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屈原之人生与作品

浅谈屈原之人生与作品

——第二次直播课心得

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 王雨葳

在第二次直播课中,对屈原身世和经历的了解前所未有地加深,为其才华与理想所动,因此本篇心得将探讨屈原的人生对其悲壮而美之文风的影响与塑造。

“屈原两个字注定被铸成丰碑,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名词。”来自趋于没落的名门世家,屈原的诞生给家族复兴带来希望,父亲伯庸为屈原取名为“平”,取字为“原”,望其能胸怀“正则”,性情“灵均”,这也恰恰是屈原用一生来证明的品行。

屈原出生时的楚国政治出现衰颓腐败之迹象,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正酝酿着政权交替、社会动荡时代的到来。儿时的屈原在相对平静与安全的环境中成长,自幼好读诗书、重仪表的他在长辈的影响下也渴望成为良臣,施展抱负与才华,眼见楚国水深火热的战乱与平民流离失所的痛苦,屈原在性情与理想上都得到升华,为国为民之追求在其内心生根发芽。

初见楚怀王,屈原以忠诚打动君主,从此开启其仕途生涯。心系百姓的他不记功名利禄,其才干与坚持获得朝廷的尊重与百姓的追随,“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喻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在内政与外交施展其优越的政治能力与文学才华,表现出官场中难得的从容与优雅。也因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屈原的作品常有慷慨、浪漫之语句,坚定而充满希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秦国强势进攻,占领楚地,国家面临困境,匹夫却逃窜如鼠,屈原以“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表明自己的信念,同时又恼怒于奸臣小人当道的政局,他借鉴秦国早期的改革经验,计划以此改变发展失衡的楚国,在呈给楚怀王的新法中强调励耕战、举贤能、反壅蔽、禁朋党、明赏罚与易风俗,而恰恰又引起变法过程里利益所受触及者的不满与阻拦,君主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与刁钻,推行新法为楚国带来前所未有的辉煌与强盛,但这一举动也加深了群臣对屈原的厌恶及排挤。此时的屈原在立法之余,以文学创作来排解受排挤反对之苦闷、发泄压力,《九歌》瑰丽宏伟,呈现壮阔辉煌之文采,极尽诗歌之美,描绘神话传说、刻画国事政事战事,屈原也因这部作品名声大振。

变法推行之初,成效显著,新法受到百姓的拥戴,但却成为达官显贵的眼中钉。被流言诽谤蒙蔽双眼的楚怀王开始动摇、怀疑,与屈原渐行渐远,受冷落的屈原也明了,若不随波逐流,唯有退出这场官僚游戏方可保全心中的理想与操节,即使到被免之时屈原仍在为楚国争取利益。然而此后楚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被召回的屈原一人难抵众人谎言,靳尚、郑袖等利益既得者为了自保,勾结政治敌手,以谗言进楚王,屈原终遭放逐。屈原的幽怨苦痛化为笔下《抽思》,“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曾经的约定破灭,留一地梦想的碎片。再作《离骚》一首,“笔下的世界是虚幻的,耳畔的叹息却是如此真实”,壮丽绚烂的文字下是深沉无言的叹息与忠诚,这种悲壮而美的文风至此成型,终难以复刻。

身为后世辉煌的楚辞汉赋的奠基人,屈原被称为“中华师祖”、“辞赋之祖”,在后世博得盛名,却在其生活的时代处于如此境地。环境成就他,也毁灭他,昔日楚国每况愈下,恢复布衣的屈原痛心疾首,作《天问》,思考国家与自己的命运,作《惜往日》,回顾一生,心中悲痛苦闷仍难排解,汩罗江的最后一跃,屈原以死自证,望唤醒迷失的昏君、警醒混乱的朝廷,为后世留下他清瘦的背影与华美浪漫的作品,其理想与风骨至今仍为世人所慨叹与怀念。

毕生真诚、毕生高洁,屈原是时代的见证与缩影,在当下难得有如此气度与理想之人,他的执着、他的品性、他的信念,比他的政治立场、文学才华更值得人们去思考和反省,相较于其政见之显著、才华之横溢,他一生秉持的信仰、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更让人钦佩与留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屈原之人生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