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今年八月份,我们工作室组织成员学习了《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做学习共同体,如何组建学习共同体、如何设计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如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作为一线普通老师,如何成长为学习共同体的领航教师呢?陈静静老师说:一要思想上重视,看到实践共同体的价值;二要实永不放弃的坚持课堂实践;三药形成研究成果;四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群是才可以走很远,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有了这一路经之后,我具体来看如何去做。

一、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领航教师

(1)思想上的重视和认同,要求我们必须有持续的学习力。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越优秀的人越忙碌,越优秀的人越自律,在自我管理,时间安排上往往比较严格,尤其是学习时间的管理上。比如,我们工作室的主持丁老师,虽然和他面对面接触的不多,但网上聊的比较多。越接触你会越发现,丁老师深邃的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强大的持久的学习能力上的。丁老师曾问过我们几个组长,你们对于工作室老师提交到UMU的微课,每个都看不过,或者说公众号每天转发的微课都看不看,看了多少?这其实就是一个碎片化的学习,我们每一位成员都应该反问自己,今天我学了吗?而不仅仅是今天我转了吗?除此之外,丁老师还发起“一起读百本书”的号召。这是一项沉浸式阅读活动,需要的不仅仅是每天10分钟,有可能读到感兴趣处,我们会读它半天10小时,就像暑假追剧一样。其实,我们交过的每节微课,丁老师是必看的,工作室读书会的书、还有那计划中的百本书,丁老师也是要读的。这都使他具有了前瞻性的视野,以及很强的工作室成员成长的指导力。

陈静静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个现象:越是通过非官方的途径加入的老师成为领航教师的可能性越大。为什么呢?……因为自愿。因为没有领导强迫,因为价值认同。所以我们工作室的有个口号,因为有情怀,所以一起来。

同样的,学习共同体有了价值认同后,就会进入课堂实践。课堂实践的关键一步,就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要尊重学生,对焦点学生要完整观察、聚焦关键事件。并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也就是说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状态、成果的观察分析,来反观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教学。

(2)坚持实践——强大的内驱力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实践有时候会有事物繁杂的压力,研究受阻的困顿,这都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内心,去不断挑战、尝试。尤其对于倾听关系的建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品质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成学生的倾听者。注意,这里不是引导者,而是倾听,倾听是教师的核心工作。这种改变,有时候,就意味着自我否定,意味着大量额外的付出,意味着不确定性和风险。你会担心,我真的能驾驭学习共同体吗?这样搞下来,我的班级成绩会不会下降?但真正的共同体领航老师往往都不太在乎付出了多少或者得到了多少,他们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只要觉得正确的事情就坚持去做。所以,我们可以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所有改革都是一部分人不满现状,一少部分人寻求改变,去走一条突破困境的路。

(3)形成成果——持久的研究力

那么领航教师如何走向卓越呢?就要持久的研究力。我们要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理解,对学生学习需求敏感捕捉,并进行反思改进、重构,在把研究经过写成论文或课例报告,形成研究成果。这就像我们工作室也在做的事情,40天一次的微课,就是让我们时刻保持一个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主题微课、直播课、读书会输出,就是让我们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反馈改进,进而形成成果。所以,工作室的要求,有时是困难,也是挑战,是倒逼,是促进我们成长的一种手段。

(4)组建团队——抱团的成长力

所以,除了自己努力研究之外,还要组建团队,互相帮助,互促互进,才能抱团成长。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教育是一种实践,需要教师具有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如何从外在的行为需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需求?

1.基于个体生活史的独特建构——个人认同

首先呢,我们要从个体经验中寻求自我认同。一方面,参加工作之前的个人学习、生活经历,会迁移到自己对教育实践的理解。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决定了其对教育教学本质的认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育结果的评价,而这些反过来又会进一步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另一方面,当教师进入专业场景后,教育教学实践便成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最直接动因。我们往往容易从他人的实践中看到与自己教育教学极为相似的情境。而他人的解决方案则往往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反馈来检验其正确性,如果这一方案的反馈效果较好,并与教师原有的实践性知识相适应,教师就会产生尝试的念头,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情境进行调整。

比如,前两天,我看到罗峰老师试讲时,运用到Plickers来解决课堂反馈难的问题。

2.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协商意义——共生共建、多元反思

(1)共生共建:

除了个人认同,个人借鉴。我们还要创建教师实践共同体。这是由教师自发组织,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根本宗旨,积极探寻各种自主学习形式,注意成员之间的社会确认和经验资源共享,实现互促共进的各种教师学习型组织。

看到这儿,关注这些关键词,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我脑海里马上浮现的就是我们的工作室。我们有共同的愿景——让每个人都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创新实践者。我们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并用之解决工作难题,形成微课资源,共享共建。这样一个工作室性质的教师实践共同体,我们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创建和维护它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制定制度,制作微课、读书分享、开发课程、直播分享,这就是一个共生共建的教师实践共同体。

(2)多元反思

这样的教师共同体,进行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基本方式就是反思。

A反思“我在做什么?”这种反思分为,自我批判的反思,和专家引领、伙伴交流中的反思。这些反思,有些是灵光乍现的兴奋,有时时令人沮丧的体验。但无论哪种反思,都是以教师对教学卓越性的追求为前提的。我就以参加工作室这件事来说,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么样?为什么有的成员的微课迟迟上交不了?为什么修改一节微课要催促多次?这时,我们再来看反思的前提“教师对教学卓越性的追求”,也许会找到答案。找到做这些事情的意义和目的。

B反思“我属于哪里?”

C反思“我是谁?”

在实践共同体进行信息交换过程中,教师逐渐成为共同体的一部分。不断自问:“我”是否适合这个共同体,“我”在共同体中的角色是什么,“我”是否应该坚守在这里,“我”该去何方?这些反思也会成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即点名

三、早期受教育经验对新手教师实践的影响

第三个方面,主要讲早期受教育经验对新手教师实践的影响。

1.比如,参加工作前。我们的个人学习经历,会让我们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产生影响。影响我们对教育情境的认知和判断。

2.早期受教育经验容易陷入“熟知的陷阱”

A.教育经验理解的片面性

对于大多数新手教师来说,在早期的受教育经验中,他们的身份是学生,而教师则是以早期的权威形象出现,因此他们对教师、教学的看法都难免具有学生视角的局限性。因此,再没有获得教学经验之前,师范生对学生的认识是现实的,而对教师的认识则是理想化的。其次,学生所看到的教师的工作往往是表面上的,他们对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不甚清晰。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往往基于自身的偏好,对自己喜欢的学科或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会给予较高评价。所以,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扭曲的。

[if !supportLists]B.    [endif]不良的教学惯习

早期经验影响着教师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有些影响是积极的,因为他提供给新教师多年前的许多模式,但是过多地依赖于早期经验会使教师更多采用保守的经验而不是新的教学方式。如果新手教师不假思索地套用一些不良的“惯习”,并形成依赖,其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认知性障碍。

[if !supportLists]3.    [endif]走出桎梏(zhigu),走向专业

通过对新手教师早期受教育经验的批判性反思,促进专业场景中教师共同体的交互影响,可以使新手教师走向专业性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共同体》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