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之同一律

“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你没有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这句话的问题在错在哪呢?很多人说不出来。

这句话的结构本身是一个逻辑严谨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推理过程没问题,但是结论不对,因为偷换了“人”这个概念。

“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这个“人”是指物种“人类”

“所以你不是人”,这个“人”指的是生命的个体。

这句话中用到2次“人”这个字,指代的确不是同一个概念,说话的人借助语言体系缺陷,偷换概念。

什么叫概念?

概念由两个部分组成,内涵和外延。比如:产品,内涵是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新物体,外延则是所拥有这个内涵的物体,比如苹果手机,媳妇做的菜。

与产品容易混淆的另外一个词语是商品。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由此可见,商品的内涵比产品更丰富,商品的外延则减少,媳妇做的菜就不是商品。

从产品到商品,到进口商品,到韩国进口商品,内涵越来越多,外延越来越少,内涵和外延稍微一变就不是一个概念,人类必须用有限的文字表述无穷的概念,很多不同的概念只能共用,这就给概念偷换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逻辑学家提出,我们在沟通时,必须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同一律,也就是概念,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这个原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举例一:

公孙龙骑白马过函谷关。

守卫说:“人可过关,马不行”

公孙龙说“但我骑的是白马,不是马啊”

守卫一脸茫然:“白马不是马吗”

公孙龙:“白马不是马,不然为什么还有白马这2个字呢”

古代没有逻辑学,没有内涵和外语这2个词,但是公孙龙其实是说白马和马的内涵和外延不一样,公孙龙的话似乎有道理,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就是白马不等于马,白马属于马的这个种类。

举例二:

一个朋友调侃,没想到你这么有钱的人,居然也在路边吃麻辣烫啊~另一个朋友反问,不在路边吃,难道要到马路中间去吃?这个对话之所以会产生幽默效果,是因为他违法了逻辑的同一律,调侃着的论题其实是有钱人不应该吃麻辣烫,反问者确偷换成,吃麻辣烫应该在路边。

不管是偷换概念还是混淆论题,本质都是“思维的不确定性”大脑违反逻辑的同一律,而不知。逻辑思维强大的人,可以让沟通变的更有效,善意反用逻辑是幽默,恶意反用是“诡辩”。

你可能感兴趣的:(逻辑思维之同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