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人选择长期心理压抑,哪怕最终精神崩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

Unexpressed emotions will never die. They are buried alive and will come forth later in uglier ways.

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加丑恶的方式涌现

压抑,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压,指的是积而不发;抑,指的是约束控制。

压抑(Suppression),是指人有意识地让自己不要再去想某个念头或某种情绪,把自己的内心需求控制住,并告诉自己“我不可以!”。


但是,这份内心需求会因为压抑而消失吗?

答案显而易见:“不会!”

ta会进入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的心态和行为逐渐变得消极甚至失控。

因为一直压抑自己的人会爆发一种“补偿心理”,这种补偿心理很容易毁掉自己或他人。

情绪压抑后的释放好比“节食减肥”,节食到最后会暴饮暴食或是有厌食症。而情绪和想法压抑到最后,会以自毁或是毁灭他人的方式呈现

例如:

当我们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好,自身已经非常伤心和内疚,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与支持,然而单位可能面对老板劈头盖脸的痛骂、回家可能面临家人的指责与不理解,而自己怒不敢言,又无法发泄自己的情绪,于是为了补偿自己,选择沉浸虚拟世界来忘记这份不满和愤怒,或沉寂在酒精、毒品中麻痹自己,希望把所有的情绪压抑起来。

但这种行为往往适得其反,因为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压抑的源头,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就好比1987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进行的白熊理论实验:

不要在大脑中去想象一头白熊,然后你会发现,接下来的每分每秒,你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白熊的影像。

实验结果说明:通过其他的方式不断地将不想要的、进攻式的记忆,想方设法地压下去,争取放在内心深处最阴暗的角落里,永远都不翻出来,这种办法根本行不通。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选择压抑?

1. 含蓄内敛的东方文化

相比西方文化,东方文化追求含蓄内敛,更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

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等,逢人只说三分话,遇到事情不准哭,要坚强,不允许脆弱,假如脆弱你就是LOSER。

一旦情绪的流露,或任由一些想法充斥在脑海里,或是体现在行为上,会被标签化,认为是“弱者”的表现。

没人愿意被当成弱者。因此,压抑,成为一种习惯性的选择

2. 被羞耻感所驱使,对人自身的否定

很少有人会说自己压抑过想要学习的念头或压抑过中奖开心的情绪,我们所压抑的想法或情绪,往往是负面的、被我们自身否定或他人认为“不应该有”的。

例如:喝酒、抽烟、爆粗、性爱、想哭、抑郁、焦虑、愤怒……。

很多抑郁症患者有时背负着家人朋友想让自己好起来的期望,或是看着他人都很开心,只有自己情绪很低落的时候,便会很自责,对自己的抑郁情绪感到羞耻,为此拼命压抑自己的抑郁情绪,但最终却让自己从脱离家人朋友、到脱离某个群体、甚至脱离整个圈子和社会,造成行为上的自我封闭或自杀自残的过激行为。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当你选择了长期心理压抑,表面看显得无坚不摧,实质上,你所谓的最坚硬的地方,不过如同一个鸡蛋壳一般,虽多大的力气都握不碎,但只要拿个细小东西轻轻一敲,便能轻而易举的摧毁。

极端的坚强造就了极端脆弱的自己,你就像一根时时刻刻都绷紧的弦,每一步都走的小心翼翼,每一步都可谓步步惊心。

长此以往,容易心力衰竭,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累,像个机器一样,转啊转,转啊转,唯一能够停下来的时候,那就是你精神崩溃的时候。

压抑内心真实需求,做最听话的孩子,却把人生活成最没劲的样子。

其实,你本就可以心疼你自己!

闭上眼睛,想想你以前的生活,想想那些说出来就会好过很多,但是你依旧把ta压在心里自己难过的事情,想想你过得一天不如一天的生活,想想你那么多忍住没哭的夜晚。

是不是真的已经太累了,是不是马上就要坚持不住了,那就救救你自己吧!

我就是想哭,我就是不开心,我就是要说出来,我就是要停下来,我没有传播负能量,我只是在救我自己,用我认为对的方式。

人活着是为什么,自己快乐同时使别人快乐,而不是逼着一个人让ta按照大多数人所谓的快乐的标准活着。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可以点赞mark一下哦,看看 这条“为自己活的路上”除了我,还有你。

希望未来的你不再压抑,活出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一个人选择长期心理压抑,哪怕最终精神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