是一块如何神奇的白布呢?

当时,基本上放每部影片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小插曲,总在人们看的津津有味的时候,那时白布好像烧着了一样,一个小黑点瞬间变成一个大黑点,好似白布出现了一个大窟窿,这时人们总会发出一声集体性的叹息,有些见识的人就说胶卷“烧了”“曝了”。 只有等放映员把烧掉的一段剪掉,接起来再继续放。


那时候,看的都是露天“红色”电影。《英雄儿女》《地道战》《洪湖赤卫队》《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董存瑞》等。后来,开始放起了香港武侠电影,李连杰、成龙等人的影片成了热门。

那时候,曾经去过乡下,每次看电影也是如此热闹的情景,每个村庄隔着很远的距离,但只要哪个村里有放电影的,周围几个村的村民很快就能知道。最刺激的是电影散场,人们呼朋引伴,大步流星的走出庄外。村外,月光清凉如水,星星眨着眼睛,蟋蟀窸窸窣窣,蛐蛐唱着歌,人热闹的谈论着剧情,或大声地唱着歌或开着玩笑,驱散自己的恐惧,浩浩荡荡地走过茂密的庄稼地,带着无尽的满足走回家中。仍清晰地记得一贯胆小的自己那种紧张心情,特别是经过有大片坟地的时候,紧张的大气不敢出,有点风吹草动如同魂飞魄散,紧紧牵着大人的手,走在一群人的中间。稍大一些的时候,会偷偷地看一下坟地里会不会有“鬼火”。

那时候,没有电视。后来村里有钱的一家有了一台电视,每天晚上热闹的情景如同看一场“露天电影”,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有了一台黑白的电视机,家里就好像开了电影院。依稀记得,当时,即使是广告节目,我们也会看的津津有味。

慢慢地,有电视的人家多了起来,但能收到的电视频道特别少,只有几个频道且只有晚上才有节目。小孩子终是喜欢动画片,有一段时间中午,中央台就会播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短片。中午的时候,就几个同龄的孩子一起跑到有电视的孩子家里看动画片,有《小蝌蚪找妈妈》《曹冲称象》《猴子捞月亮》等。如果能看到《大闹天空》《哪吒闹海》《黑猫警长》《葫芦娃》这样时间长些,情节曲折的动画片,对我来说,就是一场极美的精神享受。

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家都有了电视,露天的电影和电视越来越少了。

去年,回老家看女儿,老公村里为了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在大队支书的门前放了一场露天电影,因为距离不远,直到听到电影里人物的对话声,才知道又放电影,勾起了对小时候观影的温馨体验,就和婆婆晚饭后抱着女儿前去。现场里,几群老人,一群就二三个人,稀稀落落的在路口处坐着,聊着天,认真看电影的人没有几个,影片是以前的香港老片,看也没有看懂,总之,待了几分钟,就回来了,我再也找不到观看露天电影的感觉,我这样的年轻人在那里如同是一个另类。

露天电影的时代结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声电光影‖关于电影、电视的那些事(一) ——声电光影之我的观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