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日 |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2020年1月2日

晴。

冬日暖阳的美好。

几个月前读了「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一书,跟着作者堀部笃史从他经营的一家书店开始到日本的许多个角落,讲述一家店的兴衰与所在街区的纵向时间轴之间的种种关系,这种关系很微妙,像藤与树相互依靠,缠绕,最后交织在一起。


「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导读「消费至上的时代,你是否厌倦了统一的超市、假时尚的连锁商场,还有文青过度的大型书店?在渐趋一致的风景里,还能牵连起人与人的交流、保有文化力量,让人心甘情愿掏钱消费的,莫过于隐藏于街头巷尾的独立书店了。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独立书店又该如何生存呢?

“世界十佳书店”之一、京都文青圣地京都慧文社一乘寺店店长堀部笃史试图通过对街区小店的探访找寻答案。他探访的对象包括在挨骂下成长的小酒馆;作风自我,学习跟街区达成完美互动的书店;讨厌商业行为,想在消费时代走缓慢步调的古董店;不管销售好坏,只注重提供良好服务的唱片行;只想成为人们的落脚处,不想被美食网站赞扬的咖啡馆……在这些独立店家的现场,藏着小店们如何生存,又如何牵连地方文化的展示。*终,他发现,人们想要继续经营他们的独立商店,光靠在商品和服务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只有超越工种,向街区学习,与街区共存,以书店为中心的独立商店才能拥有未来。」


这一切都从京都位于一乘寺的惠文社开始说起,所在的街区是京都造型艺术大学、工艺纤维大学和京都大学分部周边,同时也是个有许多普通住宅的居民区,房子多建于60、70年代,按建筑风格来看,谈不上有历史的传统文化街区,也谈不上新式个性住宅,居民也是有着小型丰田轿车的中产小家庭,可以说游客原本是没有任何理由来这里闲逛的。但是惠文社的存在的四十五年,与这个这个街区共同变迁的同时,也让一乘寺一带成了一个可以远离喧嚣,去探寻独立艺术、小众文化的根基地,周边衍生出了可以办讲座的咖啡馆、可以偶遇能乐大师的小酒吧等等。


新年很多店都关门,惠文社从2号起营业,我也在上午11点左右来店一探究竟,一家只有一层的两百平米独立书店,有什么样的能量能做到改变整个街区?来店之后,至少门面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明显辨识度,装修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店内的咖啡吧仍在新年闭店当中,但来访的顾客已经基本将可以走路的地方占满,大家不出声音的各自摆弄着架子上、桌面上、格子里的毛织品或者零钱包还有书。


每件产品都有小小的说明标签,包含制作材质、方式、用法、产地和价格等等,所有顾客可能会有的迷惑,都被提前想到并且明确的标注出来,所以店内并不嘈杂,只有背景音乐若有若无的放着,店员也都安静的做手头的事情。


书很全吗?没有。价格很便宜吗?没有。产品很有品牌感或者辨识度吗?没有。但是这里就像一个淘宝市集,男女老少进店,所有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拿在手中摆弄的物品,每一柜台上都有吸引人目光的产品,不管哪个年龄层的人,都会每个柜台一件一件产品的看过去,他们没有因为同是墙面装饰品而摆在一起,也没有因为出自同一个工匠而陈列在一个橱窗,也许一双羊毛手套旁边是一个陶瓷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摆放,背后是严格的选品和再三斟酌后的组合,你不忍心错过任何一个小物件。


当一个产品摆在那里,能做到让人有想去「触摸」的欲望,说明已经打动人了。接下去,接触身体那一刻的「触感」就是了解价格之前最后的防线了。我觉得惠文社的选品除了「看上去很美」之外,还有「质感很好」。比如,一个两层的中岛柜子,下层是许多本不同尺寸的书,都用牛皮纸遮住了封面,上层摆着一个婚礼蛋糕上的新郎造型玩偶,旁边写着「与这本书来一场蒙住眼的约会」。


还有,近期展出了一个小小系列作家小说,叫「书香文库」,陈列方式非常有趣,五本无字书翻开,每本书下面带着一种不同的淡淡的香气,书的前面有一副完全黑的墨镜,书店希望客人带上墨镜遮挡住视觉,然后拿起一本书,靠近鼻子,去嗅这些纸的香气,然后让鼻子决定要买哪本书,最后把对应的编号告诉店员,店员会为你包装好,带走这本有你喜爱的书香的作家小说,而你直到掏出钱包时仍不能知道书的名字。很有趣不是吗?这就是为什么实体书店都在唱衰,而惠文社自1975年一直都在。


最开始的惠文社是一家纯粹的书店,后来的店长也是书的作者XXXX起初也是京都大学的兼职员工,从由每个店员选择书单组成独立个性书架开始,又到采纳女店员提建议加入服装、文创等产品,再到举办短期展览、办讲座和开设咖啡厅,惠文社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以「书+」的形式不断改变格局、融入不同人的智慧、不惧「异类」标签,与时俱进又特立独行,变成了今天大家都喜欢的样子。

可以说为了这家小店,所以我才会来京都,当然到了京都后发现实际上有趣的地方有很多,但这毕竟是我的原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年1月2日 |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