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前,毛主席读过哪些书

八岁之前,毛主席基本上是在外公、外婆家渡过的。

毛小时候聪慧过人,颇得长辈,尤其是颇得外公、外婆的喜欢。外公家所在的家族是个大家族,设有私塾,并聘请教书先生教授族内孩童启蒙,童年的毛因此得以有机会去“旁听”。

毛小时候记忆力很好,私塾里边的孩子在背书,他们还未能背下,而“旁听”的毛却已经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了。不仅如此,通过旁听和外公、外婆的零星指导,他还学会了写字,背古诗。

八岁之后,毛被接回韶山读书,断断续续在私塾读了六年。在此期间,毛还曾因为父亲的缘故被迫停过学,白天不得不与家里的长工一起下田耕种,晚上又得帮父亲记帐,只能自学而无法到学校去学习。后来,在他自己的坚持和母亲、舅舅的支持下,毛又得以去学校读书,直到十三岁。

那么,毛主席在十三岁之前,到底读了哪些书呢?

1936年,毛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时说:“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

 1964 年 8 月 18 日,毛在北戴河的谈话中再次提到:“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 6 年。背得,可是不懂。”

从这两次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毛在十三岁前读过“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这些书,主要反映了儒家思想学说,历来倍受封建统治者的推崇,被长期当作科举用书。因此,这些书,也就是成了天下读书人必读的书。

不过,这些书大都高深难懂,并不适合当作学童的启蒙用书。因此,有人认为,毛十三岁前所读的书,也很可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和《纲鉴易知录》等蒙学。

这类书,既是民间传播文化知识和儒学的中介,也是儒家经典的普及形式。因为这类书不仅行文通俗,有的还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而且还把儒家的思想融汇于其中,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毛小时候有可能就是从这些书里获取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后来虽说,“背得,可是不懂。”然而,我们在他后来的活动中,多少还是能看出这些书对他的影响。

比如,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有“耕三余一”的口号。这个口号,可能就源自《幼学琼林》:“三年耕而有一年之食,庶儿遇荒有备。”

再比如,“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等,这些常出现在毛的笔端或口头的话,就源自《增广贤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三岁前,毛主席读过哪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