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专家:指数基金有三大优势 资金持续流入

清华大学专家:指数基金有三大优势:资金持续流入

据一起新闻线索综合清华大学金融学教授朱英姿表示,指数基金具有管理费用低、风险分散、投资透明度高等优点。在美国,资金继续从积极投资流向指数投资。同时,对冲基金的发展与被动投资比重的提高基本同步。从历史收益来看,活跃基金超额收益与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比例呈负相关。

嘉宾简介:朱英子,清华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FDT金融创新实验室定量投资实验室主任,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1991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现代物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纽约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3年加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加入清华大学之前,他曾在花旗集团(纽约)工作6年,并先后担任风险管理和量化研究总监。曾在《金融经济学杂志》、《管理科学》、《金融与定量分析杂志》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中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担任投资研究、运筹学、管理学等期刊的编委,以及中国证券期货。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投资、金融工程等本科、MBA、EDP课程,多次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产定价理论与实证、投资组合管理、量化投资策略和机器学习。


以下是实际记录:

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朱英子:指数投资的起源与发展

朱英姿:今天能在这个平台上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长期思考和学术研究成果,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时间不多,但我希望能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

让我们回顾一下指数和指数基金的整个发展历史。

指数的概念诞生近百年。迄今为止,最早的指数(道琼斯指数)一直是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晴雨表。它诞生于1885年。此后,各类基金和指数开始发展,不仅是整个市场的指数,也是交易所的指数、交易活动的指数。后来发现,行业指数本身可以代表一个行业的繁荣程度。

最近我们知道了一个流行的概念“智能贝塔”,它实际上与基金的风格因素有关,也与一些被动的交易策略有关。

在指数发展之后,现在指数公司行业发展也很蓬勃,以编制指数为主要业务就是指数公司的业务背景,目前全球指数行业分成两大类型:一是四大指数提供商(MSCI、标普、道琼斯、富时),它们几乎垄断了整个国际性指数整个行业;二是一些区域型的小型的指数,一些风格指数,比如Smart Beta指数,国内财新发布的都是一些小型的、区域化的指数。中证公司是国内集中发布指数的公司,它编制的指数已经超过了3000条。

指数编制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包括选择什么样的股票,选择什么样的权重,如何调整指数,如何调整仓位,以及在出现分红、并购等事件时如何调整指数构成等一系列专业问题。处理这些并不是很简单,有时处理索引也不是一个非常科学的过程。

指数投资的实质是把投资过程分成两部分,指数的编制和被动的跟踪,就像MSCI的CEO Henry Fernandez提出的,他说指数实际上只是把基金经理的一部分职能划给指数提供商来做,基金经理本身只是被动跟踪指数。目前为止有30%都是用来跟踪标普500指数的。

中国证券总公司发行的指数有3000多只,但实际上只有6%是主动跟踪的,所以潜力很大。

指数基金的诞生比指数基金的诞生晚了近90年。第一只指数基金是著名的先锋集团,成立于1974年。其创始人回顾了整个历史,并表示其基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学界。

从1952年至今,学术界很少有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其中两项与指数基金直接相关,一是投资组合管理理论(MPT),二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其直接结果使人们发现被动投资应该在整个投资界占有一席之地。

萨缪尔森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1974年发表了一篇有影响力的文章。当时,积极投资是美国的主流投资形式。人们认为,一些活跃投资者的长期回报是稳定的。萨缪尔森以数据的形式质疑这一观点。他的文章促成了先锋基金的成立。

回顾先锋基金的历史,约翰·博格尔说,1974年,在萨缪尔森的启发下,他创立了先锋基金,目前管理着5万亿资产,是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可以想象,在指数基金发展初期,这种被动的投资形式实际上遭到了许多主动基金经理的反对。原因不言而喻,所以最初的发展非常缓慢。1974年第一只基金发行后,1984年才发行了第二只被动基金。上世纪90年代后,被动型基金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基金规模爆出近一年来增长了80倍。

现在我们看到先锋进入中国。

指数基金有很多成本上的优势,我不再赘述,主要表现为研发费用上,流动性成本、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都会大大降低,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成本优势;第二大优势是风险分散;第三大优势是透明度高,实际上基金存在着代理人问题,也有道德风险的问题,但指数基金里,因为指数编制方法都是透明的,标杆也是透明的,所以这方面的道德风险大大降低。

2000年以后,该指数仍在快速发展。到2015年,它已经增长了五倍多(这是来自美国的数据,我们稍后将单独讨论中国)。截至2018年底,指数基金在共同基金中的比例已接近30%。与中国相比,这组数据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中国的数据比例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从2009年的危机到2018年,指数基金发展迅速。随着美国股市继续创出新高,2019年8月的一些统计数据显示,被动指数基金已经超过主动管理基金。这也引起了美国学者和业界的担忧,即被动投资基金比例的提高是否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这是一个统计数据,

让我们来看看2009年以来基金业的资金流向。上面的蓝线和红线代表了被动投资基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被动投资基金的共同基金,另一个是自2009年以来一直以净流入形式存在的ETF。下面对应的是资金的主动管理,资金是外流的。

我想问你一个整个金融界和学术界都在思考的问题。最佳比例在哪里?事实上,你在美国看到的并不是全部。积极投资的钱都到哪里去了?事实上,它并不是从市场流出,而是流入另一家管理更为积极的对冲基金。

为什么会这样?20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极度宽松,宽松的资金导致了资金的完全竞争。稀缺的资源成为真正熟练的主动投资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完全有理由寻求更高的回报。对冲基金的激励机制远高于共同基金,因此这部分人才流向对冲基金。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式。未来,主动型公募基金应该向低成本指数投资和被动型投资方向发展,而真正有才华、能够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投资经理可能会去中国的对冲基金,也就是说,我去了私募基金。这应该是整个基金业发展的合理逻辑。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危机过后,对冲基金和被动投资基金同步发展。也就是说,这两类投资在整个基金业的比重变化不大。

中国的故事是什么?我相信以后会有客人来分享。我想给大家展示的是(他们各自的表现):2015年最高的峰值蓝线是中国证券500指数,表现最好。到了熊市(2015年股市崩盘)时,它也是最糟糕的输家。

从普通股基金(橙线)来看,表现相对较好,自熊市以来一直排名第一。这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基金业的全貌。到目前为止,主动管理基金仍有其优势。众所周知,主要原因是散户在中国市场的比例很高(80%),而在国外,机构投资者占80%。所以机构投资者的总和实际上就是整个市场。剔除成本后,机构投资者实际上有其优势——很难打败市场。但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积极投资基金似乎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的优势主要在于他们的风险管理能力。在熊市中,他们可能会相应地对冲或减仓,而指数本身在牛市中表现良好,但在熊市中则会惨遭下跌。

共同基金在中国的表现还会继续吗?事实上,这张图表解释了虚线代表共同基金的总体超额回报(我的图表是2004年至2012年的数据)。你会看到共同基金的超额表现一直在下降。实线代表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一直在上升,也就是说机构投资者比例的上升会导致活跃投资者超额回报率的下降,这与成熟市场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

此时此刻,特别是在金融开放、外资进入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开始逐渐重视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机构投资者的比重有所提高。事实上,现在正是我们推出指数投资概念的时候。

我今天就和你分享。谢谢您。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华大学专家:指数基金有三大优势 资金持续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