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水

        八级电视纪录片解说词

     

        西汉水,又称犀牛江,是流经陇南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一条绵延曲折的历史长河。

西汉水发源于甘肃天水南部齐寿山,流经陇南礼县、西和县、康县、成县,在陕西省略阳县注入嘉陵江,全长约三百公里。是长江水系嘉陵江的一级支流。

唐代以前,西汉水被视为嘉陵江的正源。嘉陵江在略阳县白水江镇以上段也叫“故道水”,在古代被认为是西汉水的支流,唐朝以后才叫“嘉陵江”。《水经注》载:“西汉水南入嘉陵道为嘉陵水”,解曰:“古之嘉陵水,本西汉水也,九域志以故道水为嘉陵江,或又指浊水为嘉陵江,盖三水皆嘉陵江上游,故得通称,然唯西汉水为嘉陵江之正源也。”

西汉水流域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璀璨的陇南地方文化。

        第一集:人文滥觞

齐寿山古名寿丘、嶓冢山、崦嵫山,自古以来就是陇东南的一座名山,是中华母亲河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也是三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齐寿山山北之水入渭河系藉河流域,山南之水注白家河汇白水江,西麓为西汉水之源头。

《山海经·西山经》云:“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尚书·禹贡》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西汉水古称漾水,发源于嶓冢山,东流至勉县境与沮水合叫沔水,过汉中始称汉水。

齐寿山在古代被认为是日落之处。《山海经》里有:“鸟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下有虞泉,日所入处”的记载。《史记》中也有“日出东南隅、日落崦嵫山”的描写。战国时期的屈原在《离骚》中有“望崦嵫而勿迫,举长矢射天狼”的诗句。

齐寿山还被人为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地,素有“轩辕故里”之称。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文明之共同先祖,当初应为部落首领,后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其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东汉灵帝时南安郡人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郦道元的《水经注》在“渭水”条中说:“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因而有人认为,史记所称的轩辕之丘,便是寿丘即齐寿山。

20世纪末在齐寿山北面,曾相继出土了一个古人类头骨和一颗牙齿,经专家鉴定它约有12000多年的历史,要比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西安半坡村址早四五千年。这充分说明齐寿山的确在很早以前就有古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水上游成为秦人先祖的发祥地。史载秦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西犬丘,又称“西垂”,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 非子善于养马,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让他继承了舜时祖先伯翳的“赢”姓,号称秦赢并封“秦地”作为周朝附庸。《史记·秦本纪》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驮蕃息……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封其土为附庸。”《甘肃通志》载:“西县故城在(秦)州西南一百二十里,秦庄公为西垂大夫,汉置西县,晋改始昌寻废。”

齐寿山为秦国最初封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北道区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战国晚期地图,经专家学者考证,其地理位置与《水经注·漾水》中“西汉水又西南合扬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经西县古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亦西垂宫也“的记载相符合。图中标明的水系流向及地形位置,基本与西汉水上游藉河流域即天水境内渭河以南的地形相吻合。

唐代,相传李渊建立大唐王朝后,在齐寿山上有祖茔。如《天水县志》载:“唐李渊祖暮:在县城南五十里齐寿山,西南有大冢存焉。”“云光寺在齐寿山,其南有大冢,相传为唐高祖墓”等,在李唐天下一族显赫的时代,因嶓冢山(齐寿山古名)有李氏祖茔,故李氏皇帝取“与天地同寿之意”祈望自家龙脉宝地,千年永固,皇朝绩业,沿袭万代。便把嶓冢山改为“齐寿山”,自唐以后此山又一直称之为齐寿山。

        第二集  蒹葭苍苍

2002年9月,甘肃省有关文物考古专家对外披露,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掘和研究论证,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上的两大千古谜团终于大白于世。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完成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因此,秦族、秦文化的发展史也成为海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1974年,陕西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被发现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轰动。众多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研究,指出秦人应有四大陵园区,并努力寻找它们的所在地。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园中的二、三、四陵园,即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陵园都在陕西先后被发现。但秦人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在哪里,却始终无从得知。

1993年,由于盗墓者的乱挖乱盗,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上的古墓被意外发现,一些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甘肃省文物考古所随即在大堡子山进行了为时8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大堡子山的陵墓座西向东,墓主头西脚东,与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始皇陵园完全一样,而长达100多米的中字形墓葬也显示出秦人好建巨陵大墓的特点;这些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金、玉器,有的青铜器上明确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等铭文;从地理位置看,大堡子山“两河夹一山”的独特地势也完全符合先秦皇家陵园“风水”取向。因此,一些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初步认定,大堡子山古墓就是被历史尘封2000多年的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

1998年,位于大堡子山秦公墓东南方约三公里处的圆顶山上又发现了秦贵族夫妇的合葬墓。专家认为,这座墓不但为大堡子山古墓是秦公墓提供了有力佐证,其类似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也说明,礼县一带就是秦“西犬丘”所在地。

“蒹葭苍苍,

[url]白露:-|^|-:https://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609541018&plateform=qzone&url=https%3A%2F%2Fbaike.baidu.com%2Fitem%2F%25E7%2599%25BD%25E9%259C%25B2%2F8039&src_uin=609541018&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为霜。所谓伊人,

[url]在水一方:-|^|-:https://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609541018&plateform=qzone&url=https%3A%2F%2Fbaike.baidu.com%2Fitem%2F%25E5%259C%25A8%25E6%25B0%25B4%25E4%25B8%2580%25E6%2596%25B9&src_uin=609541018&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 ” 这段脍炙人口的又优美诗句来自《诗经·国风·秦风》,是大约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肃东南部)。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诗中描写茫茫秋水、瑟瑟秋风,芦花泛白,清露为霜,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诗歌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描写的真是西汉水上游金秋时节的动人景象。

西汉水从天水齐寿山发源,流经甘肃礼县盐官一带,进入陇南地界。盐官镇(三国时称卤城)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这里曾是北线丝绸之路和南线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之一,处于关陇古道和陇蜀古道连接部,闻名国内的盐官骡马交易市场。

西汉水上游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天然的优良农牧场所。盐和铁是古代中国立国的战略性经济资源,盐官有盐井可熬盐,盐卤资源得天独厚,秦人先祖正是以这宽广富饶的河谷盆地起家,经过与周围西戎族进行艰苦的武力攻伐和辛勤的农牧经营,为开创后来的煌煌伟业奠定了基础。

盐官自古以来就盛产水盐。在科技欠缺、交通闭塞的年代,食盐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盐官有高浓度的卤水自地下涌出。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经因盐而兴。

盐官丰富的盐卤资源为秦人的兴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这养出的骡马才膘肥体壮。历史上,盐官骡马就以个头高、力气大、性情温和而著称。兵车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武力装备,是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秦人以养马立身,最利车战。

盐官一度都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骡马交易者除甘肃本地人外,更有从四川、陕西、宁夏、青海等十几个省远道而来的。今天的骡马交易虽然没有以前那样兴盛,但交易市场依旧存在,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交易方式。

第三集  星汉灿灿

每年农历七夕节,西汉水上游的甘肃西和、礼县一带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进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体现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流传180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活化石的“乞巧节”。

传统习俗中,人们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作“娘娘”,如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等。据载,天上织女“年年机抒”,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抱着美好的期盼,届时请她下凡来,从农历(下同)六月三十日晚(小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晚,举行7天8夜的乞巧活动,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故当地称其为“乞巧节”。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女节”。

西和乞巧女儿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乞巧习俗也是先秦时期民间祭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可见女修以织闻名传于后世,因系氏族的始祖,故成为织女星。秦先民最早居于西汉水上游,因而将晴天夜晚天空呈现的银白色光银河系也称作“汉”,又称“云汉”“天汉”。既是银河的代名词,也指发源于嶓冢山、哺育秦人、秦文化的西汉水,而当地人在乞巧活动中供奉的“巧娘娘”实质上就是传说中的织女。

乞巧民俗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第四集  陇蜀故事

西汉水流出盐官镇不远,平坦的河谷突兀出现一个小山头,这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祁山堡。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祁山堡为东汉末年人工夯筑,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开山图》赞誉祁山堡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俊”。

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次年春,率军沿西汉水出武都郡直取祁山。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归属蜀。蜀魏交战,前锋马谡擅自改变部署,弃城守山,被张郃乘势困败,失去要地。诸葛亮兵退汉中,挥泪

斩马谡,整治蜀军。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统军数万再度攻魏,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攻城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还师。诸葛亮为孤立祁山魏军,并开辟军资来源,于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夺回武都、阴平二郡。后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抚羌人。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率军四出祁山。魏大将军司马懿督军迎击。诸葛亮于上邽(今甘肃天水)击败魏军,抢收小麦,充实军粮后撤回祁山。魏将急躁,率军尾随追击。待魏军逼近时,诸葛亮五出祁山,歼敌数千,司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当诸葛亮率部乘胜追击魏军时,中都护李严假传撤军圣旨,只得退军,于木门(今甘肃天水南)设伏张郃后,还师汉中。经过三年休养生息,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春六出祁山,与魏军对峙个多月。八月,诸葛亮病故在军中,最后蜀军还师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长达7年之久,虽师劳而功微。却成为千古佳话。

[url]三国鼎立:-|^|-:https://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609541018&plateform=qzone&url=https%3A%2F%2Fbaike.baidu.com%2Fitem%2F%25E4%25B8%2589%25E5%259B%25BD%25E9%25BC%258E%25E7%25AB%258B%2F84476&src_uin=609541018&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地处魏蜀交界的陇南成为双方拚杀的重要战场,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演绎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西城弄险、

[url]挥泪斩马谡:-|^|-:https://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609541018&plateform=qzone&url=https%3A%2F%2Fbaike.baidu.com%2Fitem%2F%25E6%258C%25A5%25E6%25B3%25AA%25E6%2596%25A9%25E9%25A9%25AC%25E8%25B0%25A1&src_uin=609541018&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url]木牛流马:-|^|-:https://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609541018&plateform=qzone&url=https%3A%2F%2Fbaike.baidu.com%2Fitem%2F%25E6%259C%25A8%25E7%2589%259B%25E6%25B5%2581%25E9%25A9%25AC&src_uin=609541018&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运粮草、

[url]姜维:-|^|-:https://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609541018&plateform=qzone&url=https%3A%2F%2Fbaike.baidu.com%2Fitem%2F%25E5%25A7%259C%25E7%25BB%25B4%2F8901&src_uin=609541018&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大战铁笼山等动人故事;魏将

[url]邓艾:-|^|-:https://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609541018&plateform=qzone&url=https%3A%2F%2Fbaike.baidu.com%2Fitem%2F%25E9%2582%2593%25E8%2589%25BE%2F6770&src_uin=609541018&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假道宕昌、武都、文县,借

[url]阴平古道:-|^|-:https://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609541018&plateform=qzone&url=https%3A%2F%2Fbaike.baidu.com%2Fitem%2F%25E9%2598%25B4%25E5%25B9%25B3%25E5%258F%25A4%25E9%2581%2593&src_uin=609541018&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长途奔袭无人之地700余里,裹毡滚坡,终于进军成都,蜀国亡国。

古代蜀道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古时汉中属蜀国),有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又称洋巴道),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祁山道。祁山道基本上沿着西汉水行走,河谷开阔,地势平坦,行军方便,地势平坦也好排兵布阵,因此诸葛亮才舍近求远,选择了陇蜀古道进军秦川。

祁山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通,据《尚书·禹贡》记载,当时的梁州各地(秦岭以南的陕南、甘肃陇南、四川)通过祁山道往来交流,各地贡品经嘉陵江、西汉水、渭河运达中原。

唐代之后丝路中断,祁山道的地位随之下降。不过,茶马贸易开始活跃,这里成为茶马古道青藏线“唐蕃古道”的一部分。这一直持续到清代乾隆年间“边茶贸易”代替了“茶马互市”,祁山道也渐渐淹没在茫茫史迹中。祁山道沿途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著名的汉代摩崖《西狭颂》就在祁山道经过的成县鱼窍峡中。《西狭颂》摩崖石刻,以其方正雄伟的书风和“首尾无—缺失”的完整存留而享誉寰宇,令古今文人墨客叹为观止,是我国保存不多的汉代书法艺术瑰宝之一。还略阳析里的《郙阁颂》等摩崖石刻,以及大量栈道遗迹留存。

        第五集  仇池古国

西汉水流经西和大桥乡,与洛峪河交汇处,一座巍峨的大山拔地而起,这就是传说中伏羲生地仇池山。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仇池山为中心的纵横数百里的广袤土地上,曾今建立过一个杨氏氐族政权,在当时出现的十多个政权中建国最早,享国最长,达300多年。疆域最广时东到陕西汉中,南到四川梓潼,西到宕昌,北到陇右,地跨秦、梁二州,即今甘肃陇南、甘南、天水地区、陕西汉中地区、四川广元、绵阳地区。

东汉末年,洛阳氐人建兴国(即今秦安)、河池(今安徽)氐王窦茂也有上万人的势力。略阳清水氐自秦汉以来,世居陇右为豪族。汉献帝时,杨腾为部落大帅,其子杨驹勇健多计,徙迁到仇池,后渐盛称王。其孙杨千万拥众万余,曹魏拜为百顷王,千万之孙飞龙在晋武帝时,被封为征西大将军,还居老家略阳,其养子杨茂搜于291年率众四千环保仇池,继承祖业,得到氐汉各族拥护,仇池从此壮大。以仇池为据点,杨茂搜先后出兵占领武都、下辨、阴平、武兴、河池、两当等地,始建仇池国。都城建在洛谷城。晋愍帝封杨茂搜为骠骑将军,左贤王。史称前仇池,传至杨难敌、杨毅、杨初、杨国、杨俊、杨世、杨纂。东晋咸安元年(371年),前秦苻坚伐仇池,俘虏杨纂,任杨统为平远将军,南秦州刺史,任杨安镇守仇池,徙其民于关中,百顷之地成为空城,前仇池亡。从杨腾为部落大帅算起,前仇池国历时160多年。

东晋385年,杨定投奔西燕,与后秦作战败归陇右,徙治历城,自称龙骧将军、平羌校尉、仇池公,称蕃于东晋,东晋割西县、上禄之地给杨定,杨定在仇池重新建国,史称后仇池。传至杨盛、杨弦、杨难当。杨难当是一位具有雄心大志的氐族首领,在他的统治时期,仇池国发展到极盛阶段。433年,攻占汉中,436年自称大秦王,定年号为“建义”,441年,发动侵宋战争,首次将仇池武力伸展到蜀川,442年,刘宋出兵扫平仇池。从杨兴中兴至442年杨难当兵败投魏,历时58年,史称后仇池。

433年,北魏大举兴兵伐宋,复得仇池,杨保宗在此立国,后保宗谋叛,事败后被解送平城斩首。北魏任皮豹子镇守仇池,恢复南秦州,兼治仇池镇,迫使仇池政权南移。此后在茄芦(今武都外纳)、武兴(陕西略阳)、阴平(文县)先后建立武都、武兴、阴平国。西魏553年武兴亡,阴平继亡,仇池杨氏政权告终。自汉至南北朝,杨氏氐族仇池政权存在358年。而与它前后存在的西晋十六国政权,存在最长的不过77年,短暂的仅有10年,这充分证明仇池氐族杨氏政权顽强、自信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足以光耀史册。

第六集  诗圣流芳

公元759年,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家眷翻越莽莽关山,来到陇右秦州(今天水),开始了流寓陇右的生活,诗人经历了一生最为困苦的时段,却为后世留下了100多首不朽诗篇。

杜甫在秦州生活了短暂的三个月后,决定应“佳主人”之约去同谷(今成县)。

秋风萧瑟中,杜甫沿着西汉水一路前行,经过铁塘峡,到达盐官。他在诗中写道“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骨,出车日连连。”

从盐关出发,经祁山堡,过寒峡,就到了法境寺。法境寺位于西河县石堡村,北魏时期,始建于村后五台山下的石崖上。后因山水冲毁,便迁建到山顶。

在离法境寺四十多公里就是仇池山。杜甫在秦州看到地方志上的记载时,便向往着能在那里结庐养老: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风啸霜落,愁云密布,栈道湿滑,关隘雪压。杜甫一家经过青羊峡,来到龙门镇,就连屯兵在此的军士、胡马也在寒夜中嚎哭嘶鸣。艰难困苦不能消磨诗人的诗兴,每到一处,杜甫都作诗一首,这些陇右纪行诗也为日后研究诗人的行程提供了宝贵参考。

在《石龛》一诗中诗人写道:“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在战争的逼迫下,这里的人们,还在冒着被虎狼吞食的危险而采伐毛竹,以便“为官采美箭”,支援前方打仗。

过了积草岭,翻越泥功山,杜甫终于到达同谷县,并在凤凰山下的凤凰村寓居了下来。在这里,诗人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凤凰台》“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杜甫在同谷并没有过上他理想的温饱生活,由于饱经战乱,同谷的百姓的生活也很清苦,杜甫在这里的生活就更加艰难。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橡栗俗称橡子,就是青冈树的果实,用橡子做成的橡子面,因为吃后即无营养,又腹胀难忍,所以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食用。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瘦弱的杜甫只好跟随养猴的老人进山采来橡栗,磨成面粉,供一家人裹腹充饥。手脚皴裂了,皮肉冻死了,杜甫也只能忍受着。

无奈当中,杜甫离开了凤凰村,沿陇蜀官道行进。从栗亭南登木皮岭的。翻越“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木皮岭,渡过了 “水清石礌礌,沙白滩漫漫” 的白沙渡。

然后又翻山越岭,过照壁崖,翻青泥岭,下母家沟,来到嘉陵江畔的虞关水会渡,从汉中入川。

为了纪念杜甫栖身同谷,早在北宋徽宗年间,当地的人们便在杜甫居住过的地方建起了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也称杜甫祠和诗圣祠,经历代维修和重建,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如今的杜甫草堂更显宏伟齐整,气概不凡。相传这草堂中几株古柏也都是杜甫当年所植。

杜甫流寓陇右,共写了117首诗歌。仅从秦州到同谷就写了十二首纪行诗,对沿途名胜风光和民俗风情以诗的形式作了生动传神的描绘,它们宛如一幅幅山水民俗长卷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七集  茶马古道

谈起茶马古道,人们总会认为这是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但鲜为人知的是,茶马古道的分布地不只有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甘肃、陕西和青海一带也存在以茶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古老商贸通道,即陕甘茶马古道,唐朝时发展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之一。

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考古人员在康县望关乡发现一块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字样的半截残碑,明确记载康县茶马古道的存在。这揭开了北茶马古道的历史面纱,并引起全国茶马文化学者的关注。

2010年6月,学者们在云南省召开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上达成共识,肯定西汉水流域茶马古道的真实性和历史地位,并将原来的“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以茶易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商贸通道”改为“茶马古道是中国西部地区以茶易马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商贸通道”。

西汉时,中国特产之一的茶叶,已被蜀人发现。据《中国史稿》所载:“武都地方氏羌杂居,是一个对外的商市,巴蜀茶叶集中到成都,再运到武都,卖于西北游牧部落,故成都和武都都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清初时期,陕川行商,陆续定居窑坪。窑坪商业从明代起到建国前经过了约570多年的兴盛历史。

北茶马古道从四川进入甘肃,经勉县、略阳,沿西汉水北上,经岷县到达临潭一带(临潭古称洮州)。茶叶到达临夏、临潭等地后,一部分就地销售,一部分转销至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乃至走出国门。

西汉水流域的茶马古道从窑坪起步,过大南峪(古兰皋镇)、大山岔(古散关)、翻越险峻的乔家山到关沟门后,经寺台、大堡、巩集,过菜籽垭、长坝、到望关岔路口。至此,一条路过歇马店、甘泉、翻米仓山、到达武都后可去甘南,或经宕昌走岷洮到兰州,最远可达青海和西藏。另一条路沿平洛河北去,从药铺沟翻太石山到大川坝,过西汉水官渡到成县的小川后从西狭直至西和、礼县和天水一带。

西汉水流域的的茶马古道始于东汉时期,后来由于宋时政治中心南移,西北地域少数民族政权的扩张不断引发战事,运兵频繁,切断了陕西和四川经甘肃通往青海、西藏的商道交通。而在陕西、四川、甘肃这些地方生产的茶叶、土布、蚕丝、药材、土纸等无法运输出去参与交易,换不回所需的食盐和马匹等物,最终导致在西南重新开辟了一条运输通道,形成了著名的西南茶马古道。

明代,西北的茶马古道才得以再次疏通,西汉水流域的驮道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繁荣。由此,陕甘交界处的康县窑坪乡,逐渐由商队歇脚的地方演变形成了一个商品贸易集散地,并传进了许多外地的生产劳动技术和不同的生活习俗,这些文明被带进来以后,和当地的原始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康县北部独有的地域文化,带动了这一区域的开化和文明进步,并在陕甘交界处形成了一个当时规模较大的商贸集镇。

四川和陕西上来的商队由窑坪进入甘肃境内,南去四川成都和东去陕西汉中到湖北的商队亦在此分路。大队的驮队人喊马嘶,一路涌挤在康县这段窄细的驮道上,把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洒落在寥落寂寞的康北山区,悠悠荡荡地回响了上千年。

第八集  渡江战役

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在甘肃陇南地区组织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这一战役以红军的胜利和国民党军的惨败而告终,对红二方面军挥师北上和推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红二方面军发出成徽两康战役命令后,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红二军团四师、红三十二军为中路纵队计一万四千余人,经宕昌理川、武都隆兴、龙坝、西和大桥、石峡之间向成县进发,9月16日抵达西汉水南岸,然后用奇袭的方式控制了西汉水大川坝渡口。

大川坝渡口位于成康两县交界处,一线中扼,江河阻隔,地形险峻,是进入成县的必经之地。红二军团突击队队长贺虎、前卫队队长王玉林洇水渡过西汉水,在当地老乡船工王可孝的帮助下,借来老乡的渡船,红军前卫部队和后续部队分批轮番强渡,以最快的速度渡过了西汉水,甩开了国民党中央陆军第三军王均部的围追。

9月17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命令,中路纵队以红四师为前卫日夜兼程,奔袭成县县城。红军以声东击西的战术攻克东门,随即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进驻成县县城,成县城宣告解放。红二方面军首长刘伯承与红军战士汪荣华于农历8月15日在成县县城东支旗村举行了婚礼。

9月27日,国民党中央陆军第三军王均部三十五混成旅由武都向东尾追红军,敌军在四架飞机助战下渡过西汉水。为保证红二方面军主力部队在成、徽、两、康建立临时根据地,发动群众参军,短期修整及补充给养,中路二方面军总指挥命令红三十二军在大川坝、王窑一带节节阻击敌军。敌人刚渡过西汉水就与红军展开激战,在江边击毙了敌军团长朱淮元。红军士气大震,大川坝里炮隆隆,硝烟滚滚,敌我双方伤亡严重,横尸遍野。由于敌军装备精良,红军弹药不足,在挫败敌人进攻后,红军快速撤回小川坝,孟家崖、红咀山一带重新部署阻击敌军,敌军东进到小川,红军又给以迎头痛击。这时天空敌军有四架飞机在炸红军阵地,地上又有敌军大炮轰击,于是红军又撤离阵地,继续向东转移。

9月28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命令所属二军团四师、六师各一部,迅速开往五龙山一带设防阻击敌人,激战开始了,敌人在五门钢炮与飞机的掩护下向五龙山扑来。当时红二军团突出队队长素有“小飞机”之称的贺虎担任前沿指挥。在强敌面前,贺虎泰然自若,在如飞的弹雨中穿梭。正当战斗进入自热化的时候,贺龙、关向应等首长亲临前沿阵地参战。

五龙山阻击战打得异常壮烈,打死打伤敌人几百名,同时红军也损失严重,红军团长(突出队长贺虎)、红二军六师十八团政委周盛宏等4名团级干部及一些指战员光荣牺牲。红十二团政委杨秀山负伤。

五龙山阻击后,乘着夜色与大雨,红军撤出了战斗。由于敌众我寡,接总指挥命令后东撤向横川进发。9月30日下午,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横川南场召开了大会,宣传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组建了新兵团。夜晚,碧空如洗,横川老乡拿出“横川烧酒”招待红军。10月1日,红军在群众的依依不舍中取道麻沿、汪川向北进发。

西汉水,这条承载了陇南历史人文的大河,滚滚流淌至陕西略阳白水江后汇入嘉陵江,一路东流到大海。千百年来,哺育了陇南东部百万之众,见证了陇南的沧海桑田和社会变迁,成为陇南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