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4

第一讲:导论 

https://www.lib.pku.edu.cn/portal/cn/zy/dzzy/xueweilunwen

做学问的目的:最后都应该体现为对这门课里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有独立的研究能力。比如说你是商法专业的,现在电子商务发展很快 你是不是有能力研究这样的现象。- 终身需要的技能。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以一种理性的系统性的,具有创新性 和有效性的方式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么样找米下锅,怎么样炼成巧妇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孟子讲的话很好,说"自得之, 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尽管我们这门课更多地教同学们相应的技能和方法, 可是,这并不能保证,你们就能写一篇漂亮的论文。因为有些东西,是同学们要增加自己的修养和学识储备才能做到的。 所谓"功夫在诗外",就像黄宗羲所讲的,他说"读经史百家, 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 “(功夫在诗外)也就是说你有经史子集的涵养, 你做什么都做的好,那不是靠简简单单学几个方法能做到的,同学们,你们将来会越来越多的感受到 技巧啊,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逐渐增加的,才华可不是放在那就自然增长的- 知识的积累远比学习技巧重要!

写作是因为积累到一定程度,然后不得不写,不得不说。

From paperless to boundless - mobile - learning 

这里说的太好了 - 电子资源就是隐形的翅膀,还举了许多在世界各地美丽景点学法的例子,有趣。

我们还重点推荐 2 个学术期刊集成数据库就是 

这个 ASP ,它是 EBSCO 平台上 的,还有这个 ProQuest 平台上的这个学术图书馆数据库。 

这 2 个数据库是同学们在查询外文的 

人文社科类的文献的时候,最经常使用的 2 个数据库。

核心期刊:中/外

同行评审期刊

电子图书:中/外

学位论文数据库: 

事实型数据库

书目(目次)数据库

工具书库:大英百科全书

引文数据库:en / 中文 

多媒体资源,北大图书馆服务:

几个比较重要的多媒体资源,一个就是这个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这里面有很多- 新东方的课程 还有这个艾迪克森的网上报告厅 - 没找到

论文的创新程度随年级增加:学术论文, 核心就是要提出新问题。 通过提出新的问题,运用新方法, 处理新材料,得出新结论,表达新观点。 总之,学术的核心是创新。 

本科:

你在本科论文里边,你只需要针对这个领域里的一种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应该就很不错了。 

研究生阶段:

你应该能够,就你这个研究领域里边,不同的观点都给予回应, 展示你和他们之间的不同。 从而呢,使得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整体上变的更深刻了。研究生论文:不止是对一些主流观点、 通说、 流行意见,能够提出反思和思考,对一些成型的理论, 对某些系统性的理论思考,能够提出 一些总体性的批判。 

博士:

成一家之言,摆脱已有理论的束缚 

学习是为了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

第二讲: 提问

一. 论文的起点

二. 科斯的启迪

三. 身边的问题

四.处处是学问

五. 提问的过程

一. 论文的起点

二. 科斯的启迪:

Ronald Coase - 开创性人物 

为什么要存在企业?

在《企业的性质》里提的第一个问题开启了新制度经济学。 

而他在《社会成本问题》里边提的第二个问题,开启了法律经济学。

读《如何提问》

三. 身边的问题

学法律的老奶奶

"法制信仰的危机,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制约着我们几乎各个领域的法律实践,使得法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放到司法实践当中几乎无一例外的会遇到困难。 这就是当年触动我的那样一个困惑,而随着这个对这个困惑的思考,我最终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

作为律师的法官

不签合同的商人

四.处处是学问

母亲的问题 - 长城为什么这么宽?

长城是城吗? Great wall

长城是大道 Great Way

长城的政治智慧 - 日本人没有攻下的原因在于进攻顺序;东西是最难的

马尔代夫举行水下内阁会议 - 马尔代夫即将消失

气候变暖不可挡

另一种思路:领土置换问题

五. 提问的过程

因疑而问 

遇到疑难、 遇到困惑的地方,就把它放过去了。 不去深究,这是一种 人类在物种进化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免得自己大脑过于劳累。

因问而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与须臾之所学也- 孔子 

他说原因就在于想的太多而读书太少。 - 杨绛

因学而思-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因思而研-

第一,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问题。 这是我们一再讲的,他再傻再难,也不要轻易丢掉它,丢掉了就可惜了。 你把所有问题丢掉了,你就没法提出问题了。 

第二,别轻易给自己一个答案。

第三讲 选题

第一节:米尔顿的节制

《失乐园》

第二节:肥羊之争

论文的相对边缘的题目,更好驾驭

大题小做

我是一个知识产权法的外行,对不对? 而我想研究的题目呢又非常宏大 但是我仍然可以通过选题上的设计,最终呢实现自己研究的目的。 

那么这里要强调的是从选题阶段,实际上就要开始对你研究题目进行相应的检索 ,了解它的学术背景,了解它的学术脉络。即使一开始你做得不需要很深,不需要把这个问题推进的很远,研究的很透,但仍然要注意。在这个问题上很可能已经有巨人站在你的前面了,一旦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你就很难去超越他,这就是选题在一开始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层层限缩

尤其是我们作为一个这个发展中国家,林毅夫教授讲我们是有后发优势的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很多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在其它国家已经经历过了。比如说你不去看这个问题在历史上都经过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你不去看它在其它国家人们对这个问题人们对这个问题如何研究或者- 如何处理 就让你感到呢,你是在闭门造车。

如果你 真的去刨根问底,真要把一个问题的前因后果。它各方面的联系都弄清楚的话,那发现要看的东西太多了。一个再微小的问题,如果你深入地研究下去的话,发现它背后 都是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事半功倍

第三节:边缘与中心

一. 选题的边缘

1.1 边缘做文章

边缘变中心 - 此我们要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方面不要担心或者首先要选择一个边缘性的问题去写 另一方面,最终你要能够去确定你自己的理论 

论证你的学术研究,能够使得这个边缘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使得边缘变成中心

所以说选择这个题目,不选择这个题目,并不取决于它在现有理论格局里的位置并不取决于现有的主流理论认为它重要还是不重要,甚至我们可以说 你恰恰要避免的就是那些主流理论,

你脑海里边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这样一个边缘的问题有机会有希望变成一个中心的问题。

第四节:想写与能写

我想 vs 我能是不一样的,就是一个题目你想不想写、 喜欢不喜欢写、 值不值得写、 愿不愿意写 是一回事,总之,所有主观上的判断是一回事,这个题目能不能写、 可不可写是个客观的问题。 

三. 想写到能写

在你研究的这个问题上可能包含了很多可研究的内容。 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你做选择的依据是 能写,而不是想写,也就是这个时候你要充分考虑的是 

哪些问题是你能探讨清楚的,哪些问题是你能搞懂的? 你要写的只是你能研究、 能搞懂的那一面。 你不需要面面俱到,你不需要把所有方面都写尽了。 

第五节:选题的原则

立论原则:小、清、新

一. 核桃一样小- 常犯的错误

但凡你不知道大小,就说明大了。 

多小才合适 - 你大体上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还好歹有材料能够支撑你

二. 哪多云有雨

 — 第二点就是即使这个问题你觉得能驾驭,能处理, 但是研究深入以后是不是能把它搞懂?

不知为不知

无能套理论

有些问题需要有实践经验,再做研究 —别学了一点儿理论,或者看了几本国外的书,获得了一些一般性的观念,就轻易地对一些具体问题下判断。特别是当你在进行一些论文选题的时候,你要选择一个论文题目进行研究,你的出发点只限一般性的印象,这是很危险,因为现实当中的很多因素你完全没看见,你这个研究就很难深入下去。 (有些教学经验,对研究也会更有帮助)

理论有渊源— 理论的来龙去脉非常清楚

你做论文不也就像投资一样,把你的时间精力把你的生命投入到其中,是吧,你总得投一个你觉得大体能确定,能搞懂的东西。  

三. 新

新是第一条: 新的案例,视角,立法

不要耕熟地

消极检验:没有通过这三个原则的检验你的论文选题就可能给后续的研究带来很多困难;而通过了这个检验,就可能给你后来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保障。

多多体会:以前选题是否有满足这三个原则

论文数据库

期刊:cnki、万方、维普

过刊:JStor,PAO,NSTL

现刊:ScienceDirect,Sage,WILEY,Taylor,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Springer

学术期刊集成数据库:EBSCO平台的ASP,ProQuest平台的学术图书馆数据库

核心期刊: SCI 以及 SSCI 以及 AHCI 著名的索引数据库,列出来那些期刊列表都是外文的核心期刊

中文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电子书:读秀数据库、方正apabi数据库、myilibrary,EBSCO eBook

学位论文数据库:PQDT,北京大学学位论文库

电子报纸:人民日报,ProQuest《纽约时报》等,IPSCO(美国报纸),Gale《泰晤士报》,LICSENCE。

世界级新闻联合目录:WordCat,CALIS

科学引文索引: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

中文引文数据库:CSCD,CSSCI

其他: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艾迪克森网上报告厅(国外学术报告),库克数字音乐

Web of science:集成了SSCI、A&HCI、CPCI-SSH 人文社科数据库的平台


2文献综述:摆出一二手材料,无需点评,注意与自己观点将产生的逻辑性,集中论述观点,讲道理,理论在应用中,变相论证理论,从开头到结尾是从小到大,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过程。

第一,要对已有的观点进行类型化的区分

第二,分类的基础上要对每种观点加以批判,指出 它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

第三,重要的是以你自己的观点主张为尺度去衡量它。

文献综述是论证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你全文论证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正是在文献综述部分,你可以充分表明你自己这篇文章,你的观点主张的创新性何在。 

3一二三手材料的选择,中外材料的取舍。

随时随地观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做人类学式研究,是可以作为自己的一手事实(直接证据),三手事实是来自于媒体,别人对二手事实的评述 

二手事实来自数据库的资料(间接证据):从法学研究来讲,法律法规, 案例


摆事实,讲道理 - 原则:

无所不用 

不该强调方法论的存粹性,拥有方法论的自觉性。(多模型思维)

所以— 了解尽可能多的理论

用其极

非常著名的就是陈寅恪的例子啊,我 以前看到过一篇研究陈寅恪的史学方法的文章,他就讲到说, 陈寅恪这个人啊,博闻强记,遍览史料,可以说没有他看不到的, 我们知道,陈寅恪讲的所谓不古不今的学问, 那为什么这样呢?有的学者就说,陈寅恪讲过这样的话啊,说研究先秦呢,材料太少, 研究明清材料太多,而研究唐宋呢,这个材料恰好足够,同时你又看得完,我们就能够知道,陈寅恪对自己研究其实有个要求的。就是你 在研究一个问题之前,要把所有的材料尽可能看尽, 但是我们看陈寅恪的研究,实际上呢,他用到的例子非常少。 很精道,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他遍览了史料以后,在所有可用材料当中,选择了那些最可用的例子,

学术弊病: 

一方面我们看到,我们大量的学术研究,或者说,几乎 绝大多数的当代法学研究 都是只依赖于三手事实。

当代法学研究的第二个弊病就是套理论,比谁知道的国外学者权威,比谁套的理论新颖。 

得到一个理论就当成宝贝,套这些理论去想象未来的世界,被学者翻译带到中国,但是这些书不一定是一流的学术著作。- 所以要读最新英文论文

这就是这一代的学术使命。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中国研究的例子。 关于中国研究,可以说 早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什么呢? 对中国的权威论述都是来自于国外学者,不管是欧洲的汉学, 还是美国的中国学,这些中国研究成为了我们中国读者 关于中国的最可信的论述。比如《剑桥中国史》,有意思,外国人和中国人互相研究。出国后对中国的认识更深了。

中国的学术传统慢慢形成了,而等到当代的进行中国研究的这些国外的学者, 就必须要做出取舍了,你是仍然依附在美国的这个学术传统里边, 去回答主流美国学者所提出的问题,用中国事实去做美国理论的补充,还是说你要更多地跟中国学术做对话,跟中国学者本身所提出的问题做讨论、 做回应。我相信这样的学术转变一定会发生,并且用苏力老师所说的,套用他的那个说法就是 "也许正在发生”。

讲道理

道理就是说服的工具,道理就是用来说服人的。 所以凡是能说服人去接受一个观点的,这都是道理。 

说理的对象他易于接受什么样的方式。 所以我常常讲,《周易》就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科学, (是因为能说服当时的人)我们当代的社会科学,也包括法学,只不过是周易或者说这种神学的这占卜的变体而已。 (非常有必要读四书五经了)

因为说到法律人思维,也就是法律人应当如何思考,其实呢讨论的是法律人应该怎么说理,怎么论证的问题。(那教技人思维又是如何呢?教技人又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说服别人自己的解决问题方式呢?)

思维 =/= 说理

三、说理与受众 sense of audience

美国的判决书用于说服公众的

社会模式 - 美国

教育模式 - 德国 8年法学教育,培养一个信仰共同体

常见的是法国模式

中国 - 比较法说理方式

理性,自由,博爱,

引用注意避免当代的“毕达哥拉斯数论” 

摆事实

就是并非学者们 表达观点或者论证观点的那些内容,而是什么呢?而是直接跟你研究问题有关的。 这些材料呢不是你要交锋对话的观点。 而是可以用来直接支持你 自己观点的那些事实或者道理。

https://www.lib.pku.edu.cn/portal/cn/zy/dzzy/xueweilunwen

第四讲:谋篇- 值得多看的一节(战略)

第一节:原则: 知己 + 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篇之诉:写作技巧

谋篇之道:??

第二节:知己三点式

起点:从什么切入点入手? - 快速进入

要点: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因为具体的观点之间的关系没有清晰的思路,不知道容易被人质疑的地方,需要加强论证,充分论证的地方。

结点:最终的落脚点在哪?- 截断因果链,

“叩其两端” - 孔子

“想清楚再写” - 叶圣陶

灵感 - 智力达到巅峰时候的思想迸发 

积累和锤炼的过程

《英国哲学史》- 索利讲霍布斯这样用心的记录自己的灵感,可见写作之难,也可见思想之珍贵。 霍布斯是,可以说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尽管在他之前,有像马加维利、 培根这样的大思想家,也开启了现代思想。 包括一些 这个宗教领域的这个神学研究,实际上都具有了现代思想的雏形。对于启蒙哲学的认识论,自然哲学、 政治哲学等等啊,包括神学批判,都有重要的启蒙。

第三节:知彼

钱钟书 - “他发明了雨伞”(意)

钱穆 《学龠》- 专门讲怎么做学问

读书与写作

博学好问

彼一家之思想,我以研穷,又循次转治别一家。我之研治 别一家,其虚心亦如研治前一家。 

好学会疑

而或两家思想各不同,或相违背,然则谁是而谁非?我当谁从而谁违?于是于我有疑。故疑必先起于信,起于两信而不能决。如此之疑,始谓之“好学会疑”。 

顺藤摸瓜 - 按图索骥 - 分门别类

顺藤摸瓜型 — 已有研究的初步筛选

专著、教科书:最易查找

论文数据库:系统检索

关键词积累

按图索骥型 — 已有研究的系统梳理

分门别类

归纳总结

为文献综述打好基础

初学者的两个常见问题

没有自己的观点

重复别人的观点

不妨多看书,把别人的观点吃透

第四节:道术

爱因斯坦文集

“发展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她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并且比起那些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的适应进步和变化”

凯恩斯

“思想家 他们对这个社会所起的作用要比我们想象的远远为大,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就是由思想家来统治的。思想家通过思想统治我们。 有些人以为,我不在乎什么思想,我就是做实务的,我的工作跟思想没关系 我只要把我手头的工作干好就行了,可是呢,这种思想本身也不过是某一种思想的粗浅表达而已,这也是一种思想,只不过是一种及其贫乏的思想。” — 我在思考,这是否可以解释教学设计中教案的设计作用比技术本身大得多

“我确信和思想的逐渐侵蚀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是被过分夸大了 诚然,这不是就立即产生的影响而言,而是指一段时间以后。因为,在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领域中,在25岁或30岁以后还受新理论影响的人是不多的。因此,公职人员、 政客、 甚至煽动者所应用的思想不大可能是最新的,但是,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无脑&脑残

德尔菲神庙 

所谓认识你自己 

孔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章学诚《文史通义》

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

宗主之争,门户之见

你信奉普世价值,为什么存在呢?

伟大的著作,系统地阐释和表达了普世价值的信念,对普世价值有所追问,一定会读到康德,接着休谟,沿着这条线索,一定会读到霍普斯,从霍普斯回溯,会经由马佳威利,托马斯 阿奎纳,可能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最终追溯到,休谟关于人道的论述启蒙哲学家关于自然权利的论述,古希腊思想家关于自然和习俗的区分等等


文化


尼采- 三种精神状态

骆驼— “ 能担载的精神” “自卑以损伤高傲、显露疯狂而讥讪智慧,只要那个是真理之水,不顾污秽地跃入,而不嫌恶冰冷和发热的蛙”

狮子️ 征服和主宰

局限:有目的,有功利,支配关系,是对双方的约束。 (奴隶会约束主人;领袖发出的声音不完全取决于自己)

依然是欲望所主导的精神状态

赤子 - 赤子之心是什么?

天真与遗忘

赤子状态:沉浸于学习中,不被强大的,或者弱小的意见支配,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就像一个小孩子,走到哪里,玩到哪里,睡到哪里。

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与为己

第五讲:布局(战术-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第一节:原则

想法 vs 办法

避免纸上谈兵

E.g.《人性论》的时候特别不成功,休谟的书印出来没人看,后来他把其中内容分拆成人类理解研究、 道德原则研究,之后产生了很大影响力。 

叶圣陶:“组织是写作的第一步功夫。 经了这一部,材料方是实在的。”

一是逻辑一贯,二是结构清晰 不就是coherence & cohension 我真是天才

第二节: 逻辑

简单逻辑是一种写作美德 

简单:一目了然    

简单 =/= 机械: 反对八股

结构简单是思想成熟的结果

问题:材料和观点对不上

一贯的逻辑

避免断裂、倒错、重复 

写作多了✏️会养成【用笔思考】的习惯

逻辑类型

-串烧型

一个问题贯穿各个部分

各个部分存在紧密逻辑关系

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

不是文章重新进行剪切粘贴以后还一样, 你会发现这个文章,如果把比如第三部分挪到第二部分了, 就是读不顺。 

-拼盘型 ✖️

​内容的简单堆砌,别看他写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 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之间到底什么关系不清楚。 这种写作特别特别常见, 同学们去看,绝大多数法学论文都是这种类型,

钱穆— —— 钱绳贯钱

一个刘文靖和邱文庄两个学者之间的对话, 这刘文靖呢,谓邱文庄,博而寡要,常言, 邱仲身虽有散钱,惜无钱, 惜无钱绳贯钱,文庄闻而笑曰, 刘子贤虽有钱绳,却无散钱可贯。 

第三节:结构 — 经史子集

1⃣️一、经部

提出问题 + 说明意义(理论重要性,实践重要性)

1文章开头(小于全文五分之一):交代背景、说明方法、突出重点、摆明意义、交代材料(独特方法的阐述,新材料)

2⃣️二、史部

3⃣️三、子部

4⃣️四、集部

学术,不是捡柴火一样的数量的积累,而是质量的积累,

第六讲:头尾

第七讲 文献综述的作用

7.1 学术论文为什么难写 

创新难

论证难

观点可以是错的,但是论证的逻辑必须正确。在论证之前,这个观点不一定对错。

排除合理怀疑:表明之前的观点不正确,而你比他更正确

7.2 文献综述的意义

假定你的读者无所不知,所以都要驳斥

假定你的读者一无所知,前人提出的,甚至可能提出的,都需要解释清楚

我们并不生活在轴心时代,不存在没有讨论过的问题。 

7.3 文献综述举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