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日记 鼠疫篇 (the wrong end of a telescope):Solidarity 篇、三种悲剧篇、The Way of Nature 自然之道篇 4.7-8

4. 7. 2021 Solidarity 篇

最近在读Simone Weil 的时候我觉得学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祂比无支派所侧重的神的属性大,祂比哲学家讨论的神大,祂也比加尔文主义的教义所重视的属性大。为什么不能在不同支派和无支派中相互包容,相互扶持,Simone Weil所看到的神是如此的活跃。如果神给每个人的恩赐还有历程不同,我们是不是可以相信祂能使用不同的恩赐来让人认识祂不同的属性。

4. 6/7. 2021 第三种悲剧 篇

以下是我为了自己目前梳理论文点子的思路草稿中的其中一些有意思的地方,仅是供读者娱乐,内容不仅有可能存在对叔本华的错误或不完整的解读,也不会像以往一样,对概念和论证一一解释。

最近开始起稿论文。昨天写了很多关于叔本华悲剧,悲剧与哲学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很多都是最基础的有关剧作的问题我不太明白。很多论文讨论的都是有关悲剧与它所带来的满足(pleasure)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对剧作中发生的悲惨的事物感到满足,为什么悲剧能给我们带来快感?确实有学者认为悲剧所带来的可能没有满足感,而带来的仅仅是知识,也有学者认为知识和喜悦在悲剧中手牵手。我觉得自己经历来看会更偏向有了知识才有满足感,但是完全是因为我看悲剧从没有这样纯粹喜悦的体验。有学者解读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喜悦, 崇高(sublime)手牵手,我从没有叔本华所描述经历的最高的崇高,以致能做到放弃我的意志(renunciating my will-to-live)。再者我们如何能保证 sublime 甚至是任何一种快乐/满足/感情的 普遍性? 如果说是知识,这样的普遍性还能接受。很多时候到底是戏剧本身给了这种知识还是崇高本身给了这种知识?

4.7 

偶然在中文网上看到一篇讲叔本华悲剧的文章, 由熊菲撰写。http://js.ifeng.com/humanity/zt/detail_2015_07/07/4083666_0.shtml. 她强调了叔本华第三种悲剧的特征,也就是不需要极坏的人物,不需要偶然命运的“选择”,仅仅是小人物,普通人之间的纯粹的相处,没有人是完全的错误,却造成极大的悲剧。熊菲写到,“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是深刻的,在她的创作中,不仅展示了女性无爱的悲歌,更展示了人生永恒的悲剧性,并揭示了这种悲剧性的根源——人性的自私、孤独。自私是人的本性,它与生命同在,是人的生命意识的体现,而并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原则问题。” 

一位教授以前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基督教所谓的永生,我还愿不愿意跟随耶稣?当时我的想法是,我不愿意,因为公义和正义在地上无法实现,如果在永生也没有得到实现,我为什么要跟随祂,这样的生命如同恐怖片般,为何允许它存在?叔本华会不会在第三种悲剧中告诉我定睛在道德公义,非黑即白的局限性?

往往喜剧在我看来就是回响着人们对圆满的渴望和期待,做错事了就接受惩罚,做好人就一定有好报,有情人终成眷属,我们所渴望的就一定能得到满足。而叔本华认为喜剧落幕的太早。论欲望,叔本华认为就算满足了,人会有不断新的欲望,不断的受苦,或者是,被满足了之后,钟摆就会摆向无聊,极度空虚的状态。论道德和对宇宙不公义的环境,叔氏的第三种悲剧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的“所谓的道德原则”的问题。他认为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罪(Offence),因为明明是同一个意志(Will),却在现象层中相互击打。当我们从悲观主义的存在/生命的角度看世界,悲剧是否有能力将我们的伦理的爱转化为宗教的爱?

4.8 The Way of Nature 自然之道篇

我的文章常常掺杂英文,其实是因为一些英文的表达我找不到合适的中文,所以放在旁边,以便会英文的读者能更好的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Simone Weil 是我近期课上接触到的作者,也是我很喜欢,很尊敬的一位哲学家。相对别的基督徒学者,Weil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的信徒,她的写作让我有种与生俱来的信任和宽容。在我看来,没有一位思想家比她对苦难有更深的经历,明明生于富裕家庭极度聪慧,她从小放弃食用糖,选择到车间工作,放弃穿袜子,放弃进食,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参与人类的苦难,参与邻舍、战场士兵所经历的痛苦。她的《负重与神恩》(Gravity and Grace)是一本只有格言和诗集般长度和使用了极有深度比喻手法的意识流碎片。这是一本能改变人的书。课上有讨论过她为什么相较于哲学还有神学之类直白的手法,却选择以这种方式写,就像耶稣用直白或是费解的故事和比喻来讲真理。我无法像Weil一样有着对世界还有不同观点有着犀利的认识以及新颖的比喻,做到促使读者慢下来思考的境界。常常就非常直白的将所有知道的吐出来,就像课上的一位同学,Boyd说的,吐出来就不会再看一眼,不会再吞回去反复咀嚼。同时,每次读了这些书,觉得自己大概掌握了基本意思,但是上了课,听了老师的解释就觉得,我没有真正的理解,深感绝望,连我的智识能力也深受重力压迫。所以在这里表达一下我对读者的亏欠,标记起来,未来写东西的时候把这一点放在心里。

“修女曾教导我们:活着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之道,一种是恩典之道,二者只能择一。恩典不取悦自我,包容所受的轻视、遗忘、厌恶,接纳侮辱与伤害。自然只取悦自己,愿一切臣服于己。

(The nuns taught us there are two ways through life,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 You have to choose which one you'll follow.  Grace doesn't try to please itself. Accepts being slighted, forgotten, disliked. Accepts insults and injuries. Nature only wants to please itself. Get others to please it too.

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

结实到炸开的树皮、被雨水打碎的粉白花瓣、雨天积水流入隆隆作响的下水道、雨滴的重量、手指所感受到气温的冰凉刺骨、金黄到刺眼的花、一位常对着墙壁桌椅空气自话自说的餐厅老员工,为了不错过下班的班车呆滞沉默的站在雨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留洋日记 鼠疫篇 (the wrong end of a telescope):Solidarity 篇、三种悲剧篇、The Way of Nature 自然之道篇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