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繁體字學習手冊(一/六)

  本文寫給想學習繁體字又無好方法的朋友,希望能用一個文檔就幫助大家學會繁體字。本文參照《簡化字總表》(內含1956公布的全部簡化字),儘量做到不遺漏一個非類推簡化字。對於類推簡化字,每一類只列出其中幾個,其餘請讀者自行推導。像言字旁、食字旁這種簡單的類推簡化字,因眾所周知,且『言』和『食』本身沒有被簡化,就沒有列出。

  『===』之間羅列的是字形、字源或簡化方式相關的漢字(每個字都有對應簡化字寫在括號內,不加括號的就是沒有對應的簡化字),其後是對字源的講解。讀者如果只想快速學習繁體字,可不去看字源,只看羅列的字即可,簡化方式很容易看出,因此可快速批量地學會繁體字。本文由於只使用純文本,不配圖,有些罕用字在不同閱讀軟件下顯示效果不同或顯示不出,實不便於講解字源,讀者可通過下列參考文檔自行查閱,本文對字源的講解多數是原封不動的從中摘抄。有字源講解的字都寫在【】內,例如,讀者可通過查找【見】找到『見』字的字源講解。

  本文最後列出了由漢字簡化導致的被合併字。

  希望本文能爲喜歡學習繁體字的朋友帶來幫助。如有幫助,敬請轉發,不求版權,但求推廣。

  本文參考和引用文檔如下:

  古文字字形和字源講解主要參考和引用:

  (1)《漢語多功能字庫》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網站,有手機軟件,在谷歌應用商店搜『漢語字庫』,圖標爲黃底黑字寫着『文義見解』四個甲骨文的應用就是,由『Superlubu』開發。該網站古文字圖片加載不全,手機軟件可加載全。

  (2)《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

  (3)《象形字典》

  (4)《漢字字源網》

  現代字音、字義、筆順及合併字區分主要參考和引用:

  (1)《漢典》

  (2)《異體字字典》

  (3)《重編國語辭典》有手機軟件,在谷歌應用商店搜『國語辭典』,圖標爲白底黑字寫着『辭典』的應用就是,由『國語工作室』開發。

  (4)《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

見(见)、現(现)、硯(砚)、艦(舰):

===============

  【見】甲骨文從上『目』下『卩』,突出人的眼睛。『卩』是跪坐人形,左側『丨』是下垂而扶於膝上的手臂,右側『』是彎腰屈膝的身形。

  【艦】從『舟』,『監』聲。本義是戰船。只有艦以『见』代『監』,不能類推。

===============

頁(页)、首、頭(头)、願(愿)、顧(顾):

===============

  【頁】和【首】甲骨文均象人頭之形,有大大的目,有的有頭髮,有的有簡略的身形。『首』字有髮無身,『頁』字有身無髮,用法相同,當是互為異體,本義是頭。『頁』與『首』本同音同義,最遲至東漢時『頁』變音為yè,俗用作書頁之頁,因此,一頁紙同一葉紙。

  【頭】從頁,豆聲。也有人說『豆』像人的頭頸之形。【豆】為古代食肉器之象形,其字形和楷體變化不大。

  【願】從『頁』,『原』聲,表示心願。

  【顧】金文從『鳥』從『寡』,『寡』是聲符,可能以鳥的回頭張看表示回顧。竹簡從『見』從『寡』聲,當是回顧的『顧』的本字。《說文》:『顧,還視也。从頁雇聲。』

===============

兒(儿)、霓、倪、睨:

===============

  【兒】象囟門未閉的小兒形,臼象囟門未閉之形。簡化字的『儿』如出現在古籍中,當是『人』的異體。作姓時讀作ní,er這種發音好像是到了宋朝才出現。

===============

齒(齿)、齣(一出戏)、齡(龄)、齲(龋)、齧嚙囓(啮):

===============

  【齒】甲骨文象口中有上下兩排牙齒,後加止為聲。

  【齣】『一齣戲』的『齣』,傳統上寫作『齣』,也可寫作『出』。『齣』原指傳奇中的一個段落,和雜劇中的『折』相近。

  【齧】是正體,【嚙】和【囓】是異體。簡化字本着『嚙』字而簡化。

===============

車(车)、轟(轰)、運(运)、輓(挽联):

===============

  【車】甲金文象『車』之形,唯字形多變,寫法很不固定,時或將車的輪、輿、軸、軛、轅、衡等全數畫出。本義是車輛。金文通常把『車』豎起書寫,隸變後字形雖經簡化,但仍繼承了金文豎起書寫的習慣。

  【轟】表示很多車發出的聲音。

  【運】從辵軍聲。甲骨文從『行』從『止』,表示走在大道上。後『行』只保留左半邊,成『彡』形,下加『止』成『辵』,隸變作『辶』。

  【辵】chuò,作偏旁時寫作【辶】。《說文》:『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辵之屬皆从辵。』

  【輓】從車免聲。(1)拉引。《左傳.襄公十四年》:『夫二子者,或輓之,或推之,欲無入,得乎?』(2)運轉、運輸。《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3)哀悼死人。如:『輓聯』、『輓辭』。(4)晚。通『晚』。《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必用此為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挽聯』同『輓聯』。

===============

東(东)、束、重、種(种)、鍾(钟情)、鐘錶(钟表)、腫(肿):

===============

  【東】和【束】的甲骨文象兩頭扎繩中間鼓起的袋子,本義綁縛,兩字實為同一字,甲金文時期被借為『東方』的『東』,『東夷』也做『束夷』,後世兩字不再混用。

  【重】象一個人馱著『東』西,表示沉重,後來『人』形穿『東』而過,就成了『重』的樣子。

  【种】chóng【種】傳統漢字中本就有『种』這個字,主要用作姓氏,也有幼稚的意思。表示『種子』和『耕種』等義時皆用『種』字。

  【鍾】和【鐘】合併爲『钟』,甲金文時期兩字通用,後世不再通用。以『鍾』當作器物名詞,例如:酒鍾(不是那種小酒盅);『鍾』也表示聚集、專一等義,如:鍾情;鍾南山也是這個『鍾』;『鍾』也是姓氏。『鐘』則表示樂器,例如:鐘鼓、鐘錶;鐘錶的【錶】合併進『表』也不太好,因爲單寫『表』不知是哪個『表』,單寫『仪表』也不知是『儀表』還是『儀錶』。

===============

柬、練(练)、鍊、煉(炼)、揀(拣)、闌(阑)、蘭(兰)、欄(栏)、爛(烂)、攔(拦)、瀾(澜):

===============

  【柬】從『束』從兩點,是『熏』之省體,『熏』本象橐囊中盛載香草於火上熏炙之形。金文用法有三:一,讀作『熏』(纁),表示淺紅色,師克盨:『虎冟(幂)柬(熏)裏』。二,用作地名。三,又表示寬舒貌,令狐君壺:『柬柬嘼嘼,康樂我家。』

  【練】從『糸』,『柬』聲。本義是把生絲或織品煮熟,使之潔白柔軟。

  【煉】從『火』,『柬』聲。本義是冶煉,指用加熱等方法讓金石溶化,以使之純淨或堅韌。

  【鍊】簡化字中無此字,是『煉』和『鏈』的常用異體。

  【闌】金文從『門』,『柬』聲,疑本義是門欄。

  【蘭】從『艸』,『闌』聲。本義是蘭草。

  『兰』既作『蘭』的簡化字,也作部分偏旁『闌』的簡化字。繁體中無『兰』字形,因此見之替換成『闌』即可。

===============

馬(马)、媽(妈)、碼(码)、嗎(吗):

===============

  【馬】甲骨文象馬之形,金文開始初見現在的形態。筆順:先寫左側豎、橫橫橫、中間豎、下面橫折彎鉤、四個點。

===============

鳥(鸟)、烏(乌)、隹、隻(一只鸟)、雙(双)、進(进)、蒦、獲(获)、穫(收获)、護(护)、雖(虽)、雜(杂):

===============

  【鳥】是側面看的鳥形。筆順:上面撇、左側豎、上面橫折、橫橫,再一長橫、橫折彎鉤、四個點。

  【烏】字少一橫,本義就是烏鴉,也是象形字。

  【隹】zhuī,也是側面鳥形,突出其翅膀的羽毛,那四個橫其實就是翅膀和羽毛,『鳥』字形則突出其喙,並未明顯畫出翅膀。甲金文時兩字不通用,但都指鳥,具體分別不知,但作爲偏旁時通用。後『隹』多用作抽象概念字的借字,比如:唯、雖、惟、維和誰,因此就成了這些字的聲符(『雖』從虫唯聲)。

  【隻】表示以又(右手)捕隹,是『獲』的初文,後借用做量詞,表示單個,引申爲形單影隻的隻,表孤單、單獨之義。

  【雙】自然是手持二隹,本義就是一對。

  【進】甲骨文從『隹』從『止』,『隹』像短尾鳥,『止』象腳形,會鳥向前進之意。有人認爲鳥不能退只能進,這也是從『隹』的原因。

  【退】甲骨文從『皀』從『夊』(向下的『止』(腳掌),表示離開),『皀』是食器,或不從『皀』而從『酉』或『豆』,『酉』象酒樽之形,『豆』也是食器,會飲食完畢離開之意,本義是退席。金文加從『彳』或『辵』為形符,『彳』、『辵』都有行走之意,更加突顯離開的意思。

  【蒦】huò,《漢典》上說是度量的意思,應該是假借義。『蒦』雖然隸變作草字頭,但並不是草字頭(後面會提到『雈』即貓頭鷹),感覺應該也是『獲』這個字。

  【護】《說文》:『救視也。从言,蒦聲。』

  【穫】《說文》:『刈穀也。从禾,蒦聲。』因此,『收穫』的『穫』是這個字;表示獲得之義的『獲』用『獲』字。

  『蒦』是好多字的聲符,簡化字裏仍保留了以其為聲符的好多字,比如:镬、濩,當然都不是常用字,只有我上面列舉的『獲、穫、護』這三個常用字被簡化。

  【雖】金文從『虫』,『唯』聲,本義是象蜥蜴的一種爬蟲類動物。《說文》:『雖,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後假借為雖然的『雖』。

  【雜】從『衣』,『集』聲,本義為各種色彩相組合、配合。《說文》:『五彩相會。从衣,集聲。』

  【集】從『木』從『隹』,或從『鳥』,本作『雧』,象鳥於樹上聚集。後省作一『隹』在『木』上。本義是聚集,引申為集合、集體。

===============

魚(鱼):

===============

  【魚】豎著的魚形,頂上是嘴,中間是身子加魚鱗,下面是魚尾。

===============

貝(贝)、買(买)、賣(卖)、讀(读)、續(续)、瀆(渎)、竇(窦)、賈(贾)、價(价)、壩(坝)、寶(宝)、實(实):

===============

  【貝】甲骨文象張開的貝殼形,分開的兩片貝殼被合併,貝殼的紋路變成了貝字裡面的兩橫,下面兩點是原來貝殼分離之形的殘留。古人以貝為貨幣,故以其為部件之字多與錢財有關。

  【買】上為網(在上部寫作『罒』形),下為貝,本義似是以網捕貝。甲骨文中未見其有買賣之意,而多用作人名、族名。自秦簡始見買賣之意,且都寫作『買』。

  【賣】當是為區分『買』而另造之字,上面為『出』,隸變寫作『士』,『買』字頭上加個『出』就是賣,可能是表示買和賣是一入一出的行為。

  【讀】【瀆】【竇】等字皆以『賣』為聲符,這些字讀音相似,但和『賣』的讀音卻不同,因為實際聲符在篆體中不是『賣』而是和其字形十分相近的一個字,這個字我查不到字義和字理,隸變後作偏旁時便寫作『賣』。簡化字的『买卖』是草書楷化,把簡化字中『买卖』替換成『買賣』,基本就是對應的繁體字了。

  【賈】象盒中裝貝,會儲錢之義,因此商賈的賈是這個字。『賈』亦是價錢之『價』,價乃賈之分化字。繁體字中也有『价』這個字,表示派遣出去傳遞東西或傳達事情的人,讀jiè。

  【壩】從『土』,『霸』聲。本義是攔截水流的建築物。

  【寶】甲骨文作貝、玉在屋裡之形。貝、玉於商代作貸幣用,置於屋內,表示貯藏財富,有藏寶之意,或會珍重、寶愛之意。《說文》:『寶,珍也。从宀从王从貝,缶聲。』

  【實】西周散氏盤銘文『實』字從『宀』從『周』從『貝』,『周』為『琱』的象形,指琱琢之玉,會屋內充滿貨貝、玉等寶物之意,本義是富實。小篆從『宀』從『貫』,『貫』是古錢幣的單位,用繩子穿起稱為一『貫』,意謂滿屋錢財。本義是殷實、富足。引申為充實。

===============

門(门)、間(间)、閒(闲)、閑(闲)、開(开)、闢(开辟)、關(关)、闆(老板):

===============

  【門】是兩個門扇的象形。注意此字筆順:左側長豎、橫折豎、橫橫、短豎、橫折豎鉤、橫橫。其實就是按照日字的筆順寫了兩個日字,只是左右兩豎延長。

  【間】和【閒】一個表示日光從門縫中射入,一個表示月光從門縫中射入,本義都是門有間隙,引申為空間上的間隙,『閒』又引申為時間上的空隙,表示有空閒。這兩字本同源,現在『間』主要用於空間、時間,在不產生歧義的基礎上也可用『閒』表示,主要是古人有混用現象。『閒』則主要用於空閒,閒適,不可用間代替。

  【閑】象門中有木,有人認為是遮攔之意,金文中用閑字表示間歇、休止。作為防範、防止、柵欄、木欄等義時必須用『閑』,表示空閒,悠閒等義時和『閒』通用,『閒』好像用得更多。『閑』還通嫻熟的『嫻』。

  【開】從閂從廾,會雙手除去門閂之意,本義為開。廾(gǒng)是左右兩隻又(手)的象形,『又』不彎著寫就是『十』,兩個『十』左右並在一起就是『廾』了。

  【闢】和『開』的金文只差一個門閂之形,『闢』沒有門閂那一橫。後來『闢』成了形聲字。簡化字把『闢』併入『辟』。

  【辟】左側的『尸』像個跪坐的人形,下面的『口』實際是個圈(有的字無圈),右側的『辛』是刑具(楷體中的辛字形多為刑具的象形),本義可能是行刑或治理的意思,例如,有大辟之刑的說法。『辟』讀bì時有驅除,躲避的意思,通『避』;讀pì時有(1)刑法;(2)荒遠之地的意思,通『僻』;(3)開拓,通『闢』;(4)比喻,通『譬』;(5)搥胸,通『擗』。

  我覺得除了表示『大辟之刑』外,這個字的其他意義都是通假。現代漢語中只是在一些詞彙中保留了這個字的通假用法,比如,『辟穀』即『避穀』,『辟邪』即『避邪』。因此,看繁體字文章時注意這個字的讀音,如『辟bì穀』(道家不吃東西的修煉)、『辟bì邪劍譜』(好像好多人讀成pì)。要牢記『辟』不是開闢的『闢』,連初文也不是,不能看見就讀『pì』,雖然通『闢』,但那只是通假。

  【關】是個形聲加會意字,後面再細講。

  【闆】bǎn,這應該是個後起字,我沒查到字源,用於『老闆』,也可作『老板』,可能傳統上『老板』不屬於習慣寫法。我還查到一個pàn的讀音,是從門中看之義。

===============

鬥(争斗)、斗(漏斗)、鬧(闹)、鬨(起哄、哄抢)、鬩(阋)、鬮(阄):

===============

  【鬥】像兩人對立,以手相搏,本義就是搏鬥。【鉤心鬥角】也作勾心鬥角。原指宮室建築結構的交錯和精巧。後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鬥。語出唐·杜牧《阿房宮賦》:『各報地勢,鉤心鬥角。』建築的諸角向心稱爲鉤心,諸角如戈相對稱爲鬥角。

  【斗】本意就是用來舀水的長柄勺子,象形。

  【鬧】【鬨】【鬩】(xì,爭吵打鬥)【鬮】(jiū,抓阄)皆從鬥而非門。

  【鬨】hòng,被合併進【哄】(hōng、hǒng),區別方法除了讀音以外,鬨搶、起鬨都有鬥的意思,亂哄哄、哄孩子都著重於聲音上,『哄』字本就是指多人同時發出的聲音。有些詞有兩種寫法和兩種念法,因其著重點不同,例如:一哄而散和一鬨而散皆可,哄堂大笑和鬨堂大笑皆可。從字源上講,『鬨』絕不是『哄』的異體,《孟子》裏就有這個字了,表示爭鬥,『哄』倒是個後起之字。

  【闖】有個異體字從鬥,有點附會『鬥』這個意思,其實『闖』是馬出門貌,表示突出、猛衝的意思,因此就是從門。

===============

幺、么、糸、絲(丝)、絛(绦)、緻(精致)、系(系列)、係(關係)、繫(聯繫、繫鞋帶)、麼(么):

===============

  【幺】yāo、mì【么】yāo,這兩字有好多音,不一一列舉,這兩字應該是同一個字,當細小講。『么』當爲『幺』之訛。

  【糸】mì,細絲也,象束絲之形,上下兩端或有線緒,涉及絲的均以糸為構字成分。甲骨文中幺、糸不分,可以互用。

  【絲】兩個糸即為絲。

  【絛】從糸,條(条)省聲,有個異體作『縧』就比較容易看出和簡化字的關係了。

  【緻】本義是細密,因此,精緻的致寫作緻。

  【致】甲骨文從丮(jǐ)從至,本義不詳,疑為送達之意,也引申為精緻之義,但後世慣用『緻』字。『丮』像人跪坐雙手前伸有所握持,那兩橫一豎是上下兩個小又(手)合寫隸變之形,在有些隸變字形中也寫作『丸』或『凡』,例如,『執』『巩』等。『致』本從丮或人,後經訛變,從『攵』(pū),『攵』即『攴』,為不同隸變體,象手執棍棒以擊打。

  【系】象手提著好多相連的絲線,手形只殘留一撇,本義是聯繫。

  【係】象糸橫穿人頸,有的還有左右兩個小又(手),表示綁縛。本義為綁繫。

  【繫】形聲字,上部的聲符後面再解釋。

  現在的『系』合併了『系』『係』『繫』這三個漢字。其實這三個字本義都頗為相近,但後世較明確的加以了區分(不能說完全不混用,現今很少混用)。就目前繁體字的使用情況,區分這幾個字的用法很容易。 『系』用於抽象概念,比如:體系,系統,系列,大學裏的科系。 『係』表示『是』,還有關係、干係兩個常用詞,主要表示和某事有牽扯的意思,強調牽扯、瓜葛、捲入而不是單純的聯繫。 『繫』用於聯繫、維繫、繫念、繫(jì)鞋帶,解鈴還須繫(xì)鈴人這種由捆綁引申出的意思。繫的口語詞一般讀(jì),文言詞讀(xì)。『係』和『繫』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互有影響,牽扯不清,後者只是單純的聯繫,相連的意義。

  【麼】和【幺】一樣也當細小講,但現在主要用於『什麼』這種詞上。我覺得麼是幺加聲符分化出來的字。表示小這種意思的時候主要還是用『幺』,其他時候用『麼』。舉些例子:幺妹、幺麼小丑、喝六呼幺、什麼、怎麼,可以麼。

  臺灣目前定『幺』除了表示細小之外,是『么』的異體,但從『么』的字又都定爲從『幺』的字的異體,比如,『麽』爲『麼』的異體。

===============

孫(孙)、遜(逊)、猻(狲):

===============

  【孫】甲金文從『子』從『糸』,從『糸』象絲線連續不斷之義,會兒子續有孫兒之意。本義為孫兒。『糸』的上部又多與『子』字相連,戰國文字承襲這種寫法。《說文》:『孫,子之子曰孫。从子从系。系,續也。』按字本不從『系』,因『糸』的上端有連接『子』部的筆畫,《說文》因而訛作從『系』。另春秋時期鼄訧鼎字作從『子』從『屮』,會子孫如草之繁衍綿延意。

  【遜】從『辵』,『孫』聲。本義是逃遁。

===============

䜌、戀(恋)、變(变)、蠻(蛮),孿(孪)、欒(栾)、彎(弯)、巒(峦)、鑾(銮)、奱、攣(挛)、灣(湾)、聯(联)、關(关):

===============

  【䜌】luán,金文從言從頂部相連的絲,言為聲符。相連的絲是『聯』的初文,表示聯繫,不絕之意。本義是聯繫、連接。

  【聯】甲骨文像一隻耳朵上繫了一個幺,金文從耳從糸,小篆改為從耳從絲,會以絲來裝飾或綁繫飾物於耳之意。本義是綁繫,聯繫。有人認為䜌和聯是一字之孳乳。䜌也是很多以其為聲符的字的初文,比如:蠻、欒、鑾、孌、變等。因為上古文字有限,開始時都是同音假借,後來才逐漸加意符區分形成不同的字。

  【關】金文從門從卝,象關門之形。篆文改為形聲字,用了一個有卝形的聲符,我搜不到這個聲符的意義。現在楷體『關』和『聯』的主要部分寫法一致了。

  【變】戰國竹簡也寫作䜌,古時兩字音近,可能是『攵』有擊打的意思,故加上『攵』強調改變的意思。注意不要受簡化字『变』的影響,下面不是『又』而是『攵』。

  簡化字把䜌簡化為類似於『亦』字形,要注意有的字就是從亦而不是從簡化的䜌,如:奕、弈。『奕』是大的意思,也通『弈』。『弈』,從廾,亦聲,是圍棋的意思,引申為下棋。『廾』有時也隸變成『大』,因此『奕』也通『弈』。字形中哪些『亦』是『䜌』的簡化,通過讀音就能區分,一個押yi的韻,一個押luan的韻。䜌字的草書甚至行書和『亦』字類似,有時甚至就是更簡單的一點一橫下面三個點。

  【奱】字沒有簡化。

===============

艸(cǎo):

===============

  【艸】草之初文。繁體的草字頭應該分兩部分寫,筆順很重要,先寫左面的豎,然後左面的橫,然後右面的橫,然後右面的豎。這樣的筆順能很連貫地接著寫草字頭下面的部分。

===============

昜、陽(阳)、暘(旸)、楊(杨)、揚(扬)、瘍(疡)、湯(汤)、蕩(震荡、芦苇荡)、盪(荡涤):

===============

  【昜】yáng,甲骨文字形像個楷書的『早』字,會陽光從樹梢上照射下來,是陽和暘的初文,本義指陽光,引申爲光明、開明。

  【蕩】從『水』,『』聲,本義為搖動、擺動。《說文》:『水,出河內蕩陰,東入黃澤。从水,聲。』

  【盪】《說文》:『滌器也。从皿,湯聲。』

  『蕩』和『盪』字源不同,引申義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有別之處。

  【蕩】今天的釋義:(1)搖動、擺動。如:『蕩舟』、『蕩槳』。(2)動亂。《荀子.勸學》:『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3)閒逛。如:『遊蕩』。(4)清除、洗除、使殆盡。如:『傾家蕩產』。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遷者追迴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5)毀壞。《國語.周語下》:『夫周,高山、廣川、大藪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蕩以為魁陵、糞土、溝瀆,其有悛乎?』(6)放縱不受拘束。如:『放蕩』、『浪蕩子』。(7)平坦。如:『坦蕩』。(8)廣大無邊際。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9)積水長草的淺水湖。如:『藕蕩』、『魚蕩』、『蘆花蕩』。(10)《詩經.大雅》的篇名。共八章。根據《詩序》:『蕩,召穆公傷周室大壞也。厲王無道,蕩蕩無綱紀文章,故作是詩也。』指假文王語氣,以彰殷人之惡,而明周人得國之正也。首章二句為:『蕩蕩上帝,下民之辟。』蕩蕩,偉大貌。辟,君也。下民之辟,為人民而立君主。

  【盪】今天的釋義:(1)洗滌、洗淨。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習若自然,卒難洗盪。』(2)掃除、掃蕩。《後漢書.卷四○.班彪傳下》:『西盪河源,東澹海漘。』(3)擺動、搖動。如:『盪舟』、『盪鞦韆』。(4)交替、推移。《易經.繫辭上》:『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可見,『盪』之1、2、3義和『蕩』互通,個人感覺韓愈詩的『滌瑕蕩垢』寫作『滌瑕盪垢』更準確些,只能說『蕩』比較多用,古人也不分,只是在強調洗滌義時特意用『盪』罷了,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我覺得字典中標明某字有某個義項並不代表這個字就應該有這個義項,只能說明歷史上有這麼用的先例,但這個先例可能就是個錯別字,現今是沒必要故意這麼去用,除非一些慣用詞的慣用寫法。大陸繁體輸入法詞語用字多有不正確之處,要特別注意。

===============

傷(伤)、飭(饬)、飾(饰)、殤(殇)、觴(觞)、慯、摥:

===============

  這幾個字的聲符,小篆便是這麼寫的,甲金文沒有找到,不明其意。注意,『傷』簡化的不規律,和『飭』的有右半部分相同了。

  【飭】chì,整頓、謹慎,捯飭(dáo chì,打扮),古同『敕』、『飾』。 《說文》:『致堅也。从人从力,食聲。讀若敕。』

  【飾】《說文》:『㕞也。从巾从人,食聲。讀若式。一曰:襐飾。』

===============

睘、袁、瞏、遠(远)、園(园)、還(还)、環(环)、寰、鬟、圜、嬛:

===============

  【睘】【袁】【瞏】這三字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睘和袁兩字較早出現,甲骨文中有袁無睘,金文中睘是環的初文,小篆中瞏從目袁聲。如今字典中睘和瞏互列為異體,瞏讀qióng時有目驚之義,瞏讀huán時通還,睘讀qióng時有直視之義,這是字典中的解釋。字典不是講字源的書,其只說明後世習見的用法,並不深究字源。我覺得睘既是環的初文,自然也可讀作huán。從字形上看,甲骨文的袁字是衣旁一隻『又』,衣上面或加圈、或加止,其本義所指不明,有人說象穿衣,有人說象手執襁褓中的嬰兒。睘字上面是個橫目,下面是衣,衣中有個圈,金文用作『環』字。『瞏』字最早見於小篆,《說文》解作目驚視也,從目,袁聲。有人說瞏是睘的異體。

  以『睘』為聲符的字有很多,讀音也較統一,如:寰宇、丫鬟、歸還等。

  以『袁』為聲符的字也不少,讀音也較統一,如:遠、園、猿等。

  【圜】(1)huán,意為圍繞;(2)yuán,同圓,主要指天體。

===============

褱、懷(怀)、壞(坏):

===============

  【褱】huái,從衣、從眔,眔亦聲。【眔】甲骨文作目下三點,也有和楷體一般無二形的,會流淚之意,乃『泣』之初文。『褱』即『懷』之初文,會淚灑衣襟之意,表示傷懷、懷念。

===============

專(专)、轉(转)、團(团)、糰(饭团)、傳(传):

===============

  【專】象手執紡輪而轉動(又是右手形,有時也用寸作手形,因此,在文字構件中又和寸差不多),乃『轉』之初文。

===============

雈、雚、歡(欢)、觀(观)、權(权)、勸(劝)、灌、罐、鸛(鹳):

===============

  【雈】huán,甲骨文象貓頭鷹,突出眼睛之上左右兩蔟拱形的毛。 『雈』、『雚』本是一字,『雈』後增聲符『吅』xuān成『雚』字

  【雚】guàn,看似草字頭的部分是貓頭鷹的眉毛,標準寫法是斷開的,隹是鳥側身的象形,兩到三個口表示鳴叫,會貓頭鷹在鳴叫之意,本義指貓頭鷹。

  以『雚』為聲的字有好多,且讀音較統一。簡化字將部分以其為聲符的字用符號『又』代替,但根據字的讀音,仍可分辨哪些字當以雚為聲符。『雚』本也是簡化字中必須會寫的部件,因此只要知道哪些字以其為聲符,也就等於會寫這些繁體字了。

===============

黃(黄)、堇、漢(汉)、僅(仅)、謹(谨)、瑾、勤、艱(艰)、難(难)、灘(滩)、攤(摊)、癱(瘫)、嘆(叹息)、歎(叹赏):

===============

  【黃】像人仰面向天,腹部脹大,表示粗矮殘疾之人,後用作顏色之黃。我是看不出這個字形有這個意思,反正專家旁徵博引,考證出黃就是這個意思。古人有大旱之時焚燒病人祈求降雨的風俗。古書中有記載,認為瘠病之人,仰面朝天,天哀其病,不忍下雨,恐雨入其鼻,故此天旱,因此旁人要焚之以求下雨。黃也確實和病這個意思有聯繫。

  注意,黃的繁體臺灣規定是廿下一橫。似是本著小篆的標準,或者自古正字就是這麼傳寫,具體原因不知,手寫體多寫作共字頭。

  【堇】jǐn,就是將黃放到火上焚,表示焚黃求雨這種祭祀。隸變後作兩個形,一個是『漢』的右邊寫法,押han的韻,一個是『僅』的右邊寫法,押jin的韻(我不懂音韻,姑且這麼寫,也是便於記憶和區分)。

  【漢】最初指漢水,有人說漢和灘是一字。

  【嘆】主要用於嘆息,單純的嘆氣的成分多些。《說文》:『吞歎也。从口,歎省聲。一曰:太息也。』

  【歎】主要用於詠歎、讚歎,吟歎的成分多些。《說文》:『吟也。从欠,省聲。他案切。,籀文歎,不省。』

  『嘆』和『歎』混用也不算錯,就像『做數學題』寫成『作數學題』也不能算錯,只是注意像吟歎、詠歎這種明顯的有吟詠之義的詞不可寫作『嘆』。

  以『堇』的兩種形態為聲符的字,有一部分被簡化字用符號『又』替代。看了前面列出的幾個字,基本就能摸清哪些字被簡化了。

===============

㬎、顯(显)、溼濕(湿):

===============

  【顯】金文從日、從絲、從頁,會人在日下觀絲之意,本意是顯現。

  【㬎】xiǎn,金文從日、從絲。由於目前只在戰國晚期的金文中發現㬎字,故認為㬎是顯的減省寫法而非初文。

  【溼】甲骨文從水,從頂部相連的絲,金文或加土,構形初義不明,疑表示溼土之意,是隰(低溼之地)的本字。

  【濕】從水、㬎聲。以前是水名,後通『溼』,是『溼』的常用異體。大陸的字典中一直將『濕』定為繁體的正體,臺灣定『溼』為正體。

===============

僉(佥)、檢(检)、鹼(碱)、劍(剑)、撿(捡)、儉(俭)、瞼(睑)、簽(签)、臉(脸)、殮(殓)、斂(敛):

===============

  【僉】qiān,金文與篆文從『亼』,從二『人』張口向上(形如二『兄』),會一呼眾應或眾口同應之意(參周鳳五),本義為眾人同說,後引申為皆、都。《說文》:『僉,皆也。从亼、从吅、从从。《虞書》曰:『僉曰伯夷。』』段玉裁注:『僉,皆也。《釋詁》曰:『僉咸胥皆也。』从亼,从吅,从从。吅,驚嘑也。从,相聽也……《虞書》曰:虞,當作唐。『僉曰伯夷。』』但從金文構形來看,『僉』字『亼』之下為兩個人,並非『从吅,从从』(參董蓮池)。同時,《說文》所引《尚書.堯典》『僉曰伯夷』一例,即取其眾應之意。許慎訓『僉』為『皆也』當為引伸義。

  簡化字的『签』合併了『簽』和『籤』兩個字,【簽】本義是文件、單據上署名或題寫文字以為標識(zhì)。 【籤】本義是竹籤子。這兩字意義本無相關,極少情況下『簽』也通『籤』,例如:標簽同標籤、便簽同便籤,可能因理解角度不同,比如,標籤中必有題字,因此也可用『簽』字。但要注意,像竹籤、牙籤、抽籤、求籤這種詞是絕對不能寫成簽的。

  【鹼】從鹵、僉聲。『鹵』的詳細解釋在後面。

===============

㦰、韱、殲(歼)、籤(竹签)、懺(忏)、纖(纤)、讖(谶):

===============

  【㦰】jiān,小篆字形左邊是『从』右邊是『戈』,會什麼意我沒查到,字義是:斷絕、滅盡,刺,執戈,銳意。如果說有滅盡之意的話,我看這字形以戈對二人確有趕盡殺絕之意,是不是『殲』的本字我也沒查到。

  【韱】xiān,《說文》:『山韭也。从韭,㦰聲。』

===============

戠、識(识)、織(织)、職(职)、熾(炽)、幟(帜):

===============

  【戠】zhí,甲骨文左側像個三角錐插入地面,右面是戈,三角錐下或有口形,會將木樁植入泥土中之意,本義是木樁。甲骨文中用作祭名,又表示牲畜毛色,後也作為識、織等字用。

  注意,小篆將它寫成左音右戈,楷體不是分成兩個字寫,這一長橫是一筆寫出的。

===============

㡭、繼(继)、斷(断):

===============

  【㡭】jì,金文字形和楷體相似,也是上下各兩個幺,中間一橫,但沒有外面那個框,小篆加框,表示絲相連,故有繼續、連續的意思。可見㡭就是繼的初文。

  【斷】用斤(斧子)截斷㡭之意。

  『㡭』的簡化字寫法是行書楷化,草書可以寫得更簡。

===============

幾(几个)、機(机)、饑(饥荒)、譏(讥)、嘰(叽)、畿、磯(矶)、璣(玑)、几(茶几)、飢(饥饿)、肌、机(机树、机案):

===============

  【幾】金文從雙幺,從戍(人扛戈),雙幺就是絲,指細微的事情,戍像人執戈戍守,表示防範細微的事情,有防微杜漸之意。引申為幾微、危殆。由危殆(絲斷在即)義又引申為將要、將近、幾乎之義。戰國竹簡中表示多少也用幾。

  【几】象几案之行。

  簡化字將好多以『幾』為聲的字用『几』代替,但也有部分字本就是以『几』為聲。我前面已經列了我能想到的分別以『幾』和『几』為聲的常用字。如果再碰到以『几』為聲的字,不確定是否是簡化字,只能去查字典了。

  【机】jī、jǐ,一種樹的名字,也是『几』的異體字,表示机案。

  『饥』合併了【飢】和【饑】兩個字,【饑】表示地裏沒有收成,也就是饑荒、饑年的饑。饑可以通飢,但反過來不行。

  【畿】京畿重地。從田幾省聲。

===============

巠、經(经)、輕(轻)、徑(径)、勁(劲)、莖(茎)、頸(颈):

===============

  【巠】jīng,金文字形和楷書相似,象紡織機上垂直的絲線。『巠』是『經』的初文,本義是垂直的經線。

===============

冓、購(购)、溝(沟)、構(构)、篝、鉤(钩)、爯、稱(称):

===============

  【冓】gòu,甲骨文像兩條魚相向、口接著口之形,會相遇、邂逅之意,是遘的初文。

  簡化字把一部分『冓』為聲符的字替換成『勾』為聲符,傳統漢字中,『勾』如果作聲符,通常寫作『句』,『勾』是『句』的異體。【句】像一上一下兩個鉤子掛在一起,以口為聲,本義就是勾連。這一上一下兩個彎曲的鉤形變成了楷體的一撇和一橫折彎鉤。後來『句』這個字分化出了『勾』、『鉤』兩個字,『句』則引申為表示一句話的句。究其原因,可能是與句子的形成必涉及言辭的前後相隨與勾連有關。

  在大陸現行規范漢字中,如果見到『句』,一般說明這個字就是以『句』為聲,如果見到以『勾』爲聲,除『钩』字外,一般都是替換了『冓』的簡化字。

  【爯】chēng,甲金文從『爪』從『魚』,像以手拿起一條魚(徐中舒),本義是拿起、升舉,是『稱』的初文。

===============

盧(卢)、蘆(芦)、爐鑪(炉)、瀘(泸)、鱸(鲈)、廬(庐)、顱(颅)、驢(驴):

===============

  【盧】甲骨文像一個爐子,有的字形像楷體的『禺』字,也有加虍(虎的省文)為聲的,金文又加義符皿,是爐、鑪的初文。楷體字形上『虍』中『田』下『皿』。

  【爐】本以為供烹飪、冶煉、取暖用的盛火器具。【鑪】側重於指金屬爐子。現為常用互通字。

  傳統漢字中少有以『戶』為聲的字,更無『卢』這個字形,常用字裏除扈、妒二字以『戶』爲聲,實不多見,因此,見到常用字以『戶』為聲的,基本都是簡化自『盧』。

===============

膚(肤):

===============

  【膚】金文上面是虍,中間是一個圈,下面是月(肉在偏旁中寫作月),虍是聲符,圈不明其義(難道是一張皮嗎),表示皮肉。金文中多用作人名。戰國簡帛中用作本義,表示皮膚。楷體字形上『虍』中『田』下『月』。

===============

慮(虑)、濾(滤):

===============

  【慮】金文有兩種寫法,一種從心膚聲,一種從心呂聲,本義是思慮。楷體字形上『虍』中『田』下『心』。

===============

虜(虏)、擄(掳):

===============

  【虜】金文上面是虍,中間是個圈,下面是力。《說文》以為本義是俘獲。

===============

丘丠、虛(虚):

===============

  【丘】【丠】甲骨文象兩個小山丘之形,本義是土丘、小山。一說『丘』象四方高中央低的地形,孔子名丘,就是因為他的頭頂中間是凹的(參《史記.孔子世家》)。甲骨文象二峰形,與『山』字作三峰之形有別。金文訛變為象兩人背對背站立的『北』形,為小篆字形所本。『丠』爲另一種隸變形式。

  【虛】從『丘』,『虍』聲。本義是大丘,即大山。『虛』或增『土』旁作『墟』,後多用『墟』表示大丘之義。

  電腦字體中有些字形下部作『业』,可能是並沒有爲差別這麼小的繁簡字分用兩個字符。

===============

㱿、殼(壳)、穀(稻谷)、轂(轮毂):

===============

  【㱿】què【殼】這兩字的甲金文字形我看著一樣,也沒查到相關解釋。甲骨文字形像一個楷體的『肖』旁邊一個殳。【殳】shū,象手持捶擊工具,本義是一種古代兵器,以竹或木製成,頂端有棱。『殼』的左側部分《說文》說象幬帳,仔細看甲骨文字形,確實像個帳篷。『殼』的造字原理是什麼,我始終沒查到,但以去掉『几』形後的『㱿』作聲符的字基本都念gu。注意冖下面有個短橫,簡化字去掉這個短橫了。

===============

與(与)、舉(举)、譽(誉)、嶼(屿)、歟(欤):

===============

  【與】金文從舁從牙,象(二人)上面兩手和下面兩手互相交付牙齒之形,本義是賜予、給與。古人有贈牙的習俗,流傳至今,高山族泰雅人、布依人和曹人等部族仍有『贈牙締婿』之俗。

  【舁】yú,上面的臼是左右兩隻手的象形,下面的廾也是左右兩隻手的象形,表示四手並舉,後來成為很多字的部件,楷體中見到類似『與』字的形體時,一般都是以『舁』為部件。

  簡化字將很多以『舁』為部件的字簡化成『兴』字形,這是取自行書或草書。傳統漢字中沒有『兴』這個字形。

===============

學(学)、覺(觉)、嚳(喾):

===============

  【學】甲骨文從臼(雙手)從五從六(即冖),或不從五而從爻聲。會雙手擺弄籌策計數或算卦,金文加從子,因為學習和教育都與孩子有關。會教孩子學習數學之意。此處楷體的冖形是從『六』變化而來。

  【覺】從見學省聲,本義是睡醒。

  【嚳】kù,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說文》:『急告之甚也。从告,學省聲。』

===============

興(兴)、爨、釁(衅):

===============

  【興】甲骨文象四隻手共舉『同』,『同』是筒或桶一類的東西,本義是起、起來,引申為現在的興起之義。

  【爨】cuàn,是個複雜的會意字,頂部是兩隻手持一個『同』形的器皿,下部冖形是爐竈,『林』是木柴,『大』是左右兩隻手的隸變,『火』是竈下生的火,本義是設竈煮食,後亦指做煮食用的爐竈。現主要用於固定詞彙,如:分爨(也作分煙,兄弟分家之意)、同居各爨。

  【釁】《說文》:『血祭也。象祭竈也。从爨省从酉,酉,所以祭也。从分,分亦聲。』『釁』是古代一种血祭儀式,將血塗於器皿的縫隙,又引申為裂痕、縫隙,又引申為嫌隙、爭端。故現在挑釁之釁是這個字。

  注意,爨和釁大陸的字形規範是和興上部一樣,中間是個『同』。臺灣是冂裏上面兩橫下面一豎,豎不穿過兩橫。按小篆字形看是與臺灣所規定相同。再古的字形沒有找到。

===============

熒(荧)、榮(荣)、營(营)、瑩(莹)、鶯(莺)、螢(萤)、縈(萦)、塋(茔)、滎(荥)、勞(劳):

===============

  【熒】yíng:金文像兩把火炬相交之形,即楷體『熒』去掉火字底的剩餘部分,是熒的初文,本義是火光。金文時期此字通『營』,表示經營、修治。也借用做『榮』,表國名。

  【勞】甲骨文從二火,從衣(在甲骨文中就是衣服輪廓之形,是個全包圍結構),從數點於衣中,會於火下縫衣辛勞之意,後泛指一切辛勞。小篆訛爲從、從力。

  簡化字將改為上艹下冖,是行草書的一種寫法。

===============

監(监)、鑒鑑(鉴)、艦(舰)、覽(览)、藍(蓝)、籃(篮)、濫(滥)、檻(槛):

===============

  【監】甲骨文像一人跪坐於一個臉盆旁邊,人形突出其目,像『皿見』這個字形,會人從水盆中照見自己容貌之意,本義是察看,這種器物後來叫鑑。這個字的皿中或有一橫表示水面,金文又將目改為臣,臣是瞋的本字,表示眼珠突出眼眶,瞪眼怒視,人形變為楷書的一撇一橫,皿中的一橫變為楷書一撇一橫下面的一點。

  除艦(舰)外,簡化的都有規律。也是取了行草書的寫法。

===============

臤、賢(贤)、堅(坚)、豎(竖)、腎(肾)、緊(紧):

===============

  【臤】qiān、xián,甲骨文有兩種字形,一種是圓圈旁邊一個又,一種是『臣』旁邊一個又,『又』的指尖都觸及圓圈或者『臣』。臤是掔的初文,本義是拿取。圓圈在甲骨文中是『丁』字,有人認為既會意又表聲,改為『臣』亦是表聲。金文中,臤字用為賢,表示多,這也是賢的本義。

  【豎】金文從臣從豆,構形初義不明,金文用作人名,後用作豎立的豎。『竪』乃『豎』之俗體。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站式繁體字學習手冊(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