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云霄相与山林共,跳珠乱入田家冢。

      先人遗世店前空,子孙重修功德堂。

      今朝新年辞旧日,屋檐挂雨人丛丛。

      堂上更敬三鞠躬,朦胧烟火问鬼神。 

                                              ——题记 

青草的味道,不知何时起悄悄的隐入了江南的烟雨中。云雾漫过了山腰,淡淡的绿色被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使得原本郁郁苍苍的山林变得些许朦胧。有如仙侠之境,腾云驾雾之感。江南的轻丝,轻轻抚摩着这片土地。我想,每当这个时候,先人定乘鹤凌于山头,远远的看着我们。

而在这朦胧烟云下,有着千古不变的一座祠堂,那是后人供奉祖辈之地,神圣至极。这座祠堂经历翻修,显得格外讲究:位于山南水北,极阳之地;又坐北朝南,象征得山川水土之气,人杰地灵,两侧高高的马头墙又象征着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好兆头。显出了祖辈们对后世子孙深厚的期望。再加上白面黑线,青砖绿瓦的点缀,更有着浓浓的江南气息。

自古以来,就有除夕下午时分,宗亲聚集祠堂供奉先祖牌位,缅怀先祖,以示不忘初心的习俗。这本是中国自古习俗之一,可是待到戏曲终了时,红幕布一落下,这些东西却作了古。但很庆幸,我还能赶上,去传承这些寄托了我们美好愿景的习俗。

今年除夕,雨酥酥的下着,洗翠了竹叶,也饮醉了大地。在这方小巧的四合院中,白墙黑瓦,灯火阑珊,连天井也捕获了属于她的一方天空。而那方天空下的两口盛水的缸,也诗意的映射出了所见的星河灿烂,日月同辉。瓦间淌着清流,滑落到了屋檐,随即又在空中打滚。雨能浇落这世间的尘埃,却浇灭不了人间的五味陈杂。素日里空空荡荡的小院儿,却在这个下午变得熙熙攘攘了。宗亲集聚一堂,早已点起了烛火,放在了香火桌上。牌位前,两排齐齐的蜡烛,烛光参差的闪动着,纵使堂内没有开灯,却映满了红红的烛光。蜡烛呲呲的燃烧着,它代替着世上的人们垂泪,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红泪滴落在桌上,然后缓缓凝固,这是一个又一个思念的痕迹。在前面的供桌上,已经陆陆续续的摆上了猪头,瓜果一系列贡品。既奉祖先,也供神明。在这个祠堂,总算有了一丝乡土的气息。

人齐礼开,随着宗亲逐渐到齐,整伍焚香,庄严祷告:恭迎先祖驾临,后世感恩叩拜。对门三拜,请先祖入堂,后转对堂,又是齐齐地三拜,而后便是将香火敬于堂上。紧接着,燃起了纸钱,点起了焰火,在纸灰与烟火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声响齐齐升空,又交错漫飞之时。胆小怕怯的孩童早已悄悄地捂上了耳朵,而大人们已在这充满烟火气的祠堂中谈起了一年的收获。此时的祠堂,已被浓浓的烟火充满了每个角落,变得朦胧,渐渐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也许,就趁着这短暂的朦胧,神明已开始享用贡品。眼前的路,变得迷茫了,再也难以分辨天井在哪儿,大门又在哪儿,似乎这全世界的路都被层层的迷茫所遮挡。但是,再浓的烟雾,也终会散去;再坎坷的路,也会被踏平。 

不知何时起,屋檐已不再流挂着雨滴,不知何时起,祠堂浓浓的烟雾也已消散。再对堂上与大门依次三鞠躬,请走神明和先祖,撤了贡品,轻轻的拿起了还未流干眼泪的蜡烛,护着它不被风吹灭。一路走回了家,将蜡烛放在了灶台上,请走了灶神,愿他向天禀告人间的温暖,再祝来年风调雨顺。 

除夕下午的礼仪,到这里也差不多结束了。坚守下来这些文化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传承与记忆,更多的是不忘初心,寄托对未来的期望。我们难以忘怀这种情愫,纵使相隔数重山峦,在除夕下午,也总会学着那溯游而上的鱼儿,回到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

充满浓浓乡土的旧乡村逐渐被新乡村所取代,留给后世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就连那烟火味儿也随着旧屋子的倒下一块儿远去了。 

溯游而上的鱼儿啊,为何要回到这土生土长的地方;顺流而下的小舟啊,你又流传着什么。是因华夏的大地而归,因五千年的文明而流传。 

七月荷塘正繁茂,祖君一去不复返;待至竹叶又翠绿,朦胧云雨满山之时,束发堂前敬香三柱,奉祖归至问寒暖。  ——祭我已逝祖父

你可能感兴趣的:(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