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刺眼的阳光照在你的脸上,咸湿的腥气窜入鼻孔。
你想拿起手机,却被寄居蟹狠狠地掐了一下。
你猛然间惊醒,却发现自己躺在海滩上,砂石正侵入着你的脖颈。
你环顾四周,发现这个一个孤岛。
然而你也发现了,你并不是一个人在这里...
电影“一出好戏”便是这样一个孤岛求生的故事,不过它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对经济学原理的把握,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经济在人类协作中的巨大作用。
稀缺——吃鱼、吃鱼、吃鱼
当一群人意识到他们已经身处孤岛时,第一个问题便摆在了他们面前——温饱问题。
好在上天是仁慈的,有一条小溪为他们提供了淡水,野果提供了食物。
而渐渐的,他们便不满足于野果了,毕竟烤鱼是如此美味。
当温饱满足以后,新的稀缺又出现了——一部手机。
手机里的影像成了人们与那个文明社会的唯一纽带。
公司的总经理张总为了自己女儿的一段视频,甚至不惜贱卖整个公司,当然他以为外面已经毁灭了。
小岛上匮乏的物资在客观程度上造就了稀缺,同时也随着需求的不断被满足,稀缺的品类也在不断升级。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后,稀缺的维度便升级了,如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
然而现实中,稀缺是一个客观事实,并像雾霾一样始终伴随我们左右。
它不仅指有形资产的匮乏,还指空气、美貌、天资、注意力和时空等无形资产的不足。
什么造就了稀缺呢?
一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到商店找自己最喜欢的商品时,发现它的价格是最高的。
这说明我们喜欢的别人很可能也喜欢。
二是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只有野果的时候,人们想要吃鱼;有了鱼吃,就想要喝红酒。
资源总是稀缺的,需要在习惯于在稀缺中行事。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当发现一本好书时,如获至宝,甚至担心别人也看到,从而超越自己。
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也一定需要。
然而过一段时间,再次读书时,我们或许会发现,这本书并不像第一次看到时那样美好,甚至有些漏洞。
第一次看到书中的内容时,对于我们是稀缺的;而在第二次看到时,知识依然是稀缺的,只不过对知识的需求升级了。
**稀缺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会随着我们的欲望发生变化。 **
沉没成本——6000万的哀伤
作为一个小职员,马进处处不顺心,却在流落荒岛前夕中了6000万彩票,而这6000万也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哀伤。
因为彩票有90天的兑奖期,这一段时间里,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能重返文明社会。
乘着自己的小筏出逃,毅然与张总决裂,最后又差点饿死在岛上。
影片在试图告诉我们,什么是沉没成本。
有句话叫,自己点的菜,含着泪也要吃完。
这是我们在聚餐中遇到的最尴尬的问题之一。
是啊,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不浪费,我们默默地拿起了筷子,把菜生硬地填到嘴里,然后艰难地咀嚼着,努力在嘴角挤出一个笑容,最后屏住气息咽了下去。
然而,如果你知道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时,你将活得更潇洒。
那么何为成本?
简言之,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我有一个乾隆皇帝用过的碗,市场价值10万元。
虽然我每天用它盛猫粮,但它的成本是10万元,因为我放弃了卖掉它的价值。
不过我不知道碗的价值,后来把它和猫一起卖了500元。
这个碗的成本对我来说便是沉没成本,虽然后来它被拍卖到了100万。
虽悔之晚矣,却只能泰然处之。
沉没成本,就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
当我们没办法再收回、没办法再放弃时,就不存在成本。
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未来)看,而不是向后(过去)看的。
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对于沉没成本,真正难的不在于理解它的意思,而在于生活中我们能否当机立断地去实践它。
我们看待事物时容易陷入到惯性中,容易盯住过去,而忽视未来。
所以我们习惯于把沉没成本当作成本对待。
当手机掉到沸腾的火锅里,你会不顾一切地去捞?还是借个手机拍张照片呢?
无论采取哪种行动,成本只是未来买手机的钱。
对现状不满,抱怨并不解决问题,因为那是基于过去的指责,沉没成本已覆水难收。
保持好的心态,对未来投入新的成本,才会有新的收益。
作为影片中的马进,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在岛上先试图生存下来。
制度经济学——颠倒的强弱
影片中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点,便是颠倒的强弱。
在旅游的大巴车里,张总的出现是众星捧月般的,周围无不充斥着阿谀奉承的声音。
然而当流落荒岛后,张总突然发现,自己难以指挥公司的人员,甚至保安都带头反抗了。
在这里,影片在巧妙地暗示强弱角色的变化。于是真正的强弱关系便浮出水面了。
那个高高在上的老板才是弱者。
这是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的。
1.资本是弱者
在经济生产中,老板投入了厂房、生产线还有资金,但他不可能24小时看着自己的资本;
而劳动者随时可以掌控他所提供劳动力的品质和数量:偷懒很容易,假装卖力很容易。
因此,资本往往是弱者,劳动力往往是强者。
**2.专用资源是弱者 **
可以U盘化生存的,是通用资源;高度依赖企业平台的,是专用资源。
老板或者管理部门所提供的劳动力资本跟行政秘书、出纳、保安提供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如果共同服务的这家企业经营不善倒闭了,各自的再就业前景很不同。
**3.需要剩余索取的是弱者 **
大多数打工者靠固定工资,因为他们的工作可量化,易考核;
而老板及管理者靠除去固定工资的剩余而生存,这部分称为“剩余索取”。
他们是给自己打工的,越卖力干活,自己的收入越多。
强和弱往往在不经意间相互转化。
一国之君,万圣之躯,看似强大,却是孤家寡人,需要依靠庞大的官僚体系来管理国家;
而一旦亡国,背负骂名的只是一人。
官僚体系是实在的强者。
兵临城下,大臣可以开城迎接新主,继续俯首称臣,而崇祯唯有吊死煤山。
大臣们都是通用资源,改朝换代仍需要官僚体系的运作;而皇帝是专用资源,唯有身死国灭。
天子想让国库充盈,就需要调节税收,使得国泰民安,自己才能衣食无忧。
我们看到影片中的张总,坐拥3个亿的公司,却不得不小心翼翼,畏手畏脚。
通货膨胀——含蓄的影射
流落在岛上的一群人在不断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像是人类历史的逐步演化。
首先是住在山洞里,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随后开始了商业的雏形,从以物易物的交易,逐步衍生出了货币——两幅纸牌。
然而小兴在后来的交易中却发现了四个红桃二——有人在默默地发行货币。
小岛上的经济也出现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增长,但这个过程不会很快完成。
现实生活中新增的货币通过某个出口逐渐流向社会,这个流动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就像小岛上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问题。
货币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不均匀的,这时它对人们的决策和行动就会产生影响。
这种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摊匀的现象被称为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
一家餐厅的生意最近越来越好,客人也越来越多,人们来了之后越来越愿意花钱。
这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这家餐厅的饭菜可口、服务好,把顾客从别的店吸引过来,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了更高的相对优势;
另一种可能是政府多发了货币,整个社会都变得有钱了。
店主难以判断,这两种可能中到底哪一种起了作用,但这又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决策。
同样是动态变化,有的变化如同流水一样,瞬间完成。比如一条关键消息对股价的影响;
有的却像是蜂蜜一样粘稠地流动。比如新增的货币。
影片似乎在说,通货膨胀其实没什么,但信息却被刻意掩藏了起来,这便需要我们有足够灵敏的嗅觉去捕获信息。
科斯定律——谁用得好,便归谁
张总在岛上是第一发现大船的,里面有着足够的补给和工具,提供了最佳的庇护场所。
然而到了最后,大船的实际领导权却到了马进的手中。
这是因为岛上的社会很快演化到了第三阶段——依靠信仰的阶段。
马进给了大家信仰和希望,而大船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商业场所,而变成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大船掌控权的改变,体现了经济学里的科斯定律。
科斯定律讲的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同样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谁用得好就归谁”。
中东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石油储量,但最终都会跑到美国人的汽车里。
最能代表八路军的装备是驳壳枪。
然而驳壳枪从出现起,曾一度被认为是最失败的枪械。
因为它的弹壳从上方弹出,很容易弹到脸上。而且射击时上下震动大,精度不高。 由于价格低廉,被八路军大量装备,但却大受欢迎。
原来他们射击时把枪支横置,不仅解决了弹壳弹出的问题,而且把上下的震动变成了左右的震动,竟然实现了扫射的效果。
虽然是进口的枪支,却成了近代革命的标志,便是因为我们使用的好。
大数据的时代到来,让数据的归谁问题争论不休。
我们自己产生的数据,究竟需要归谁所有呢?
数据虽然是我们自己产生的,但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自己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反而会在不经意间泄露。
而大数据分析能通过数据脱敏后,加以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数据的归属应该为大数据公司。
虽然这个结果是我们都不愿接受的。
虽然张总最先发现了大船,但也只经历过短暂的辉煌。
反而马进把大船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