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重庆大厦

、重庆大厦的历史演变。



重庆大厦,原址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市场,后来原地改建大厦,1962年完工,有17层楼,在六十年代的香港也算是一个大工程了,名气不小。重庆大厦所在的尖沙咀,从19世纪中期开始,就已经聚居了大量南亚人。后来附近又重建了九龙清真寺,穆斯林人口更是大增。这导致重庆大厦刚刚开门,就有20%的店主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印尼人,这里成了南亚人群的消费中心之一。



1960年代末,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军舰常到香港补给物资,大量美军上岸了,他们常到尖沙咀、湾仔一带活动、消遣。重庆大厦开始以妓女站街出名。同时,那个年代,欧美的嬉皮士运动兴起,很多背包客流浪到香港,就住进了重庆大厦。到了1970年代,美国老牌旅游杂志《孤独星球》对此作了专题报道,重庆大厦在国际上名声大噪,成了“网红大厦”,吸引更多老外来此探险。1994年,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更使这里名声大振,各种枪战戏、黑帮戏,加深了重庆大厦在普通大众心目中的暗黑印象。



2000年后,非洲商人来了,紧接着国际难民也来了。他们纷纷落脚在重庆大厦。于是,重庆大厦成了南亚人、非洲人高度集中的敏感地带。普通香港市民常形容那里“大厦门口黑压压一片”,说的是黑人太多,第一印象就不太好。加上重庆大厦也曾零星发生过火灾、强奸等恶性事件。这不,各种暗黑印象一旦碰撞,就慢慢传开、一发不可收拾了。最终,重庆大厦成了一个被社会大众畏惧、鄙视的阴暗角落。



二、重庆大厦反映的“低端全球化”现象。



是在低资本投入以及非正式经济,在半合法甚至非法的环境里,实现人和物品的全球流动。



一般来说,我们从新闻里、在网上能看到的“全球化”现象,具体来说,就是欧美高端的化妆品、星巴克、麦当劳、苹果手机源源不断地进入新兴国家市场,而这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则提供廉价劳动力和低端制造业。但是,在这种全球化图景中,一般没有非洲什么事,他们依旧被贫穷、战争和疾病困扰。现在,透过这群非洲商人的跨国移动,将中国和非洲联系起来了。非洲也被纳入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但是,这种全球化显然不同于欧美国家那种比较高端的全球化,而是一种比较低端的全球化。



“低端全球化”的两种流动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从非洲这个极端边缘的地区,主动来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采购,又转运带回到非洲。这条路,主要是靠成百上千的非洲商人开辟出来的。



第二个路径,就是“难民”。这些难民通常来自中东、非洲,先到香港中转,再谋划去欧美发达国家。那到了香港住哪儿?当然是食宿便宜、同时治安不严的重庆大厦!一般来说,避难者在入境后,第一件事,就是直奔重庆大厦,找个小旅馆住下。第二件事,就是马上联系联合国难民署办公室,申请难民身份,等候审查面试时间。



重庆大厦的优势:


1、重庆大厦在外“名声不佳”,虽然地处黄金商业圈,但租金一直涨的不快。而且,重庆大厦的物业所有权,从未统一过,各个业主之间互相扯皮、推脱非常严重,没法集中力量整顿治理。结果因祸得福,直接降低了那些小旅馆的营业成本,可以少花点物业费,多提供些廉价的小旅馆和小餐厅,更能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第三世界的房客。



2、得益于香港的独特优势,作为著名的国际大都会和自由贸易港,香港航班多,价格实惠、海运发达,即使从非洲飞过来也很方便。香港的签证政策非常友好,来去自由。



3、香港背靠着内地,改革开放后,中国沿海地区承接欧美日的产业转移,加工制造业迅猛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实现了“全球买、全球卖”,为全球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三、重庆大厦体现出的现代价值或者时代走向



首先,重庆大厦,这个被外人歧视的地方,反倒洋溢着浓厚的世界主义精神。来香港的唯一目的,不是斗争,而是赚钱。



其次,重庆大厦的现代价值,还在于反映出当今世界正在走向多元时代。重庆大厦可谓一座立体的“全球文化超市”。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论高端还是低端,全球范围内的各种人群、文化和信仰混杂交融,人们在这座大超市里,根据各自的喜好和认同,自由选择其中适合他们自己的要素,自由组合拼装,从而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2009年以后,随着重庆大厦的翻新、物业和保安团队的加强,大厦外观和内部消防等均有所改善,香港人对重庆大厦的负面态度也稍微降低。而那些来此猎奇的欧美游客甚至对此略感失望,认为翻新装修后的重庆大厦失去了往日独特的魔幻魅力,而变得太平凡了。



近年来,香港舆论界,也一直存在拆迁重建重庆大厦的消息,或许有一天,这座“有故事的大厦”迟早会消失,里面聚居的来自第三世界的过客,将会转移到其他新的地方。无论如何,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在全球化进程里,任何社会现象都在快速变动、不断处于重新组合的动态过程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港重庆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