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作用力”,看到这个名词,各位是否想到初中的物理学知识——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大方向相反。
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存在的,应用到生活中,就是我们的一个想法,一个行为,一个非惯性的动作都可能受到反作用力的影响。同样,一个组织,一个系统要想做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大事,也势必会受到强大的反作用力。
今天我们来聊聊反作用力思维模型—查理·芒格100个思维模型中的第33个,一个教我们如何借力打力,突破瓶颈,实现目标的思维模型。
本文依然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何谓反作用力思维模型,反作用力思维模型生活中的运用,怎么更好的应用,供参考。
01、何谓反作用力思维模型
一、何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源于牛顿的第三定律,他在经典力学里的阐述是这样的: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必会成双结对地出现:其中一道力称为”作用力“,而另一道力称为”反作用力“。
说的再简单一点,那就是: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都是成对出现的,有施力物,就有受力物,有去,就有一定来。
如,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用手打人手也疼”等。
以上,就是所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何谓反作用力思维
生活或者工作中,一个想法、一个行为、一个动作等都会受到反作用力的影响,而我们对待反作用力,一般会有以下三种决策:
1.做之前不考虑太多,来了反作用力,我们再补救,此为下策;
2.做之前充分考量,详尽筹备,做好一切缓冲与应对,反作用力来临时,游刃有余,应对自如,此为中策;
3.做之前不仅准备充分,提前预测,更可以做到借力打力,用太极的思想借用反作用力,实现更大的突破,此为上策。
而反作用力思维指的是,做决策或者行动前,提前预测,用太极的思维借用反作用力,突破瓶颈,实现目标的思维。
如,稻盛和夫先生提倡的“利他哲学体系”,其实就是一种反作用力思维的一个应用。
稻盛和夫曾说:利他到极致,幸福自然呈现。
三、何谓反作用力思维模型
所谓反作用力思维模型,就是将反作用力思维应用到解决问题上。
生活、工作中在遇到重要问题、重大决策时,运用反作用力思维进行分析,即做到提前预测,用太极的思想借用反作用力,突破瓶颈,实现目标。
02、反作用力思维模型生活中的运用
一、培育孩子—借力打力
也许各位都听过这个寓言故事:
北风和南风打赌比本领,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行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发威,来了个朔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根本没有脱下来的打算,北风失败了。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成功了。
最近我一直在反思这个故事,其实这就是反作用力思维最好的一个案例——物极必反呀。
生活中培育孩子亦如此,家长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孩子,只会让孩子会把心灵的大衣越裹起越紧,最后慢慢地开始叛逆……
然,无条件的爱、耐心、陪伴就像三月的春风,沐浴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敞开心扉,最后健康快乐成长。
二、经营情感账户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说,所谓情感账户,指的是人际交往间存有相互存储情感、信任的账户,它和银行一账户一样,会有存入,取出,透支等操作。
生活中,要投资,经营情感账户。
“只取不存”或者“经常透支”,最终这份情感会被反作用力侵蚀。
网络上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人和人之间,有一个情感账户,你每多在乎对方一点,账户里的存款就会变多,当存款里的数越来越大时,你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相反,你每多伤害对方一次,账户里的存款就会变少,当存款变成零的时候,就是对方离开的时候了。
所以,人与人相处,我们要以心换心,好好经营情感账户。
三、企业同理心管理
企业管理中,常常通过物质激励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动起来,但是物质激励同时也增加了员工享受物质的欲望,“有钱不享受,那挣钱干嘛呢”,单一的物质激励反过来反而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孔子有云:“放于利而行,多怨”。(如果只是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所以“仅有面包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一些同理心。
看看员工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切身体验员工的实际工作感受和工作中的一些困境,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关怀,这样会增加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和理解,员工也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为公司的创造更大的价值。
03、怎么更好的运用
如果具备反作用力思维呢?
以下几点建议可能对你有帮助:
一、培养逆向思维
查理·芒格曾说:我需要知道的,是哪条路是死路,然后我不去走就行了。
他说的就是逆向思维。
如,生活中如何才能让目标更具有意义,让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更高效?
这时就可以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不去想“如何才能更高效”,而是反过来去想“怎样是低效的表现”,然后,避开它们。
举个例子:
低效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
耗时超过一个小时的会议;
不断地修改和规划自己的安排;
处理各种不必要的琐事;
在网上瞎逛;
……
那么,反过来,“保持高效”的做法也很简单:当自己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这件事情,在不在我的“低效清单”上?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尽量避开,或者减少在上面耗费的时间。
这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专注,也更切实可行。
二、减少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定和博弈;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彼之所得必为我之所是失——零和博弈。
利用反作用力思维理解零和博弈,最后不管是哪一方终究都会被反作用力伤害。
如,电话里爸妈催你结婚,你不同意,用你的大道理跟爸妈解释,最后你赢了,爸妈沉默了。
又如,孩子犯错了,打架了了,考试考砸了,你上火了,问孩子为啥会这样,孩子尽力解释,你听不进去,一顿批评,最后孩子认错了,你赢了。
现实生活中零和博弈的例子太多,夫妻间的争吵,与孩子之间的不良沟通,与他人的争执等等都属于零和博弈。
殊不知输的人变得更加愤怒,叛逆,而赢了的人则丢了感情,亲情和友谊。
所以,减少人生中的零和博弈,多关注共同成长。
三、坚持“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史蒂芬·科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
柯维博士认为,凡事都经历了两次创造的过程:
第一次是在大脑中思考规划的过程,即心智层面;
第二次是根据思考规划实践的过程,即实践层面。
就好像我们要建造一座漂亮的房子,如果什么都不去思考,直接开干,反而房子都有可能建不成,更别说漂亮了。
最好的方式是建房子之前,描绘出想象中的样子,思考清楚基础设计、主体设计、外墙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这是第一次的创造。
第二次创造是建造房子的过程中,根据事先画好的图纸,进行细节的调整和优化。
做一件事情,只有想清楚了再去做,才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当然,“想清楚”更多强调的是“为什么”,不见得是“怎么做”,做的过程或许会有很多的更新,但目标依然存在着它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也是一种遇事之后持有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先问问自己想要什么结果,为了得到这个结果必须做些什么?如此,也许会有更好的结果。
心中有了“终”样子,才知道如何去“始”,这就是以终为始。
04、写在最后
现实中,无论是生活,还是企业管理,团队合作中,反作用力思维能帮助我们在团队建设中很好地做正确有效率的事情。
如,如果我们想让大家有挑战新高的动力,先让自己充满信心行动起来;
如果想让大家常常自觉学习,先让自己积极学习,并主动分享;
如果想大家放下面子,勇于认错时,先让自己在大家面前勇敢认错;
……
当然,反作用力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提前预测,借用反作用力,突破瓶颈,实现目标。
怎样拥有反作用力思维呢?培养逆向思维、减少零和博弈、坚持以终为始等可以帮助我们拥有该项思维。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
与您共勉,谢谢。
ps:祝大朋友、小朋友节日快乐,童心依旧,健康成长,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