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第二次谈话

        由于工作繁忙,今天距离上次写“孟子见梁惠王--第一次谈话”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中,曾经有过放弃不写的想法,不过后来想了想,做事情还是要有始有终,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如果有空闲时间的话,我还是坚持写下去吧。


      译文:

        好了,废话不多说,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话说孟子距离上次见梁惠王已经有好些日子了,如今孟子又获得了一次见梁惠王的机会,这次会面的地方大概是在梁惠王的私人动物园。    

        只见孟子来到了梁惠王自家的动物园,看到梁惠王临水站在池塘边,悠然自得地环顾着四周可爱的小动物,一脸满意地微笑着对孟子说:“你看,那些贤者看到这些玩意也会觉得快乐吧?”

        孟子回答说:“贤者看到这些东西当然会感觉快乐啊,但是如果不是贤者的话,虽然拥有这些东西,也不会真正快乐的。《诗经》说:‘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周文王征用民力来盖公园,大家都心甘情愿,觉得很开心,把公园的台叫做灵台,把公园的沼叫做灵沼,而且非常喜欢公园里面的鹿子、鱼、鳖等小动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周文王盖好的这座公园不是专门私人享用的,而是开放与老百姓一起游玩的。古人能够与民同乐,他看到大家都快乐,所以他就真心快乐。《汤誓》说:‘这个害人的太阳啊,我要跟你同归于尽。’人民如果非常憎恨君主,有跟君主同归于尽的心,虽然这时有这些台池鸟兽,又怎能独自偷乐呢?”


      我的观点:

        这篇谈话初看平平无奇,但细细品尝后,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道理在里面。

        第一,从谈话艺术的角度看,孟子这次采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由于第一次见梁惠王最后不欢而散,所以这次虽然见到梁惠王在自家花园游玩(这里应该会让孟子觉得梁惠王不务正业,从而产生不喜欢的感觉,想劝说梁惠王不要耽于玩乐),也不会第一时间顶撞梁惠王。而是首先肯定了梁惠王游玩是完全正确的,然后话锋才一步一步转变,引经据典,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梁惠王要与民同乐。从上下文来看,梁惠王最后也是能接受孟子的教导。

        第二,来谈一下与民同乐的话题。与民同乐,就是说统治者要以促进人民的幸福为己任,当看到老百姓在自己的治理下,能够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普遍的幸福感非常高,最后自己才会真正地快乐。

        第三,在这里,也可以顺便引出“至善”的哲学话题来。怎样才能算得上至善呢?康德认为,单有幸福,不能算得上至善,要成为至善,最起码要有德性,德性是配享幸福的资格条件。

        在这篇对话中,孟子谈到了与民同乐,君主要促进人民的幸福,也就是说作为君主,要以促进他人幸福为己任。因为君主本身就享有了一切,本身就在幸福之中,如果他能同时顾及到他人的幸福,也就说明了这个君主最起码在某一个方面是有德性的,这个君主就有了成为至善君主的可能。由此也可以看出,孟子是非常渴望能够看到一个至善君主来做治理的,他本人也在尽最大的努力来培养一个至善君主。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见梁惠王--第二次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