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教育?一些见解与观点

目录

  • 前言
  • 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 是否应该出国教育之基础教育
  • 博士之高等教育
      • 书呆子
      • 选题原则
      • 学术圈子
      • 科学家除了研究外的责任
  • 被忽视的教育
  • 总结

前言

这是我的部分读书笔记,跟技术无关,就是分享我的技术之外的东西。本文来自吴军博士的硅谷来信记录,还有包括我的一些对教育的思考


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我的理解主要是两点

  1. 对于接受基础教育,是为了之后能在社会中发展而准备
  2. 对于高等教育,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思想的交流,验证经验,并且拓宽人类的认知边界

是否应该出国教育之基础教育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的思考是,中国的教育以及外国的教育都有什么不一样。我的理解是,对于基础教育,小学,中学,尤其是小学跟初中其实是教孩子们在在特定社会中生活所需的必要的重要的东西,包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基本的技能。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孩子在中国接受教育就是为将来在中国社会生存发展做铺垫的,同理,对于外国,比如美国的教育也是为之后在美国社会生活而准备的。

所以,在哪里接受基础教育应该考虑自己将来在哪里生活,各国的基础教育都是为了在那个国家生活好而准备的


博士之高等教育

书呆子

很多人会觉得读书多的人,尤其是理科生十个书呆子,傻傻的。这是因为,他们太专注于自己的世界里面了,以至于就把他专业领域相关的东西看成是全部的世界。在他眼里,世界不再是圆形的,而是扇形的,他所擅长那些东西都是扇形的中心。博士也好、专家也罢,他们对未知世界认知的了解,只不过比其他人多出了一个小点而已。如果在获得这一点新知之后,依然能够全方位地看待世界,没有人会觉得他们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迷信专家,也可能从原本全面看世界的视角,进入到一个角度很局限的扇形中,这就变成了盲从。

选题原则

读博士的过程就是在他人的指导下,解决一个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然后一辈子具有这样的能力。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拓宽人类的认知边界并不是都会需要的,但是其选题原则是值得参考的

  • 这个题目往往是处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路径上,解决了它,很多其他问题就随之解决了
  • 要做出研究成果,需要找那些快被解决的问题了来研究
  • 科学研究选题要切合自己的特长,这一点不言而喻了

对应工作就是在有选择的时候影响力小的不做,太耗费精力、前景又不明确的不做,不是自己专长的不做

学术圈子

其实所谓的学派也是一个圈子,是一个科学家的圈子,他们遵循一些共同的理念,一代又一代地相互提携,发展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今天很多人在单位里,觉得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和别人交往太多有拉帮结派的嫌疑;其实在真实的世界里,得到相应圈子的认可是很重要的

科学家除了研究外的责任

科学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传承知识的义务,做到薪尽火传;对应一个任何一个专业人士,其实都有类似的义务要尽。也许这些服务于他人的杂事不属于专业人士的工作,其实这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值得花时间去做。对于很多程序员来说,比如写各种文档


被忽视的教育

其实知识性教育往往是被很多人重视,二非知识性的教育却会被忽视。实际上,最终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因数很多都是非学业的。其实,初中,高中那些知识,将来在大学认真学或者多读一年可能就能补上,而在非学业的素质上有了差距,比如现代文明的理念,视野、责任感、科学素养和领导力等等,常常需要花很多年才能弥补,甚至一辈子补不上。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顶级私校注重非学业的素质教育的原因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健全头脑、健全心胸、健全双手和健全身体都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

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先初略讲讲我对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看法,其实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已经是需要持续接收教育了,保持谦逊,多与同行交流,检验真知;多看看自己圈外的世界,对于世界应该需要全面的认识;注意素质教育,视野往往觉得一个人能走多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硅谷来信,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