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137】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北师大东南标志(作者摄)

计划一早去北师大哲学院听课,但是我还是被北美时差耽误了。十年多了,《易经》的课,我是场场不落——无论是外校的教授,如清华的廖公、人大的杨老师和首师大的鲁教授,还有来自于社科院等单位的谭老师和杨易林老师;尤其是本校本院的郑万耕与章伟文两位、两代老师,我是基本全勤。

真是听也听不够,回到家里,意犹未尽,再仔细找找笔记本上的观点,核对思考自己对原著的理解,逐条逐字加上生活中的感受参与省查,其感受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有收获。

有人用“青出于蓝胜于蓝”来评价普通的师生传承。我想,此言固然不虚,但换个角度,也许近虚也!

仅拿郑老师和章教授的师传举例说,真不好说伟文老师的《易经》之哲学理解和概括的唯一源头到底在哪里,作为一名后来者,章老师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学识渊博,内中肯定要有导师的功劳,换言之,老师的指导老师必然功不可没;但我略略感觉到,仅仅说说师承,远远不可以解读章老师的学养成就,不可以就这么简化版的直线因果。

又一个方面的质疑是:后一代真的必然超过前代吗?

愚以为,也不必然。

虽然,大趋势的假设是这样,但是不是所有微观事实之结论是进步论取代一切,并不尽然,这需要一个思考论证的过程!

诸多事实都是如此——有的前人所做过的,其高度和特色,后人可能很难甚至无法逾越。答案到底是啥,这个结论,还是由生活实际与实践来检验解答吧!

不管怎么样,还是要衷心感谢师大哲学院的成人教育平台提供给我与学友们一个连贯、系统性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作为一名学习《易经》的老学员,最大的快乐就是反复地聆听郑老师和章老师这样的自强不息的开拓者和厚德载物的继承者的每一次学术分享和指教。

然而今天,却是体验了时差的霸气,十四点上课,我在家睡到了十五点半,于十七点之前才进了教室。于是,一下课,就恳求章老师于课余给我一个补课机会。

感激老师下课后与我等老生一起坐了坐,尽管老师以白水代酒、以基本默默无语的听众角色代替了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地宣讲模式,但师生之间彼此的深度而默契的沟通——如多年著名老汤,及时地滋润和温补了渴求知识的众多的饥渴者的心田。

回顾过去,多少个上课的星期之末,我们像西人进入教堂一样,走进了教室,闻道受教,日日累积;我们五湖四海,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前些年,在培训界流行的段子里有“成长三境界”一说,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里面的奥妙在哪里?

听了章老师的《易经》课,特别是讲到《谦》和《艮》卦,便联想起了启功先生的一个对子,可能于此也许做了深邃解读:

“气傲皆应经历少,心平只为折磨多。”


作者取于网络

一言以蔽之,跟着章老师学《易经》,读了《谦》,明了《艮》,深深反思——实际上,人这个在社会中的生存的发展的东西,如果懂得易理、运用易理——哪怕不读《易经》,却能够明白其中“变易,不变”的辩证大道,也一定比较其他类型的人,对世界认识得更彻底和通透,于是,自然会比他人获得更多的心灵的自由解放!

因为,人与身外之物无甚纠结,故而天人合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众生与师(铁陀摄)

师大铁陀写于己亥年夏至翌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生常谈137】看山是山,看水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