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4

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生地在哪里?(二)

    驯稻使文化升华为文明起源!

上篇文章已阐明,“单质金属”的使用,是文明起源的一个证据,且这个证据在我国北回归线地带能够找到。






而本篇所要说的水稻栽培技术发明(应用)之地,即最早把野生稻驯化为人工栽培稻的地方,找到它就等于找到能够证明文明起源的又一个证据。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而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所以说,水稻栽培技术的发明,无疑可以称作世界文明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事情,它的地位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难有其它能匹敌。

据我所知,我国北回归线/珠江流域,就是人类最早发明水稻栽培之地,所以这里一定存在文明起源的证据。

北回归线/珠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非常适宜水稻的生长,这里的先民在长期采集野生稻谷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水稻的生长规律,他们从选择近水地,到挑选/繁殖谷种,到培植/移植秧苗,再到病虫害护理,以及收割收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对水稻栽培技术的改造,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食物的丰裕,使人类开始有了剩余价值,也使人类的繁殖生育得以加速,这为阶级分化提供了条件。

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地方,就是北回归线/珠江流域,这里的生产方式也决定了文明起源的方式及类型;这个区域的原住民把种稻的田,称为“那”,因此以“那”命名的地名,遍布该区域以及整个东南亚。这些传承下来的“那”地名,蕴藏着人类文明起源的丰富内涵,记录了人类进入文明的初期状态……可以这么说,只要找到关于稻种植的种种源头,也就找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

把“山岭谷地间的一片田”用来进行水稻种植,即称为“垦殖”耕田——这是人类的创举!考古发现的稻田遗址和区域体质人类学调查,均显示这一区域属同属人群,他们同样拥有水稻种植的经验。

“水田”的古音传承,与“那”、“洛”、“雏”、“麓”、“六”、“渌”、“鹿”等表意一致,这也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性地名文化,当这些东西被破解之后,就可以了解水稻是以此为中心,然后向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推广路线,它亦为文明的前进路线。

稻作文明主要体现在据“田”而作,这种创造业由简单到复杂,生产工具也由低级到高级,如从使用铲、锄、镰、犁等,进而服牛、马进行耕作,这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古人对改良工具的崇拜,对丰收的祈求,表明农业文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凭“田”而居,古先民分布在水源丰厚的溪边、河边、田峒周围的山岭地带,近“田”而居。因居地潮湿、多雨,且地势不平,所以他们选择建造“干栏”住宅。最初的“干栏”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

建造具有防洪、防潮、防兽害,利于通风采光和节约用地等特点的“干栏”,是人类由洞穴居住向外转移的一个进步。“干栏”居宅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它也是古代文明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建筑形式传承了几千年,至今在一些南方小镇或乡村中仍有应用。

古先民赖“田”而食,创造了加工谷物的工具,出现如石杵、石磨棒、石磨盘、石锤、陶罐等器具,这是人类改变食材的方法,也是获得更多、更好食材的先进创造。除此之外,还学会将稻米煮熟后食用,或将稻米加工制成各类以谷为本的食物,如:酒、米粉、糕点、粥、糍粑等。稻作文明创造了人类多元化的食物获得,保障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人类文明提升的动力源。

靠“田”而穿的服饰文化,稻作文明的发展,带动了棉、麻的生产和加工。石制、陶制的纺轮,是加工棉、麻制品的工具。服饰的制造,提升了古人对抗自然的能力。

因“田”而乐的稻田文明,是农耕文明在“田”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群体文化,如出现开耕节、禾魂节、牛魂节、堂新节等。农耕文明依“田”而制定一系列的群体庆典活动,促进了人的交流,满足了人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总而言之,稻作文明的发生,蕴含人类文明的很多特征,它满足文明的要素。稻作文明遗址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新证据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04)